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网络热点,像极了夏天的雷阵雨,来得猛去得快,还时常伴着“剧情反转”。刚刚还在为某个事件义愤填膺,转眼间新的证据出现,故事彻底翻盘,让满腔情绪无处安放的我们,像一棵被收割的“情绪韭菜”。
#辽宁好公民引领新风尚#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网络热点,像极了夏天的雷阵雨,来得猛去得快,还时常伴着“剧情反转”。刚刚还在为某个事件义愤填膺,转眼间新的证据出现,故事彻底翻盘,让满腔情绪无处安放的我们,像一棵被收割的“情绪韭菜”。
我就曾实实在在地“被收割”过一回。记得去年,一段“店员欺负老人”的视频在各大平台刷屏。画面里,老人唯唯诺诺,店员声色俱厉,配上煽情的文字,我的火气“噌”一下就上来了,想都没想就加入了评论区的声讨大军,甚至点下了“转发”键,觉得这是在替天行道。结果没过半天,完整的监控视频流出,真相是老人先动手推搡并长时间辱骂店员。那一刻,我的脸火辣辣的,不是因为被打脸,而是为自己的轻率和冲动感到羞愧。我那不经思考的正义感,不仅可能伤害了一个无辜的人,更成了传播不实信息的一环。
那次之后,我深刻反思,决心要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的洪流中为自己装上一个“冷静阀”。现在,再看到能瞬间引爆情绪的热点,我会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信息源是谁?动机是什么?证据链完整吗?
比如,看到一个惊悚的爆料帖,我不会立刻被情绪牵着走。我会先点开发布者的主页,看看TA的历史内容、身份属性,判断其是否有明确的立场或“带节奏”的嫌疑。然后,我会刻意跳出单一平台的“信息茧房”,去其他新闻平台或搜索关键词,看看有没有多方说法和交叉印证。最重要的是,我会提醒自己“让子弹飞一会儿”。在真相完全浮出水面之前,克制住第一时间站队、宣泄的冲动。理性围观,不急于下结论,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数字素养。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避免被打脸的“小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让我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情绪的反应者,慢慢变成一个主动的思考者、理性的辨析者。当我们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信息,而不是被片面的叙事轻易煽动时,我们就守住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力,不再轻易成为被流量收割的“韭菜”。
作为数字时代的公民,提升这种批判性思维,正是我们从“普通网民”走向“辽宁好网民”的关键一步。它让我们能更清醒地参与公共讨论,共同营造一个更加清朗、理性的网络空间。这阵新风尚,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思考来引领。
来源:科技日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