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免疫沙漠”,王峰、金颖教授分享结直肠癌诊疗突破 | 2025 CSCO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20:05 1

摘要: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于9月10日-14日在山东济南盛大召开。作为国内肿瘤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本届年会汇聚众多国内外肿瘤领域权威专家,共同探讨肿瘤治疗的前沿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结直肠癌诊疗:突破、实践与未来展望

整理 | Cassie

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于9月10日-14日在山东济南盛大召开。作为国内肿瘤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本届年会汇聚众多国内外肿瘤领域权威专家,共同探讨肿瘤治疗的前沿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值此盛会之际,医学界在CSCO年会现场特别打造【名医话名泉】访谈环节,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与金颖教授做客访谈间,两位专家将围绕结直肠癌(CRC)临床研究的最新突破、诊疗实践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并结合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分享其深刻见解与前瞻思考。

Q1

您在今天下午的专场中将会分享“Recent Advances in Colorectal Cancer Research from China”,能否请您介绍近年来中国结直肠癌临床与研究领域最令人瞩目的整体性突破和转变是什么?我们与国际前沿的对话处于怎样的位置?

王峰教授

近20年来,中国CRC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发达地区及头部医院的诊治水平已实现国际接轨。同时,多家中心积极推广多学科诊疗(MDT),强调早诊工作,成效显著。

目前在研究方面,我国主要聚焦三个方向实现突破:

1、免疫治疗创新: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CRC采用PD-1单抗或联合CTLA-4抑制剂治疗,疗效显著,部分患者甚至实现“豁免手术与放化疗”的根治性效果[1]。

2、微卫星稳定(MSS)CRC探索:团队和国内多家中心共同探索放疗或化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研究,显著提高病理学完全缓解率(pCR)率,使部分患者有望避免肛门切除手术。

3、晚期MSS型CRC攻关:团队探索PD-1抗体联合抗血管药物和HDAC2抑制剂的方案,从机制上双提升免疫细胞的数量与质量,推动免疫“冷肿瘤”向“热肿瘤”转化[2]。该方案已通过II期临床验证疗效,目前正开展全国III期注册临床研究。Q2

免疫治疗在MSI-H结直肠癌中已取得成功,但在占比95%的MSS型患者中仍是难题。近期有哪些联合策略(如联合抗血管生成、联合放疗、联合靶向药等)显示了突破潜力?您如何看待其前景?

王峰教授当前MSS型CRC的治疗进展,重点在于联合与序贯治疗策略的优化。在晚期CRC领域,II期ASTRUM-015研究显示[3],斯鲁利单抗(PD-1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XELOX化疗,较安慰剂联合方案显著提升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也呈延长趋势,并同步开展了相关机制探索。目前该研究的III期临床入组完成,患者正接受治疗或随访,今年下半年将公布主要终点PFS为主要终点的分析结果,期待这一研究能为晚期MSS型CR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此外,我们还探索了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联合PD-1抗体及贝伐珠单抗的三药方案[4],其III期研究接近入组尾声,期待其与呋喹替尼标准治疗的头对头比较研究结果。Q3

您和团队探索了“抗PD-1+HDAC抑制剂+抗VEGF”(西达本胺+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三药联合方案,为MSS/pMMR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针对“免疫沙漠”型的MSS/pMMR结直肠癌,您认为这个联合方案的核心科学逻辑是什么?是如何期望通过三者协同,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的?

金颖教授

MSS型CRC被认为是一种“免疫沙漠”型肠癌,单独使用免疫抑制剂时,治疗有效率通常不足5%-10%。因此,当前MSS型CRC免疫治疗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合理的联合或序贯治疗方案,打破“免疫沙漠”困境。

此前研究发现,西达本胺联合PD-1抗体的疗效有限。进一步机制探索表明:西达本胺在改善免疫细胞功能的同时,会刺激巨噬细胞分泌VEGF,引起异常血管生成,不仅阻碍正常免疫细胞进入肿瘤微环境,还会促进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反而限制了免疫治疗效果。为此,我们提出在PD-1抑制剂与西达本胺基础上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形成三药联用。该方案通过协同调控免疫应答、血管生成及表观遗传修饰,实现协同抗肿瘤作用。

我们团队完成的II期CAPability-01研究于去年发表结果[4],明确证实该三药方案的疗效显著优于两药组合,在客观缓解率(ORR)、PFS等指标上均有更优表现。目前,我们正推进更大规模的III期临床研究,旨在进一步验证该三药联合方案在晚期CRC后线治疗中相比标准呋喹替尼治疗的优效性,以期为中国MSS型CR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Q4

除此之外,研究结果表明三药方案在肝转移患者亚组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此项结果对于晚期CRC伴肝转移的患者具有什么样的临床指导意义?是否可以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提高肝转移患者的生存率?

金颖教授

CRC伴肝转移在晚期患者中发生率超50%,临床处理难度大,且既往研究表明这类患者多呈免疫耐受状态,常规免疫治疗疗效不佳。CAPability-01研究显示,三药方案在肝转移亚组中PFS优于两药方案,可能成为重要突破,并期待在后续III期研究中进一步验证该结果。如能确认三药方案对肝转移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将为广大晚期肠癌患者带来重要的临床价值。

王峰教授

从CAPability-01研究数据看,是否存在肝转移对三药方案的整体疗效影响不大,但临床真实病例中发现:若肝转移灶体积极大(如8-10cm),免疫细胞浸润肿瘤微环境的难度会显著增加,因此需结合转移灶大小等因素综合评估。未来仍需借助更优良的递送系统或生物材料,将免疫细胞及其他效应细胞精准输送至肿瘤内部,这是提高肝转移疗效的关键与难点。

Q5

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全程新辅助治疗(TNT)模式已成为热点。在治疗强度、模式选择(化疗/放化疗/免疫)以及“等待观察”策略等方面,近期有哪些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个体化选择?

王峰教授

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尽管标准放化疗序贯手术疗效较好,但患者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超过50%的患者需接受人工肛门造口,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常伴随生殖、泌尿和性功能严重受损。因此,在治疗的同时更应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中,团队于2019年开展全球首个免疫治疗临床研究[5]。结果显示,75%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部分患者采用“等待观察”策略后长期随访未发现复发转移,这与美国MSKCC的多塔利单抗研究结果高度一致。两项研究共同表明,免疫治疗在足够疗程下可显著提高pCR或临床完全缓解(cCR)。对于这类免疫敏感型直肠癌,未来或可避免放化疗甚至手术,仅通过免疫治疗即实现根治。此外,团队借鉴结肠癌中的经验,发现PD-1联合CTLA-4相比于PD-1单药可将pCR率从47%提升80%。这一联合策略也为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对于MSS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目前多个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显示,联合放化疗+免疫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已从既往30%提升至50%-60%。若患者达到cCR,“等待观察”或可成为更优选择,进一步平衡疗效与生活质量。

Q6

尽管进步显著,但您认为当前中国结直肠癌诊疗面临的最主要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是什么?是药物可及性、治疗方案标准化,还是其他?

金颖教授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水平已有大幅提升。以我们中心为例,晚期患者5年OS率已提升至40%左右,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尽管在药物、手术和诊疗模式等方面进步显著,但我认为目前最关键的未满足需求仍是早诊早治。结直肠癌若在早期被发现,通过手术和术后辅助治疗,患者5年OS率可大幅提高,同时医疗花费、身体负担及对家庭的影响也会显著降低。因此,提升早诊早治水平,真正做到“上医治未病”,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目前我们也在积极行动:一方面,中心联合政府推进广州市内常见肿瘤(含结直肠癌)筛查,覆盖更多人群;另一方面,徐瑞华院长团队也在研发结直肠癌早期无创检测手段(如血清甲基化检测)。相信这些早诊早筛工作的推进,能更好满足患者需求,从源头提升结直肠癌诊疗效果。

Q7

请您预测一下今年肿瘤领域的年度关键词是什么?以及请您简单分享下您预测这一关键词的原因。

王峰教授

我认为今年的关键词是“精准”。虽然“精准医疗”已被提出多年,但当前基于转化医学进步有了新突破:肠癌领域除扩大东方人群基因组学队列,还开展大量转录组、蛋白组学研究,通过多组学深度分析可进一步细化患者人群;且肠癌诊疗已从早晚期简单划分进入分子时代,免疫分型、RAS/BRAF基因状态分型及新靶点涌现,都让“精准”成为今年核心。

金颖教授

我预测的关键词是“人工智能”。AI已在各行各业成为热点,在肿瘤诊疗中也正逐步深入应用。例如影像、病理诊断及上消化道胃镜检查中,AI技术能帮助初级医生定位可疑病灶、降低漏诊率。此外,用于诊疗决策的AI辅助系统也正在开发,能提升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减少了诊断疏漏,正深刻改变着肿瘤诊疗的整体格局。

专家简介

峰 教授

专家简介

金颖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参考文献:

[1]Rui-Hua Xu et al. Neoadjuvant treatment of IBI310 (anti-CTLA-4 antibody) plus sintilimab (anti-PD-1 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ismatch repair-deficient colorectal cancer: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open-labeled, phase Ib study.. JCO 42, 35053505(2024).DOI:10.1200/JCO.2024.42.16_suppl.3505

[2]Wang M, Chen Y, Tian L, et al. Vascular Normalization Augments the Antitumor Efficacy of Combined HDAC Inhibitor with Immunotherapy in Solid Tumors. Cancer Discov. 2025;15(9):1883-1904. doi:10.1158/2159-8290.CD-24-1033

[3]Rui-Hua Xu et al. First-line serplulimab plus HLX04 and XELOX versus placebo plus bevacizumab and XELOX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A phase 2/3 study.. JCO 42, 124-124(2024).DOI:10.1200/JCO.2024.42.3_suppl.124

[4]Wang F, Jin Y, Wang M, et al. Combined anti-PD-1, HDAC inhibitor and anti-VEGF for MSS/pMMR colorectal cancer: a randomized phase 2 trial. Nat Med. 2024;30(4):1035-1043. doi:10.1038/s41591-024-02813-1

[5]Chen G, Jin Y, Guan WL, et al. Neoadjuvant PD-1 blockade with sintilimab in mismatch-repair deficient,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an open-label, single-centre phase 2 study.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3;8(5):422-431. doi:10.1016/S2468-1253(22)00439-3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