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凤治的退休日记:清朝官员退休能拿多少钱?要看你混得好不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9:05 3

摘要:之前写过篇《县太爷杜凤治的退休生活:带 4.5 万两返乡,亲戚常堵门,偶管闲事》,好多人看完追着问:“老杜退休工资是多少?” 因为那篇主要是聊他退休后的日子,没细说待遇。

之前写过篇《县太爷杜凤治的退休生活:带 4.5 万两返乡,亲戚常堵门,偶管闲事》,好多人看完追着问:“老杜退休工资是多少?” 因为那篇主要是聊他退休后的日子,没细说待遇。

刚好今天也不知道写什么,干脆就着杜凤治的日记和张集馨的吐槽,再对照《吏部则例》,好好聊下清朝官员的退休问题。

先得说清楚,清朝官员退休不叫 “退休”,叫 “致仕”,不是到点就能走,得按规矩来。《吏部则例》里写得明明白白:一般官员 70 岁 “请致仕”,但大清的规矩向来都灵活 —— 身体好、皇帝用得上的,比如曾国藩、李鸿章,过了 70 岁还得接着干;要是身体垮了,或者犯了错,不到 70 也得卷铺盖,比如张集馨,咸丰年间因为跟同僚闹矛盾,才 50 多岁就被 “勒令致仕”,连申请的资格都没有。

想退休也得走流程,不是拍屁股就走。普通官员得先写 “致仕奏疏”,说明白 “年逾七十,精力不济”,先交给直接上司 —— 比如杜凤治当南海知县时,就得先报给广州知府;上司查清楚他没未了的案子、没欠朝廷的税,才会往上递;最后得吏部或皇帝批了才算数。

杜凤治光绪二年想退休时,光奏疏就递了两回,第一回上司说 “南海是肥缺,再撑撑”,第二回他说 “眼疾看不清案卷”,才批下来 —— 可见退休也得看上司脸色。

最实在的还是退休待遇,这才是官员最关心的。《清实录》里记着,待遇全看你当官时的品级:一品到三品官退休,能 “保留原衔”,比如一品大学士退了,还是 “一品老爷”,见了现任巡抚不用行礼,过年还能去总督府赴宴;

四品到七品呢,和现在正相反,大多 “降一级留衔”,杜凤治是正七品知县,退休后按八品待遇算,穿八品的阴文金顶官服,见了现任知县还得拱手;至于八品、九品的小官,比如典史、巡检,退了就跟老百姓没区别,只能自称 “前某县小吏”,连官服都不能穿。

真实的清朝官员合照

经济待遇更差一截。一品官运气好能拿 “全俸”,比如三朝元老张廷玉退休时,乾隆特批 “年俸 180 两 + 禄米 180 石”,够一家子舒舒服服过(被抄家是后话);四品到七品只能拿 “半俸”,杜凤治退休后,一年就 22.5 两银子 + 22.5 石禄米(实际很少足额发放)按当时物价,也就够买几亩薄田、雇个仆人,想维持在广东时的排场根本不可能 —— 所以他退休前攒了 4.5 万两银子,当然,名义上全是当知县时的养廉银和合法积蓄。

至于被 “勒令致仕” 的,那就不对起了。比如张集馨,一分钱俸禄没有,只能靠以前攒的钱在老家买地,日子过得紧巴巴,日记里总提 “家中用度窘迫”。

还有些 “隐形待遇”,全看你退休前的人脉。杜凤治退休回绍兴后,因为在广东认识不少官员,绍兴知府遇到棘手的案子,还会派人来请教他;他想修族里的私塾,知府还帮他批了木料 —— 这就是 “关系网的余温”。

可要是没人脉,比如那些没背景的九品官,退休后连族里的人都敢欺负,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里就写过,他老家有个前典史,退休后想争族田,结果被族里的秀才骂 “你一个卸任小官,也配跟读书人争?

不过退休也不是一了百了,麻烦事照样不少。杜凤治在《归田日记》里记了一堆糟心事:族里的人天天来借钱,说 “你当过大官,还能差这点钱?”;以前的下属路过绍兴,还得请人吃饭,一次就花掉好几两;最头疼的是地方官找他 “帮忙”,比如知县想征粮,让他去劝族里的人交,他要是不去,知县就说 “老大人怎么不给面子?”—— 合着退了休,还得给现任官员当 “工具人”。

两广总督和幕僚下棋

张集馨的退休生活更惨。他本来在甘肃当道台,因为得罪了总督,被革职致仕,回江苏老家后,以前的朋友都躲着他,连亲戚都怕他牵连自己。他在日记里写 “冬日无炭火,只能靠晒太阳取暖”,后来实在没办法,只能去给富商当幕僚,帮人写文书,混口饭吃 —— 想当年他也是正四品官,退休后却落到这步田地,可见 “致仕” 的体面,全靠退休前的 “根基”。

再看那些高级官员,退休待遇就天差地别了。曾国藩退休时(其实是病逝前),虽然没正式 “致仕”,但朝廷早给他留了后路:儿子曾纪泽直接袭了 “一等毅勇侯”,还能入仕;家里每年能领朝廷的 “养赡银”,连老家的田都免了税。李鸿章更不用说,退休后还被召去当 “总理衙门大臣”,出门有轿子,见了皇帝不用下跪 —— 基本就是退而不休,换个地方接着掌权。

普通官员当然没这命。杜凤治退休后最大的心愿,就是 “不被官场打扰”,可总有人来找他帮忙,最后他干脆躲到乡下,天天在日记里写 “今日种竹半亩”“明日读《论语》一篇”,假装自己是个普通老头。他在日记里叹 “为官二十年,归田才知自由贵”,可转头又写 “族里要修祠堂,还得找前广州知府打招呼”—— 可见他就算退了,也没真正逃出那张关系网。

当然了,我大清自有国情在,官员退休的规矩看着严,其实也是 “人情大于制度”。《吏部则例》里写着 “致仕官员不得干预地方事务”,可杜凤治照样帮人打官司;规定 “退休俸禄不得克扣”,可很多知县退休后,半俸能拿到手就不错了。瞿同祖在《清代地方政府》里说得就很透彻:“致仕制度就是给官员一个体面的台阶,至于台阶下是平地还是坑,全看你自己的人脉和积蓄。

咱们再算笔账:杜凤治当南海知县时,一年养廉银 1500 两,退休后一年才 22.5 两,差了 66 倍;他 14 年当官攒了 4.5 万两,退休后如果活 12 年(可惜没活到),光靠积蓄就能每年花 3750 两,比退休俸禄多 166 倍 —— 这就说明,清朝官员退休后的日子,根本不靠朝廷给的那点俸禄,全靠当官时攒下的家底。所以那些清官、穷官、犯官,退休后大多过得惨,比如张集馨,没攒下钱,退休后只能靠卖字为生。

图为当时的一个算命先生

到了晚清,这退休制度更乱了。太平天国之后,很多官员为了保命,没到 70 就主动退休,朝廷也不管,反正官员多的是;有些官员干脆 “假致仕”,表面上退了,暗地里还管着地方的厘金、盐务,继续捞钱。杜凤治在日记里骂过这种人:“名为致仕,实为分肥,朝廷的规矩全成了摆设。

最后再看杜凤治的结局:他退休后回乡没活太久,光绪九年就去世了,死前把日记整理好,嘱咐儿子 “别给外人看,免得惹麻烦”。他这辈子,从浙江举人到广东知县,退休后靠积蓄过着体面日子,比张集馨幸运,比曾国藩差远了,算是清朝官员退休的 “中等水平”—— 不算好,也不算坏,全靠自己会混。

从这些官员的日记里能看出来,清朝的退休制度,根本不是 “养老保障”,而是官场关系网的延伸:你当官时混得好,退休后就能体面;混得差,退休后连温饱都成问题。就像杜凤治说的:“官场如戏台。”退休只是换了个座位,能不能坐得稳,还得看你以前的戏份足不足。

至于那些普通百姓,连 “退休” 的资格都没有 —— 长工干到动不了,就只能靠子女养活;农民种不动田,就只能饿死。曾国藩日记里写过,道光年间北京的长工,一年才挣 10 两银子,连官员退休半俸的一半都不到,无病无灾干上4500年才能攒够“好官”杜凤治的退休金。

来源:六得飞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