摘要:“寒热往来”是中医描述外感或内伤疾病中“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的经典症状术语,核心内涵是“患者先感觉怕冷(甚至寒战),随后出现发热,发热后怕冷症状缓解,如此反复交替,无固定规律或有定时(如午后、夜间加重)”,多因“邪犯少阳、少阳枢机不利”或“疟邪侵袭”导致阴阳气
“寒热往来”是中医描述外感或内伤疾病中“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的经典症状术语,核心内涵是“患者先感觉怕冷(甚至寒战),随后出现发热,发热后怕冷症状缓解,如此反复交替,无固定规律或有定时(如午后、夜间加重)”,多因“邪犯少阳、少阳枢机不利”或“疟邪侵袭”导致阴阳气机升降失常所致。它并非单一疾病,而是多种感染性或功能性疾病的典型表现,临床需先辨“病邪性质”与“病机归属”,再针对性调理,是中医“少阳辨证”与“和解表里”思想的重要体现。
一、“寒热往来”的出处:源于《内经》,历代医家完善认知
“寒热往来”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素问·疟论》** ,其中“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的论述,详细描述了“先寒后热、交替发作”的症状,虽主要针对“疟疾”,但为“寒热往来”的理论奠定基础。
“寒热往来”一词首次明确与“少阳病”关联,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书中提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吐,或胸中烦而不吐,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将“寒热往来”列为少阳病的核心症状,并确立“和解少阳”的治疗原则;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伤寒上》中进一步拓展其适用范围,提出“寒热往来,胸胁满痛,宜小柴胡汤”;宋代《太平圣惠方》将“寒热往来”细分为“邪犯少阳型”“疟邪型”“肝郁化热型”,明确辨证方向;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强调“寒热往来者,阴阳相争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此少阳证也”,完善病机分析;清代《医宗金鉴》则将“寒热往来”的辨证要点纳入“伤寒心法”,使其成为中医临床辨识外感与内伤疾病的重要术语,沿用至今。
二、“寒热往来”的核心内涵:辨清邪正相争状态,区分不同证型
“寒热往来”的本质是“病邪与正气在少阳枢机(少阳为阴阳表里之枢)相争,正邪交争则热,正虚邪盛则寒”,根据伴随症状可分为不同证型,是判断病邪性质与病位的关键依据:
1. 邪犯少阳型:最常见类型,多因外感病邪由表入里、停留少阳所致,除寒热往来外,还伴随胸胁苦满(胸部与两侧胀满不适,按压无疼痛)、口苦咽干(晨起时明显,饮水后缓解不持久)、食欲不振(无饥饿感,勉强进食后腹胀)、心烦喜吐(情绪烦躁,偶尔想呕吐,或呕吐少量清水),舌淡苔薄白或薄黄;
2. 疟邪侵袭型:因感染疟邪(多通过蚊虫传播)所致,寒热往来有严格定时(如每天固定时间发作,或隔天发作),发作时先寒战(持续10-30分钟),再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数小时),最后大汗淋漓,热退如常人,伴随头痛剧烈、全身肌肉酸痛,舌淡苔薄白;
3. 肝郁化热型:多因长期情绪压抑、肝气郁结日久化热,影响少阳枢机所致,寒热往来无明显规律(情绪波动时加重),伴随胸胁胀痛(生气后疼痛加剧,叹气后暂时缓解)、烦躁易怒(情绪易激动,难以控制)、失眠多梦(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口苦目赤(眼睛发红,偶尔干涩),舌红苔薄黄。
三、“寒热往来”对应的现代疾病与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中,“寒热往来”多出现于感染性疾病或功能性疾病,其指导意义在于“帮助早期识别病邪性质,明确治疗方向”,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或退烧药:
1. 病毒性感冒(少阳型感冒):感冒后期病邪停留少阳,表现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不适,与“邪犯少阳型”高度契合——中医以“和解少阳”为主,可缓解症状、缩短病程,避免单纯用退烧药导致体温反复;
2. 疟疾:由疟原虫感染引起,典型表现为“定时寒热往来、寒战高热交替”,与“疟邪侵袭型”完全一致——中医“截疟”调理可辅助抗疟治疗,减轻西药(如氯喹)的胃肠道副作用;
3. 感染性疾病恢复期(如支气管炎、尿路感染后期):感染控制后,余热停留少阳,出现寒热往来、口苦、乏力,属“邪犯少阳型”——中医调理可清除余热、恢复机体平衡,避免病情迁延;
4. 功能性低热(如肝郁型低热):无明确感染灶,因情绪因素导致体温波动,表现为寒热往来(午后或夜间轻微发热,晨起怕冷)、胸胁胀闷,属“肝郁化热型”——中医“疏肝清热、和解少阳”可改善体温异常,比单纯用退烧药更能解决根本问题。
此外,“寒热往来”的理论还能指导现代临床“避免误诊”:若寒热往来伴随高热不退、头痛剧烈、意识模糊,需排查脑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若伴随定时发作、大汗,需查疟原虫排除疟疾;若为功能性低热,则可通过中医辨证调理,减少过度检查与无效用药。
四、“寒热往来”的调理思路与常用中成药
针对“少阳枢机不利、邪正相争”的核心病机,“寒热往来”的调理需“和解表里、疏通气机”,避免单纯“清热”或“散寒”:
1. 核心调理原则
- 邪犯少阳型:和解少阳、疏肝和胃;
- 疟邪侵袭型:截疟和解、清热化湿;
- 肝郁化热型:疏肝清热、和解少阳。
2. 常用中成药(需辨证选用)
- 邪犯少阳型常用药:
- 小柴胡颗粒(或丸剂):适用于寒热往来伴随口苦咽干、胸胁满闷、食欲不振、心烦喜吐,能和解少阳、疏肝和胃,是治疗少阳病的经典用药;
- 少阳感冒颗粒:适用于外感引发的寒热往来、头痛鼻塞、口苦咽干,能解表散热、和解少阳;
- 疟邪侵袭型常用药:
- 疟疾丸:适用于疟邪导致的定时寒热往来、寒战高热、头痛身痛,能截疟解毒、和解表里(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用于重症疟疾);
- 清脾丸:适用于疟邪兼湿热的寒热往来、口苦黏腻、腹胀,能清脾燥湿、截疟;
- 肝郁化热型常用药:
- 丹栀逍遥丸:适用于寒热往来伴随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目赤、失眠多梦,能疏肝解郁、清热调经(兼顾肝郁化热,比单纯小柴胡颗粒更侧重清热);
- 柴胡疏肝丸(搭配小柴胡颗粒):若肝郁明显(胸胁胀痛严重),可在小柴胡颗粒基础上搭配柴胡疏肝丸,增强疏肝理气效果。
3. 生活调护配合
- 饮食调整:避免辛辣(辣椒、花椒)、油腻(油炸食品)、生冷食物,防止加重少阳枢机紊乱;可适量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蔬菜粥、苹果),减轻胃肠负担;
- 作息与情绪调节:避免熬夜(熬夜耗伤正气,加重邪正相争);邪犯少阳型与肝郁化热型需通过听音乐、散步、冥想缓解情绪,避免焦虑、暴怒,减少肝气郁结;
- 休息与保暖:寒热往来发作时,寒战阶段注意保暖(加盖薄被),避免受凉;发热阶段可适当减少衣物,帮助散热,不可过度捂汗(防止耗伤津液)。
五、“寒热往来”调理的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确保安全
1. 先排除严重感染性疾病,不盲目用药:若“寒热往来”伴随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不可自行用中成药:
- 高热持续超过3天(体温超过39℃),服用退烧药后仍反复;
- 伴随剧烈头痛、呕吐(喷射状呕吐)、意识模糊、抽搐;
- 寒热往来严格定时发作,且居住环境有蚊虫滋生(需排查疟疾)。
需通过血常规、疟原虫检测、头颅CT等检查明确病因,重症感染需先西医抗感染治疗,再结合中医调理。
2. 避免“单纯清热或散寒”,防止“伤正助邪”:
- 邪犯少阳型寒热往来是“正邪交争”,若单纯用清热药(如黄连上清片),会损伤正气,导致寒象加重;
- 若单纯用散寒药(如风寒感冒颗粒),会助长热势,导致口苦、咽干加剧;
必须遵循“和解”原则,用小柴胡颗粒等平衡寒热,不可偏执一端。
3. 中成药需辨证使用,避免“证型错配”:
- 邪犯少阳型若误用丹栀逍遥丸(偏清热),会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胀、腹泻;
- 肝郁化热型若仅用小柴胡颗粒(清热力弱),会导致烦躁、口苦无改善;
- 疟邪侵袭型不可用普通感冒药(如感冒灵颗粒),会延误抗疟治疗。
若无法明确证型,需咨询中医师,结合伴随症状判断。
4. 感染性疾病需“中西医结合”,避免“单一调理”:如疟疾、病毒性脑炎等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寒热往来,需先通过西医控制感染(如抗疟药、抗病毒药),再用中成药调理症状、恢复机体功能,不可仅依赖中成药,防止病情恶化。
“寒热往来”的价值在于它精准捕捉了“病邪在表里之间、正邪交争”的特殊病理状态,为中医辨识外感与内伤疾病提供了清晰的辨证框架。对现代人群而言,掌握“寒热往来”的知识,不仅能正确应对“怕冷与发热交替”的困扰,避免盲目使用退烧药,更能理解中医“和解平衡”的智慧——疾病并非只有“寒”或“热”,需根据邪正相争状态“调和”治疗,而非“一刀切”。这一跨越千年的中医术语,至今仍在感染性疾病与功能性疾病调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传统医学与现代健康需求结合的重要纽带。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具体调理请在执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上头条 聊热点#
来源:有医说医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