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落实《潍坊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21:06 1

摘要: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2024年11月25日,潍坊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印发《潍坊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这次全面修编是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举措,为推动救灾救助工作向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迈进,提升灾害处置保

9月26日,潍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解读《潍坊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2024年11月25日,潍坊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印发《潍坊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这次全面修编是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举措,为推动救灾救助工作向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迈进,提升灾害处置保障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预案》共分为九个部分,涵盖组织指挥体系、灾害救助准备、灾情信息报告和发布、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内容,形成了“预防—响应—救助—重建”的全链条工作机制。

明确适用范围。《预案》适用于潍坊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洪涝、干旱、台风、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以及相邻市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并对潍坊市造成重大影响。

健全组织指挥体系。明确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作为全市灾害救助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全市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下设办公室在市应急局,承担日常工作。专家委员会由自然灾害领域专家组成,对全市防灾减灾救灾重大决策、重要规划和较大以上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灾后救助、灾情评估、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

规范灾害救助全流程管理。明确气象、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利等部门要及时通报预警信息,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风险评估,视情采取预警发布、物资调拨准备、派出工作组等措施。明确各级应急管理部门为灾情统计主体,要求涉灾部门及时通报行业灾情。要根据灾害危害程度,分4个级别应急响应,明确各级响应的启动条件、程序和措施等,及时高效开展灾害救助工作。明确了过渡期生活救助、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冬春救助等工作标准。

《预案》印发以来,潍坊市着力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提升灾害应对能力,全面抓好自然灾害救助各项工作。

更好发挥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组建潍坊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下设7个专项指挥部和2个专项小组,在防灾减灾救灾全流程中强化统分结合。市防减救灾办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重点监督指导相关牵头部门建制度、建机制,对成员单位有关职责进行了明确。

有效做好灾害性天气防范应对。密切关注极端天气变化对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领域的影响,今年以来市防减救灾办联合市安委办第一时间发布灾害预警提示33期;组织主要涉灾部门,定期开展年度、季度、月份和专题自然灾害风险形势会商,印发风险形势分析报告9期,为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提供决策参考。

构建防灾减灾救灾宣传长效机制组织开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活动,通过“潍民应急·坊安万家”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集中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广家庭应急包进万家,真正使“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深入人心,有效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突出抓好救灾物资保障工作。全面摸清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底数,分层级建设市、县、镇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280座,仓储面积8.5万平方米,各级实物储备各类救灾物资912种,2000余万件(套)。积极开展“我为企业促创新、组主场、找订单”等活动,探索创新研制了一大批应急装备物资,应急产品涵盖应急产业全部4大类、16中类、59小类,构建起完备应急物资产能体系。潍坊市68个工业产品入选工信部、应急部发布的《2024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业应急产品目录》,占全省21.4%。

强化灾害民生综合保险救助工作。潍坊市坚持践行“防抗救相结合”理念,推动灾害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打造全省首批移动应急救援站。推动18家财险公司和13支应急救援队伍分别签订合作协议,交接50余万元应急装备。为200余辆保险勘察车配备应急装备,使保险理赔员成为灾害信息员和应急战斗员、保险勘察车成为移动应急站。今年以来灾害民生综合保险已赔付案件1782笔,累计赔付3587.61万元,帮助受灾群众快速恢复生产生活。

加强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信息员管理,将全市14000余名灾害信息员全员纳入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管理并动态调整,实行网格化管理,落实AB岗制度,利用“一键通”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聘请灾害民生综合保险理赔人员和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人员,作为潍坊市首批“特聘灾害信息员”。

下一步,潍坊市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持续完善应急指挥与联动机制。进一步优化各级应急预案体系,细化灾害响应流程和责任分工。强化部门间、军地间、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定期开展联合演练,提升协同作战的熟练度和实效性。

强化应急科技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特别是针对“三断”等极端情况的应急通信、侦查探测、特殊救援装备等。深化应急管理平台应用,推动天地图、“数字沙盘”等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风险监测预警、辅助决策、资源调度中的深度融合。

夯实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深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加强镇街应急消防站所和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持续开展灾害信息员和基层应急力量业务培训,推广实施“潍民应急、坊安万家”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普及应急知识技能,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优化应急物资储备与调配体系。科学规划布局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增加灾害易发区域和偏远地区的物资储备规模。完善紧急生产、协议储备、产能动员和快速调运机制,探索运用大数据优化物资需求研判与精准配送。

加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发挥好市应急救援协会作用,规范社会应急力量管理,完善征用补偿、保险保障和培训协作机制,更好发挥其积极作用。持续强化航空应急救援能力,谋划推动“潍坊航空救援站项目”,探索推进航空应急救援突击队建设,不断提升“全灾种、大应急、大救援”综合救援能力。

深化应急产业培育与科技攻关。依托潍坊市制造业优势,鼓励引导企业研发生产先进应急技术装备。搭建产需对接平台,持续开展好“我为企业促创新、组主场、找订单”等活动,推动应急产品示范应用,提升应急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新黄河客户端:李婉清 汪珂帆

来源:热点情报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