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D版CD的两个问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16:56 1

摘要:其实,D版唱片确实是有“历史功绩”的。在正版CD很贵的年代——当然到现在仍有些正版CD很贵——很多人靠听D版唱片获取了廉价的音乐资源,欣赏到了很多音乐。有一个“轶事”是我常和朋友提到的,就是很多年前我去上海音乐学院一个有名的教授家里(名字不说了),惊讶地发觉他

我昨天在几个平台上发了一个对比正版和D版的短视频,反响不少,各种回应和评论看着挺有意思的,这里写点关于D版唱片的事。

主要是想说两点,一个是,为什么正版和D版唱片会有声音的区别,另一个是,D版唱片的“历史作用”。

其实,D版唱片确实是有“历史功绩”的。在正版CD很贵的年代——当然到现在仍有些正版CD很贵——很多人靠听D版唱片获取了廉价的音乐资源,欣赏到了很多音乐。有一个“轶事”是我常和朋友提到的,就是很多年前我去上海音乐学院一个有名的教授家里(名字不说了),惊讶地发觉他家里大量的D版古典音乐CD。虽是知名教授,他也承担不起进口正版的CD,D版唱片是一个无奈而现实的选择。

其实不光是唱片,音乐书籍也是如此。我家里有一套四册很厚的新格罗夫美国音乐词典,就是从上海音乐学院边上弄堂口的小书店里面买来的“翻印版”(像下图这样的),好像只花了几十块。正版书的话是要上千的。那个小书店里还有很多D版翻印的乐谱,常有音乐学院的学生去买。什么都买正版的话,很多学音乐、搞音乐的人负担不起,这是一个现实情况。

盗版音乐词典

其实D版唱片后来遇到一个强劲的“对手”,就是打口片。打口片完全就是正版,只不过被锯了口或打了孔而已,如果恰巧没有伤害到CD片,那么和正版没有什么声音上的差别。因此,假如是好的专辑品种,又没有打到碟片,价格也会挺贵的,不比中图的正版CD便宜很多。90年代还有一些唱片店会把中图正版和打口片混着卖。不过,正版CD和D版CD一般不会混着卖,因为那样会引发顾客对正版的怀疑,会连正版也怀疑成D版了。

打口CD

换言之,正版可以和打口片一起卖,因为都是“真品”,只不过渠道不同,但正版不能和D版一起卖,那等同于真品和仿货混杂了,是商家的大忌。其实这个原则到现在仍然适用,比如TB上面的唱片店,如果在某家店里发现热门的D版品种,那整个店的唱片都值得怀疑了。因此卖D版唱片的店一般都是D版。

当然,随着流媒体的兴起和CD的衰落,D版唱片近年也越来越少了,但,还是存在的。以前D版唱片都是路边摊、小店卖的,现在都转移上网了。一句话:只要还有人愿意买实物唱片,而嫌正版唱片太贵,那么D版就有其生存空间。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很多人认为正版CD和D版声音是一样的,毕竟这是数字媒体啊?只要01一样,声音不就应该相同吗?很多很多的人是持这样的观点。

因此下面就引出一个重要问题了:为什么作为数字音频的媒体,正版和D版会有声音的差别?还有一个相关联的问题:发烧友常说正版CD和CDR刻录版声音也不同,正版会好于CDR,这又是为什么?它们记录的Data不应该是一致的吗?

很多很多人对数字音频的“01”是存在误解的。重要的不是01,而是如何记录和识别01。CD唱片上面记录的Data确实是01,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CD播放机识别出01。0和1的核心是“两种不同的状态”。人类为什么普遍采用了二进制数字系统,就是因为它只需要两种不同的状态,就能记录和表达出世间万物。以前苏联人研究过“三进制”的电脑系统,三进制如果普及的话,记录数据的效率会提高很多,但是它复杂在需要设计出三种状态(1/0/-1)让系统去识别。

二进制虽然记录效率低于三进制,但是二进制的好处就是傻瓜式的“非黑即白”,容易设计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状态,让系统去识别。回到CD唱片,CD唱片是如何提供两种截然不同的物体状态的呢?很多人应该知道,就是靠CD唱片表面的坑(Pits)。这种实际上存在的真实的“坑”让激光头射出的激光束在碰到金属镀层反射回去之后的状态不同,CD机的光头就能识别出两种不同状态——也就是照射到平面(Land)时的状态,和照射到“坑”(Pit)之后的状态。

见下图。左下角的Laser就是发射出去的激光束,边上的Detector是负责接收反射光束的元件。发射到平面的激光束会反射回去被Detector接收到,而发射到坑内的激光束会散掉,不回到Detector那里,这样就被系统识别为两张不同状态。

事实上,为了便于这套系统工作和识别,原始的二进制01数据不是直接记录在CD唱片上的,而是经过一个被称为EFM的调制转换。而读取的时候,从平面到坑的“转换”是关键,当出现这种转换时,CD光头就识别为1。而不出现这种状态转换时,则都是0。如下图。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意识到关键就是平面到坑的转换处,也就是”坑道边缘”。这个地方是被系统识别为状态转换的地方。所以,CD表面的“坑”做得越清晰锐利,读出的数据也会抖动(Jitter)越小,越接近理想。而相反,如果坑做得模模糊糊,边缘不干净,那么系统读出的数据会抖动偏大。

CDR刻录盘的整个数据记录和识别体系是不一样的。它表面没有坑,都是平的,但是它表面有一层特殊的染料。在刻的时候——英文叫Burn非常形象——一个刻录激光头会去“烧”它表面的染料。在被激光束烧过的地方,染料会改变反射特性。最后,一张完成的CDR表面虽然没有坑道,但是其染料层有了两种状态——被烧过的地方,和没烧过的地方。当CD机播放的时候,激光束打到CDR表面,烧过和没烧过的地方,给出的反射光也是不同的,被CD光头识别为两种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理论上我们谈论的01似乎很简单,但是在真实世界里,要让系统识别出01,背后有很多工作,需要去“设计出”物质的两种状态。具体到CD这套系统里,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CD表面“坑道”的质量。越是清晰锐利、边界分明的坑道,CD读出来抖动越低,声音越好,而坑道如果做得质量不好,边缘模糊,不易识别,虽然CD光头也能读出数据,但是抖动会大。这是明确会影响声音的。不同压盘质量导致的声音不同,关键点就在于“坑道的质量”。

我们知道CD唱片是从一个玻璃母盘(Glass Master)翻模制作出来的。这个Glass Master的质量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压片工厂,制作出的玻璃母盘的品质、水平,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因为这个缘故,唱片公司把同样的一份完成的母带,交给不同的压片厂,最后得到的CD成品,声音会存在差异。因此乐迷和发烧友会讨论德版、日版、美版、荷兰版等CD的品质和声音不同,因为即便是同样的母带,各家压片厂经过了母带 - 玻璃母盘 - 批量压制CD的工序后,由于各自采用的设备不同、工艺水平不同,最后出来的成品CD,会存在品质的高下和声音的差别。

CD的玻璃母盘

对于CDR,发烧友普遍的看法是声音不如原版CD,换句话说,从微观层面说,虽然CDR表面的染料层在经过烧录后,能形成两种不同的状态,从而记录数据,但是在播放的时候,CD光头读出CDR的01数据的“工作状态”肯定是不如CD唱片的,因此声音会差一些(主观表现为偏单薄)。

至于D版唱片,无论它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实施盗版行为的压片厂肯定、绝对不是什么优质厂家,基本都是国内生产线,其设备档次、制作玻璃母盘的水平,还有制作者的工作态度,都是可想而知的,最后出来的CD品质,也就没有可能和优质名厂相比。当然,如果原版CD本身就水平不高,比方是捷克或墨西哥压片的流行乐专辑,那D版的差别可能很小;而假如原版CD是日本VICTOR、DENON、SONY、Memory Tech、德国Sonopress、美国DADC那种名厂的制作,那D版的差异会很明显。

-End-

来源:耳机俱乐部小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