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众多国产手机品牌当中,小米的名气绝对是顶尖的存在,尤其是在小米进军汽车行业以后,它的名声更是如日中天,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在国内鼎鼎大名的品牌,它在国外的发展却并不顺利!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在众多国产手机品牌当中,小米的名气绝对是顶尖的存在,尤其是在小米进军汽车行业以后,它的名声更是如日中天,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在国内鼎鼎大名的品牌,它在国外的发展却并不顺利!
若问雷军这些年最后悔的布局,印度市场大概率是绕不开的一个。
2014年,小米满怀信心进入印度,除了留下那句广为人知的“Are you OK”成为流行梗,仅用三年时间,就一举拿下当地手机出货量第一的位置,初期的发展势头简直势不可挡。
可谁也没料到,印度市场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2022年,小米遭遇重创——被印度政府罚款5.6亿元人民币,另有48亿元人民币资金被冻结。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要知道2022年小米全年利润仅85亿元,这意味着63%的利润都被印度方面扣押。
即便小米后来推出的SU7汽车拥有强劲的加速度,在印度这个“外企坟场”面前,也难以冲破困境,这种经历,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惨痛的教训,也让小米不得不重新审视海外市场的布局。
国内手机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竞争激烈到白热化,出海战略显然不能就此停滞,在印度市场受挫后,小米把目光投向了非洲。
不久前,小米动作频频,一次性任命了多位非洲市场的高管,还高调宣布要加大资源投入,从人员配置到资金支持,全方位发力。
很明显,在印度市场没能如愿“OK”的雷军,希望能在非洲市场实现突破,为小米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那么,非洲市场到底有何魅力,能让小米如此看重?它的机遇又体现在哪里,小米又该如何挖掘这片市场的潜力呢?
其实,非洲市场一直被看作是全球手机厂商最后的“金矿”,核心原因就在于它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极具潜力的年轻人口结构。
非洲拥有15.5亿人口,而且因为极高的生育率,人口平均年龄仅19.4岁,这样的人口结构意味着大量的潜在消费者,市场潜力不用多说也能明白,就像一个待开发的宝藏,等待着有眼光的企业去挖掘。
或许有人会质疑,非洲消费者整体购买力是不是比较弱?但实际上,“是否有钱”和“是否愿意消费”是两回事。
就拿源自贫困的刚果(金)的La sape文化来说,在当地,即便天气炎热,有些人连温饱都还成问题,却依然执着于追求精致的西装穿搭,把自己打扮得一丝不苟,这种强烈的消费意愿让人印象深刻。
再看2019年利比亚总统的访华行程,他没有去太多地方,却特意前往有“假发之都”称号的河南许昌,专门洽谈脏辫与假发的订单。
这一细节也充分印证了非洲市场对特定产品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只要产品能精准契合当地需求,就不愁没有市场。
除此之外,非洲的移动终端普及率和移动支付发展也超出了很多人的认知,数据显示,66%的非洲人拥有手机,以肯尼亚为例,当地90%的小型生意都依赖基于华为技术支持的M-pesa 移动支付系统。
而使用移动支付的前提,必然是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这就为手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非洲手机市场,有一个国内消费者或许听过名字,但很少能看到其产品的品牌——传音手机。
传音可以说是非洲市场的“传奇”,仅凭非洲市场就实现了规模扩张,手机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三,还赢得了“非洲机王”的称号。
如今,小米把竞争目标锁定在了传音身上,据相关报道,小米内部已经成立了专门针对传音的战略小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2022年第一季度,传音营收130亿元,同比下降25.45%;而同期小米在非洲的销量同比增长32%,市场份额提升到了11%,小米能实现这样的突破,核心策略可以概括为“冲击高端”。
在印度市场的惨痛经历,让雷军收获了两点关键教训:一是不能轻易相信印度方面的承诺,二是产品定价不宜过低。
其实,纵观全球市场,任何处于起步阶段的经济体,民间往往都会存在一种消费倾向——通过外在的消费选择来彰显自己经济状况的改善,“一部手机撑场面”的需求尤为突出。
就像我国早年,也曾出现过有人为了买苹果手机不惜过度消费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新兴市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十年前小米进入印度时,正是精准抓住了这一消费心理,小米创立初期,在国内被贴上了“屌丝机”的标签,进入印度市场后,它憋了一股劲,着力打造中高端品牌形象,同时在定价上又低于三星和苹果。
这种“既有面子又省钱”的定位,让印度消费者对小米的认可度快速提升,也推动其市场份额迅速增长。
十年后,非洲市场正进入当年印度的发展阶段:消费者对手机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能用”,而是更加追求“品牌价值”“社交属性”和“身份象征”。
不过,小米能不能在非洲复制印度市场早期的成功,还要看“非洲机王”传音是否会给它机会。
传音能在非洲崛起,核心在于它“接地气”的产品策略,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五大举措:
解决了黑人拍照的难题,以前,主流手机的拍照功能根本无法适配黑人肤色,拍出的照片往往只能看到牙齿,这成了非洲消费者的一大痛点。
传音针对性地开发了基于眼睛、牙齿、衣领定位的面部识别技术,先精准定位面部区域,然后通过增加至少30%的曝光补偿、叠加深色皮肤专属滤镜等方式,优化肤色色调,成功解决了黑人自拍“一团黑”的问题,也让美颜技术在非洲落地生根。
有国外研报还调侃道,传音拍出的优质照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洲生育率的提升,虽然是调侃,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传音拍照功能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
推出“四卡四代”机型,非洲的电信市场竞争十分混乱,多数地区都有十余家运营商,而且各个运营商的费率差异很大。
针对这一特点,传音开发了支持四张SIM卡、四代网络的手机,还配备了一键切换SIM卡的功能,方便消费者根据运营商的补贴情况灵活选择,帮用户节省通信成本,这种贴合当地实际需求的设计,让传音在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强化手机音效功能,了解非洲的人都知道,非洲民众热爱音乐与社交,即便在丧葬这样的场景中,也会有音乐表演,音乐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传音精准抓住这一需求,在手机中搭载大功率扬声器,完全不考虑“功放扰民”的问题,力求让一部手机就能满足小型聚会的音效需求,完美契合当地的消费场景。
配备超大容量电池,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多数地区每天会停电4至8小时,用电问题成了当地居民的一大困扰。
在这种背景下,传音反其道而行之,放弃了对手机轻量化的追求,转而配备超大容量电池,最长能实现21天的待机时长,续航能力远超普通手机。
后来,传音还开发出了手机反向充电功能,让手机兼具“充电宝”的作用,极大地满足了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第五,定制化手机外观材质,早在2016年,传音就在手机电池后盖上采用了凯芙拉材质,凯芙拉材质具有高强度、耐磨损等优点,传音针对非洲市场的使用场景和消费者偏好进行定制化设计,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从上述举措不难看出,传音的成功并非依赖“技术内卷”,而是凭借对非洲市场需求的深度理解,推出适配性极强的产品,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适配性技术的壁垒并不高,如今很多手机品牌都已经具备了类似功能。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传音的“先发优势”正逐渐转化为“先发陷阱”——长期的低价定位让它的品牌形象难以突破。
回顾小米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它摆脱“低价”标签耗费了近十年时间:2011年发布小米1,2019年红米独立为子品牌,2020年小米10系列定价提升到3999元,才真正实现了高端化突破。
而传音直到2021年才启动中高端战略,在此之前,其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仅451元人民币,长期占据100美元以下的市场。
长期的低价定位,让很多非洲消费者误以为传音是本土国民品牌,这使得它的高端化转型难度极大。
用一个通俗的类比来说:五菱宏光虽然被誉为“神车”,性价比极高,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即便它推出定价50万元的高端车型,就算配置再高、技术再先进,也很难改变消费者对它“平民车型”的固有认知,传音面临的也是类似的困境。
相比之下,小米在非洲市场没有“低价形象”的历史包袱,在非洲消费者的认知中,红米是来自中国的“轻奢品牌”,被看作是商务精英、潮流达人的选择,而且“中国品牌”的标签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附加值。
通过持续的品牌宣传,这种认知在当地消费者心中逐渐强化。
即便小米后来推出了汽车产品,非洲消费者也不需要去厘清“手机企业造车”的逻辑,仅仅是“小米”这个品牌以及“类似保时捷设计”的产品定位,就能满足他们对“面子”的需求。
当然,传音作为深耕非洲多年的“地头蛇”,也并非毫无反击能力,它的核心优势在于线下基建布局。
当小米向非洲消费者强调手机“搭载骁龙芯片”时,消费者更关心的是“芯片坏了去哪里修”;当小米宣传手机支持“100 瓦快充”时,消费者会提出“没有电怎么充电”的疑问。
小米主打的是“先进性”与“品牌逼格”,而传音则掌握着更底层的“可靠性”——完善的线下服务网络。
这些年来,传音构建了一套复杂的经销体系,既有大型经销商,也有遍布街头巷尾的夫妻店,即便在偏远的沙漠部落,也能找到集“手机销售、维修、充电、话费充值”于一体的传音门店。
非洲市场与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存在显著差异:中东、拉美地区的人口相对集中,而非洲人口分布极为分散,电商、直销、快递等模式很难覆盖到所有地区。
在这种环境下,“看得见、能维修”的线下门店,就成了消费者购买手机时的重要考量因素,毕竟对于很多非洲消费者来说,购买手机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们需要实实在在的保障。
为了铺设这张线下网络,传音采取了极具针对性的策略:向夫妻店提供贷款支持,采用“垫钱助其开店”的模式,而不是传统的“加盟收加盟费”模式;甚至还推出了独立的售后品牌,专门负责手机维修服务。
非洲消费者或许不懂芯片等级、游戏性能、相机拍月亮的功能,但他们心里清楚“看到实体门店才愿意付钱”“坏了能找到地方修”,这正是传音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它能在非洲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
面对传音的线下优势,小米采取了“城市包围农村”的策略:先把重点放在购买力强、物流体系相对完善的城市市场,通过高端化定位建立品牌势能,之后再逐步向农村地区渗透。
它的宣传逻辑很直接:“想成为村里的焦点吗?城里人都在用小米,你也值得拥有,即便手机坏了暂时不好修,手握小米手机本身就是身份的象征”,这种营销策略,精准抓住了消费者追求身份认同的心理。
不过,品牌势能的构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国内市场,小米凭借雷军的个人话题度,有效降低了营销成本,起到了类似马斯克“一人顶一个营销部门”的效果。
但在非洲市场,“雷军”的个人影响力有限,当地很多消费者可能根本不认识他,所以小米必须投入真金白银进行品牌宣传,才能打开市场,让更多非洲消费者了解并认可小米品牌。
综上来看,小米与传音的非洲之争,本质上是中国手机厂商在新兴市场的“路径对决”——到底是传音的“农村包围城市”更胜一筹,还是小米的 “城市渗透农村”能抢占先机?这无疑是未来非洲手机市场最值得关注的看点。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这场竞争的结果如何,最大的输家都会是外国手机品牌,当前的非洲手机市场,已经形成了“中国品牌主导”的格局,除了三星还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外,OPPO、荣耀等中国品牌在当地也都有不错的市场表现。
中国手机品牌凭借着高性价比、贴合当地需求的产品以及灵活的营销策略,在非洲市场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对中国手机企业而言,国内市场的“内卷”仍会持续,毕竟市场就这么大,参与者又多,竞争激烈是必然的,但海外市场的拓展,能为企业提供新的增长空间,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
传音的成功已经证明,非洲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手机企业的“后花园”,而小米能否在这片市场挖掘出更高的品牌溢价,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出海并非简单地复制国内的成功经验就能搞定。
每个市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市场环境,只有深入理解当地市场、真正融入本土文化,推出贴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真正将海外市场转化为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对于小米在非洲的高端化尝试,你觉得它能成功复制在印度早期的辉煌,还是会面临新的挑战呢?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判断,但无论如何,小米的探索都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来源:珠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