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要让人掏钱得先让他们找到“组织”。这些网红深谙此道,他们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在舆论场上画出一条清晰的界线,两边分别是“我们”和“他们”。通过赋予追随者一种独特的身份标签,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优越感。
文 |啾啾鹿鸣
编辑 |月亮湾探险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股看不见的风暴正在席卷整个网红圈。户晨风、张雪峰、蓝战非,这三个在各自领域呼风唤雨的顶流IP,几乎在同一时间段接连“塌房”。
他们的倒下看似毫无关联,实则背后都指向了同一套已经玩到极致的商业逻辑——一种依赖煽动情绪、制造对立来收割流量的“毒瘾式”变现模式。
这绝非偶然。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清扫”行动,他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而最终会是怎样的下场呢?
想要让人掏钱得先让他们找到“组织”。这些网红深谙此道,他们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在舆论场上画出一条清晰的界线,两边分别是“我们”和“他们”。通过赋予追随者一种独特的身份标签,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优越感。
户晨风就是玩弄这套体系的顶级玩家。他一手构建的“苹果人”与“安卓人”的二元对立世界,早已超越了手机品牌的讨论。在他精心编织的话语体系里,用什么手机直接定义了你的社会阶层。
他毫不掩饰地宣称“安卓用户等于低收入群体”,甚至为此打造了一条完整的鄙视链,从学历到职业无所不包。在他的直播间里,专科学历被他轻蔑地称为“安卓学历”。
他甚至在连麦时会因为对方使用的是安卓手机,就以“麦克风质量差”为由直接拒绝,一句“安卓用户不配连麦”,精准地刺痛了一批人,也取悦了另一批人。
这种极端的身份区隔让他牢牢地抓住了自己的核心用户——那些生活在一线城市,年龄在25到30岁之间,手持苹果手机的年轻中产。
他们正是户晨风的“金主”。通过不断贬低“安卓人”,他为自己的“苹果”粉丝提供了一种廉价的身份优越感,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打赏中,完成了对自身身份的确认和巩固。
如果说户晨风贩卖的是消费优越感,那么张雪峰兜售的就是一种“信息特权感”。这位从2016年一个七分钟解读高校视频中爆红的考研名师,本质上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当他抛出“所有文科都是服务业”,甚至用上“舔”这样极具侮辱性的词汇时,他并不是在进行学术探讨。他是在制造一种“理工科至上”的身份认同。
让那些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焦虑的家长考生,迅速找到一个“理性且功利”的阵营来站队。更绝的是他总在直播中故弄玄虚,一句“我不能说太多”,瞬间将一些本就公开的信息,包装成了只有他才掌握的“独家内幕”。
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手握考生“命运密码”的权威角色。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氛围下,家长们自然心甘情愿地为这种所谓的“特权”买单,哪怕价格高达近两万元。而这种利用信息差的手法,户晨风早就玩得炉火纯青。
在他事业的早期,他拍摄的那些在国外的“购买力挑战”视频,吸引观众的核心,不也正是利用了国内外的信息不对称吗?这套方法论他们其实一脉相承。
当一个封闭且充满优越感的圈子建好之后,下一步就是将圈子里的情绪,精准地转化为真金白银。
这套模式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将对立、焦虑、攀比这些社会负面情绪,直接变成驱动消费的引擎。
张雪峰就是将焦虑货币化的典范。他那些炮轰新闻专业、唱衰银行工作、甚至羞辱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惊人言论,真的是随口一说吗?
当然不是。每一句看似出格的话都是一次精准的营销,目的就是最大化地刺激家长们的神经。当焦虑被推到顶点,解决方案也就顺理成章地登场了。
那高达12999元和18999元的志愿填报咨询套餐,尽管被一些用户批评为缺乏个性化的“固定模板”,却依然被疯抢。这背后正是被他亲手点燃的“专业选择焦虑”在熊熊燃烧。
他通过制造问题然后高价卖出“解药”,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情绪消费闭环。户晨风的变现方式则更为直接和粗暴。他的收入构成中有九成来源于直播打赏。
他曾得意地透露过一个数据:一场直播只要能成功引发两次大规模的争吵,打赏收入就能轻松过万。
这哪里是直播,分明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斗兽场”。他不断抛出争议性话题刺激“苹果人”和“安卓人”的对立,然后坐山观虎斗。
当他的“苹果”粉丝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而疯狂刷礼物时,户晨风就完成了对这种群体对立情绪的最终收割。
而另一位主角蓝战非则展示了第三种玩法:将炫耀本身变成一种商业价值。这位从游戏代练一路逆袭的千万级网红,成功转型旅行博主后,为自己打造了一个令人遥不可及的“顶级富豪”人设。
“如果我全力搞商业化,年收入九位数都算小看我了。”
“环球旅行500天花掉的200万,只是我一年的利息。”
这些话语通过网络被无限放大,成功构建了一种极度奢华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他最值钱的商品。
当品牌方愿意为他的一条视频广告支付高达150万元的报价时,他们买的早已不是蓝战非这个人的推荐,而是他所代表的那种“顶级生活”的象征意义。
他的炫富成了他商业价值最坚实的基石。然而这种建立在社会伤口上的商业模式,就像一栋地基不稳的摩天大楼,虽然能迅速拔高,但崩塌也只是一瞬间的事。因为它内在的逻辑,必然会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监管的红线发生激烈碰撞。
我们不妨将这三位的“罪状”并列来看。户晨风持续贬低国产品牌,将山姆会员店和苹果直营店作为“宜居城市”的硬性标准,甚至预言中国制造业将大规模倒闭,其崇洋媚外的论调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张雪峰则将矛头对准了整个文科领域和多个正当行业,他的言论无疑是在对无数从业者进行污名化。而蓝战非一句轻飘飘的“不结婚”,则是在淡化家庭责任,他所炫耀的生活更是赤裸裸地刺激着公众对于贫富差距的敏感神经。
这些言论早已超出了个人观点的范畴,它们在撕裂社会共识,挑战着公序良俗的底线。当这种负面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来系统性的监管力量。
这次的处理有两个细节值得玩味。一个是“跨平台联动”。无论是户晨风的全网封禁,还是张雪峰、蓝战非的多平台“禁止新增关注”,都显示出这不是某一个平台的单独行动,而是一次协调统一的重拳。
还有就是“官方背景”。监管部门正在建立的“主播黑名单全国联网机制”,其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杜绝这些违规网红换个马甲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这清晰地表明监管层打击的早已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其背后那套“煽动性变现”的模式。他们要根除的是这套模式赖以生存的土壤。
蓝战非的案例则生动地展示了这种模式的最终结局——市场与行政的“双重绞杀”。他“口无遮拦”的炫富言论,直接引爆了公众对其税务问题的质疑。
很快网友们就扒出他名下多家关联公司在近期被集中注销,存续的公司也因为没有按时公示年报而被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
当一个网红的商业诚信受到公众普遍怀疑时,即使没有监管的介入,他的商业生命也基本走到了尽头。
回头再看户晨风、张雪峰、蓝战非的翻车,其实是他们从选择这条路开始就早已写好的结局。“煽动性变现”模式无疑是一条饮鸩止渴的歧路。
它将网红经济中最危险的两种元素——煽动对立和贩卖焦虑发挥到了极致,虽然能在短期内迅速聚拢惊人的流量和财富,但从长远来看,它必然会因为无限透支社会信任、肆意触碰监管红线而轰然崩塌。
这场风波也给整个网红行业敲响了警钟。流量的获取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随着监管的日益精细化和公众辨识能力的不断提高,那种依赖在社会身上划开一道道“伤口”来牟利的模式,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
喧嚣过后总要回归常识。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放弃走捷径的幻想,回归内容本身的价值创造,并真正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或许才是唯一能够长远走下去的正道。
来源:阿离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