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都发现一个矛盾现象:一边是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常年缺人,另一边是年轻人找工作难,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就业竞争激烈。这种“就业两头堵”的问题到底出在哪?2025年9月26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部长王晓萍给出了
不少人都发现一个矛盾现象:一边是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常年缺人,另一边是年轻人找工作难,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就业竞争激烈。这种“就业两头堵”的问题到底出在哪?2025年9月26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部长王晓萍给出了明确回应,核心是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从技能匹配、岗位衔接、渠道畅通三个方向发力,这些具体措施和每个人的就业都息息相关。
我是老周,专注研究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动态,每天都会分享和找工作、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相关的实用知识,都是基于最新政策文件和市场案例整理的干货,帮大家看懂就业市场的变化,少走求职弯路。
先搞懂:矛盾根源不是“没岗位”,是“不匹配”
很多人以为就业难是因为岗位不够,其实从数据看并非如此。国家统计局2025年5月指出,就业结构性矛盾才是核心问题——青年群体就业压力较大,同时部分行业一线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人力资源供需错配问题突出。
这种错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业需求“冷热不均”,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岗位需求增长显著,人才缺口很大,而传统制造业因转型需要,岗位在减少且对技能要求升级,部分岗位被AI和自动化技术取代。二是技能“供需脱节”,高校课程更新滞后,毕业生掌握的知识和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比如很多企业招人工智能训练师需要实战经验,但应届生大多只有理论基础。三是地域“分布失衡”,沿海地区和新兴产业集中的城市就业机会多,西部地区和传统行业集中区域则就业压力较大,形成“一边招工难、一边找工难”的局面。
人社部的回应精准点出了关键:不是劳动力总量不够,而是“需要的人没技能,有劳动力的没方向”,解决问题的核心就是打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堵点。
第一招:企业牵头搞培训,学的就是“上岗能用的”
针对技能不匹配的核心问题,人社部提出以“技能强企行动”为抓手,打造“产教评”培训模式,简单说就是让企业说了算,确保培训内容和岗位需求精准对接。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牵头,出岗位、出标准、出师傅,再联合产业链上的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一起做培训,实现“产业发展到哪里,技能标准就跟进到哪里,培训内容就拓展到哪里”。比如新能源领域的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已经和职业院校合作开设“订单班”,学生在校期间就按照企业标准学技术,毕业直接上岗,不用再花时间适应。
对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免费学技能的机会更多了。2025年多地已经落地补贴性技能培训,像保定就推出免费培训计划,涵盖养老护理员、直播销售员、电子商务师等多个职业,考核通过还发国家认证资格证书,无论应届毕业生、待业人士还是全职宝妈都能报名。这些培训不是“走过场”,而是企业根据岗位缺口定制的,学完直接对接招聘需求,大大提高就业成功率。
第二招:百万见习岗位“搭桥”,没经验也能入职场
很多年轻人找工作卡在“没经验”上,企业又不愿招“零经验”员工,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针对这个问题,人社部在推进“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专门给没经验的求职者搭起过渡桥梁。
根据2025年8月人社部的解答,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16-24岁失业青年都能参加就业见习,见习期3到12个月,期间用人单位会给基本生活费,还会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更划算的是,吸纳见习人员的企业能拿补贴,用于支付生活费和管理费,要是见习期没满就和员工签劳动合同,还能拿到剩余期限的补贴,这个政策一直执行到2025年12月31日。
这种模式对双方都有利,企业能低成本考察人才,年轻人能积累经验。比如杭州的互联网企业就加入了见习计划,招聘应届毕业生做运营助理见习生,月薪3000元加补贴,3个月见习期结束后,表现优秀的直接转正,既解决了企业的人才储备问题,也帮应届生迈出了职场第一步。
第三招:打破“信息壁垒”,岗位和人才精准对接
除了技能和经验,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就业矛盾的重要原因——企业不知道去哪招合适的人,求职者不清楚哪些岗位在招人。对此,人社部在推动线上线下联动的就业服务网络,让供需信息更透明。
线上依托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整合各地招聘信息,求职者能按行业、地域、薪资精准筛选岗位,企业也能发布详细的技能需求,平台还会根据双方条件智能匹配。线下则加密招聘会频次,2025年以来,多地每月都举办“专精特新企业专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把企业直接请到求职者身边,减少中间环节。
针对地域不平衡问题,跨区域招聘也在加强。比如东部制造业大省和中西部劳务输出省份合作,开展“点对点”招聘,企业组团到中西部招人,政府还提供交通补贴,既解决了东部企业的用工缺口,也让中西部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
个人观点:破解就业矛盾,企业、个人、政府要“同发力”
结合人社部的回应和2025年的政策实践来看,“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问题不是短期能解决的,但已经有了清晰的破解路径,关键需要企业、个人和政府三方联动。
对企业来说,不能再等“现成人才”,要主动参与到技能培训中,像“产教评”模式那样,把岗位需求提前融入培训环节,这既是解决招工难的根本办法,也是储备人才的长远之计。对求职者尤其是年轻人来说,不能只盯着“热门行业”,要关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缺人领域,主动参加补贴性技能培训,通过就业见习积累经验,毕竟“有技能”比“等机会”更靠谱。对政府而言,除了搭平台、给补贴,还要推动高校课程和产业需求衔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源头解决技能脱节问题。
就业市场的变化很快,但核心逻辑没变:有需求、有技能、有衔接,就业矛盾就能逐步缓解。与其纠结“工作不好找”,不如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以上就是人社部破解就业矛盾的核心思路,都是基于2025年最新政策和数据整理的,不同地区在具体执行上可能有细节差异,但大方向一致。你身边有“招不到人”或“找不到活”的情况吗?你觉得这些措施能解决实际问题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我是老周,每天分享就业政策和职场干货,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社保大白话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