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至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行。为生动展现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成果,全面呈现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年度进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文明互鉴,论坛现场正式发布
9月23日至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行。为生动展现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成果,全面呈现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年度进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文明互鉴,论坛现场正式发布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其中,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成果丰硕、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古都新韵、“240小时过境免签”带火国际文化游、“爆款文创”引领文博新潮流等多件大事,与东城区深度关联。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东城区以政策为基、以创新为翼,在关键领域主动作为、深度参与,交出了一份兼具文化厚度与实践力度的“东城答卷”,持续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成果丰硕
锚定思想引领:
政策+实践双轮驱动 筑牢文化建设“根与魂”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东城区立足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定位,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2023北京文化论坛贺信精神紧密结合,把文化建设置于新时代首善之区发展的突出位置,以“大格局谋划、多维度创新、高质量落地”的思路,全力做好首都文化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东城实践注入文化动能。
北京东城、山西长治举办革命旧址隔空对话活动。
政策先行,构建文化发展“四梁八柱”。2024年新春伊始,东城区聚焦文化建设关键领域,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东城区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传播利用的实施意见》激活红色基因,《东城区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若干措施》优化服务供给,《东城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产业路径,《东城区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消费的若干措施》释放消费潜力,《东城区繁荣新时代旧书市场的若干措施》延续文化脉络——一套覆盖资源保护、空间建设、产业发展、消费促进的“政策组合拳”,进一步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清晰指引。
价值引领,打造理想信念“精神课堂”。东城区持续擦亮“‘理’响东城”理论传播品牌,升级“流动的红色课堂”,创新开设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推出红色文化印记地图,上线北大二院旧址红色数字藏品,联动鸦片战争博物馆开展“隔空对话”主题活动,引导市民群众与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
惠民利民,织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资源库启动试运行,联动中国出版集团打造“胡同里的图书馆”,让书香浸润街巷;“我与地坛”文化现象、钟鼓楼旧书市集成为市民文化新期待,“旧书新知”模式获评市委深改委典型案例;深化校地合作,“全球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曼舞东城”等创新项目落地生根;“东城好时节”系列活动扮靓传统节日,持续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产业赋能,激活文化发展“经济引擎”。东城区开设全国首个“文化金融产品超市”,落地全市首个文化企业投融资“白名单”机制,为文化企业破解融资难题;首批认定7家“文化出海”领航站,助力本土文化走向国际;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试运营,“故宫以东”入选北京旅游十大推广品牌;4家企业获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企业跻身“全国文化企业30强”,文化产业规模与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提升。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彰显古都新韵
守护中轴文脉:
申遗成功再启新篇 让千年遗产“活”起来
情景合唱表演《北京往事》旋律悠扬,引领听众共赴北京中轴线的历史长河,感受不朽的文化魅力;活力四射的广场舞《北京北京》,不仅展现了东城区群众的才艺与热情,更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热烈祝贺与坚定支持;东城区快板沙龙的艺术家们闪亮登场,手持快板、妙语连珠,幽默地讲述着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底蕴,让在场的观众在欢声笑语中领略着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消息传回北京,东城区群众自发齐聚钟鼓楼广场,以多样形式共庆这一历史性时刻。欢声笑语中,是东城人对文化遗产的珍视,更是对古都新韵的自豪。
市民在钟鼓楼文化广场庆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7.8公里北京中轴线纵贯东城,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自2011年北京市启动中轴线申遗工作以来,东城区始终秉持“崇文争先”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和“留住乡愁”的嘱托,不仅高质量完成文物修缮、环境整治等申遗重点任务,更以科技为笔,为文化遗产注入新时代活力。
如今,国内首个应用三维数字孪生技术的遗产监测平台落地东城,5G信号实现文物数据“秒级传输”,北斗监测站、静力水准仪等尖端设备24小时守护古建筑安全;三眼井胡同通过“保护性修缮+恢复性更新”,蝶变为融合居住、文化、产业功能的复合型空间,既留住老北京胡同肌理,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钟鼓楼内,VR“中轴奇妙夜”体验项目邀请游客跟随虚拟形象“小龙仔”回溯元大都,沉浸式探索中轴线起源;前门大街“国潮市集”上,景泰蓝点蓝、雕漆制作等非遗技艺与现代文创碰撞出火花,吴裕泰茶品变身潮流饮品,瑞珍厚饭庄延续老北京烟火气,10条文化探访线路串联起非遗、老字号与博物馆——“故宫以东”品牌更构建起文化价值转化链条,让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底蕴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产品。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保护与传承的新起点,东城正以精细实践书写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半篇文章”,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240小时过境免签”带火国际文化游
激活入境文旅:
借力免签新政红利 打造国际消费“东城样板”
2024年,北京市创新推出“144小时过境免签扩展至240小时”政策,为入境旅游注入强劲动力,游客规模与消费能级实现双向跃升。东城区敏锐把握这一机遇,立足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扣国际游客需求,以“产品创新+服务升级+精准传播”的组合策略,打造入境旅游“东城样板”,为北京建设“全球旅游目的地”贡献力量。
入境游客在天坛祈年殿前合影。
产品创新,让文化体验“可感可玩”。东城区持续升级文旅产品体验,在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要素的基础上,结合数字、科技等新质生产力,有针对性地转化为适合入境客群的具象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先后推出中轴双语骑游等多条不同主题的文化探访路线及“中轴奇妙夜”VR双语沉浸式体验项目等。另一方面,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联手中旅旅行入境游B2B网站、TUI全球网站等,上线“故宫以东”形象宣传和主题产品展示页面。
服务升级,让入境旅途“便捷舒心”。东城区紧贴入境游客需求推出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不断提升支付、退税、住宿、游玩等入境旅游服务便利化水平,让更多入境游客“进得来”,更“玩得好”。
精准传播,让东城魅力“走向世界”。为深度激活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红利,让入境游客有更丰富、更深入的旅行体验,东城区推出“故宫以东”入境游“12+1”系列英文折页、中英双语版系列宣传手册(4册),全面介绍区内的文旅资源和消费场景。此外,“故宫以东”文商旅品牌联合携程Trip.com等海外OTA平台同步上线“The Heart of Beijing”专区,通过精细化设计、精准化投放与场景化营销,构建“线下精准触达+线上全球种草”的立体传播模式,以“小切口”撬动“大市场”,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在东城“停下来、慢下来、消费起来”。
“爆款文创”引领文博新潮流
点亮文博消费:
“爆款文创”破圈出彩 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当博物馆的文物走出展柜,以文创产品的形式走进日常生活,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表达载体”。2024年,文博文创迎来爆发式增长,以冰箱贴为代表的“小物件”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潮流”,既反映出年轻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也彰显了文化IP的强大生命力。
逛东城,同样免不了要挑选几样“最值得带走”的旅行记忆。众多有趣、新奇的文博文创产品,正将“东城故事”讲得越来越好。
东城区是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也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中国国家博物馆便坐落于此,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前来参观打卡。其推出的“凤冠冰箱贴”,以明孝端皇后凤冠为设计灵感,凭借精致的工艺、浓厚的文化底蕴,自上市起便引发排队抢购热潮,堪称2024年文博文创的“顶流”。今年7月19日,在凤冠冰箱贴上市一周年之际,其累计销量突破200万件。国家博物馆同步推出凤冠主题系列新品,拓展使用场景,进一步深化凤冠IP价值,让“国宝元素”融入日常。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也为文创产业注入新灵感。申遗成功次日,天坛公园便推出中轴线主题冰箱贴。在天坛礼物文创店,“天坛春日来信”“天坛仲夏之梦”冰箱贴被置于显眼位置——3D彩色画面还原天坛景致,扫码还能观看春日祈年殿实景与夜景视频,让游客将天坛的四季风光“带回家”。
钟鼓楼下的“钟鼓造物社”,则成为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新空间”。店内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国时间大系列”文创,以钟鼓楼、二十四节气等文化元素为核心,推出“钟鼓故事”“上映天星”“四神来赴”等七大系列产品,用年轻化的设计语言赋予文物新活力,让游客在挑选文创的过程中,读懂“中国时间”里的文化内涵。
不止于“爆款单品”,东城区更着力打造自有文旅文创品牌——“一礼东芳”。该品牌深度挖掘东城文化底蕴,通过自主研发、属地品牌联创、传统文化活化等方式,推出兼具文化深度、艺术美感与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从胡同记忆到中轴元素,从非遗技艺到老字号故事,让每一件文创都成为“流动的东城名片”,在文旅融合的新图景中,持续擦亮东城文化品牌。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