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否也曾被广播电视里“包治百病”的医药广告忽悠过?别急,国家出手了!8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启动虚假宣传医药广告集中整治工作,同时网信办等四部门也出台新规规范医疗科普行为,全方位守护大家的健康和钱包。
你是否也曾被广播电视里“包治百病”的医药广告忽悠过?别急,国家出手了!8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启动虚假宣传医药广告集中整治工作,同时网信办等四部门也出台新规规范医疗科普行为,全方位守护大家的健康和钱包。
一、广电总局专项整治:分阶段清除虚假医药广告,投诉渠道8月8日开通
整治目标:全面清除+防反弹
第一阶段(2025年12月底前):重点清理省级卫视频道的虚假医药广告,同步推进省级地面频道、地市级及县级台整治并见成效;
第二阶段(2026年6月底前):重点清理省级地面频道、地市级及县级台,同时严防省级卫视频道问题反弹。
可投诉!8月8日起这些渠道受理举报
国家广电总局: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受理;
各省广电局:在官方网站设投诉入口,公布举报电话。
发现虚假医药广告,直接投诉!
二、网信办等四部门:无资质账号禁发专业医疗科普,8条硬规划红线
1. 账号资质必须“亮出来”
医疗“自媒体”需分类认证:医师、护士、医药研发人员等需提供资格证、执业证、在职证明等;
账号主页显著展示资质:包括专业范围、所属机构、是否在职等,让你一眼看清“博主是否靠谱”。
2. 内容来源必须“标清楚”
转发、引用医疗科普内容,或用AI生成、摆拍剧情等,必须标注信息来源或“合成标识”;
严禁编造虚假信息、拼接不准确内容。
3. 无资质者“禁入”专业医疗科普
存量账号:未认证的需在2个月内完成资质认证,否则禁发;
新注册账号:不经认证,直接禁止发布专业医疗科普。
4. 严查6类违规行为
变相发广告:讲健康知识时不能附带药品、医疗器械的购买链接、联系方式;
违规引流:禁止直播时医生本人不出镜、把用户引到无资质账号交易;
虚假科普:包括编造健康故事卖产品、假冒医生身份、鼓动拒绝就医等。
违规账号将被禁言、关闭等梯度处罚!
三、教你3招鉴别虚假医药广告/医疗科普,避坑不踩雷
1. 看资质:
广播电视广告:声称“根治”“疗效100%”“国家级秘方”的,多为虚假宣传;
网络医疗科普:先查账号主页是否有清晰的资质证明(医师证、执业证等),无资质的直接划走。
2. 查来源:
广告/科普内容是否标注信息来源?引用的数据、结论是否有权威出处(如正规医院、医学期刊)?
用AI生成的内容是否有“合成标识”?摆拍剧情是否注明“非真实场景”?
3. 防诱导:
凡是暗示“不买药就加重病情”“偏方比医院治疗有效”的,一律警惕;
科普内容中附带购买链接、二维码,或引导私下交易的,很可能是变相广告。
此次多部门联动整治,既清理虚假医药广告,又规范医疗科普行为,就是为了让大家远离误导、科学就医。如果发现违规内容,记得8月8日后通过官方渠道投诉,一起守护健康环境!
来源:网罗陕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