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视频博主户晨风,到教培名师张雪峰,再到游戏主播蓝战非,这些看似毫无交集的顶流,为何在同一时间段内集体翻车?他们都做了什么呢?
编辑|影子红了
文|影子红了
近两年,国家对网红圈的整治力度可以说是越来越大了,短短10天内,多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网红接连塌房。
从视频博主户晨风,到教培名师张雪峰,再到游戏主播蓝战非,这些看似毫无交集的顶流,为何在同一时间段内集体翻车?他们都做了什么呢?
有一种流量,来得最快,也最毒,那就是挑动对立,通过人为地划分群体,再用侮辱和攻击点燃战火,就能瞬间吸引无数眼球,户晨风就是此道中的“佼佼者”。
这位自诩为“全球华人领域著名视频博主”、“社会观察家”的户晨风,他的变现逻辑就是构建一条以手机品牌为基础的阶层鄙视链。
在他口中,用苹果还是用安卓,不再是个人消费选择,而是划分阶层、判断身份的唯一标准。
他毫不掩饰地宣称“安卓用户是低收入群体”,这种论调刺耳又荒谬,却精准地刺中了某些人的神经。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高端”人设,他甚至抛出了“月入5000的人不配与我对话”这样的炫富言论,将傲慢与偏见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并非不懂事理,恰恰相反,他精明地知道自己的“金主”是谁,数据显示,为他直播打赏的用户,大多是25至30岁、身处一线城市、手持苹果手机的年轻中产。
他那些贬低国产品牌、追捧苹果和特斯拉的言论,本质上是在向这个群体献媚,为他们提供一种虚假的优越感。
这种迎合是赤裸裸的交易,通过引发争吵,刺激直播间的打赏氛围,他单场收入就能轻松过万。
总收入中有近九成都是直播打赏,社会热点、群体情绪,都成了他获取流量的工具,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收割那些被他言论挑动起来的“金主”。
这种玩法并非户晨风独创,在教育领域,粉丝接近三千万的张雪峰,也曾用类似的方式制造对立。
他那句“文科都是服务业”,并配上“舔”这样极具侮辱性的描述,瞬间引爆舆论。
如果说制造对立是烈性炸药,那么贩卖焦虑则是一剂慢性毒药。
从2016年凭借一个“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的视频爆红网络开始,张雪峰就找到了自己的财富密码:高考志愿填报。
这个领域对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来说,充满了信息壁垒和未知,而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恰恰是焦虑滋生的最佳土壤。
张雪峰的商业模式,就是将这种焦虑无限放大,然后兜售他那昂贵的“解药”,他团队推出的服务价格不菲,一张所谓的“圆梦卡”,售价就高达18999元。
无数家长心甘情愿地掏出这笔钱,买的不是信息,而是一种心安,一种对抗未来不确定性的虚幻希望。
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威”形象,他深谙话术之道。
直播时,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不能说太多”,这种故弄玄虚的姿态,一方面暗示自己掌握着某种“内幕消息”,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加剧了家长们的焦虑感,让他们更加依赖自己。
舆论批评他的观点功利性过强,本质上就是在贩卖焦虑,但他似乎并不在意。
无论是评价西南大学的兽医专业,还是对新闻业、银行业的争议性言论,甚至用羞辱性言辞攻击哈尔滨理工大学,他总能引发巨大的话题。
红星新闻:张雪峰多平台被禁止关注,本人回应9个字
连线家长时,他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也屡屡被批身份错位。
这种模式的源头,其实在很多网红身上都能找到影子,户晨风早期的内容,就是拍摄“国外购买力挑战”主题的视频。
当一个网红的内容核心,从分享奋斗故事,变成了赤裸裸地炫耀财富时,他就离“翻车”不远了,这种“影响力失控症”,在千万级游戏主播蓝战非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位从游戏代练做起,一路打到职业电竞队长,退役后又成功转型主播的网红,本是一个励志的样本。
凭借直播《绝地求生》爆火后,他拿下了千万级合同,事业达到顶峰,但是巨大的成功似乎让他迷失了方向。
他开始在直播中高调炫富,言论一次比一次夸张,他声称,如果自己全力商业化,年收入达到九位数(也就是超过1个亿)都是小看了他,甚至可能更高。
为了证明自己的财力,他宣称自己环球旅行花掉的200万,仅仅是自己一年的利息,这无异于在暗示自己的资产高达数亿。
这些言论,早已超出了正常分享生活的范畴,变成了一种对公众情绪的挑衅。
在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当下,这种毫不掩饰的炫富,无异于在普通人的焦虑上火上浇油,极易误导那些尚未形成稳定价值观的年轻粉丝。
更严重的是,当财富被如此夸张地展示时,公众的视线自然会从“他多有钱”转向“他的钱从哪来”,很快,质疑声四起。
人们发现,他宣称的惊人资产,与他可查证的商业收入之间似乎存在矛盾,这立刻引发了关于税务问题的猜测。
红星新闻:千万粉丝网红蓝战非抖音、小红书账号被禁止关注
顺着这条线索,人们发现他名下的多家公司已被注销,而唯一存续的公司,也因为没有按时公示年报而被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单。
这些财务上的疑点,让他的“富豪”人设摇摇欲坠,商业信誉也随之受损。
这种失控的炫富行为,在户晨风身上也有体现,他那句“月入5000不配对话”,除了制造阶层对立,其内核同样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财富炫耀。
流量带来的财富,本应转化为更大的社会责任,而不是炫耀的资本。
当一个头部主播忘记了这一点,将炫富作为自己唯一的叙事时,不仅挑战了公序良俗,更可能将自己置于财务和法律的双重风险之中。
网红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这没错,但想要获得持续的、健康的关注,绝不能靠煽动、欺骗和炫耀。
流量的红利不是无限的,更不是没有代价的,当网红们享受着巨大影响力带来的收益时,就必须承担起与之匹配的社会责任,必须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行事。
来源:影子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