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3D技术逐渐渗透至内镜领域,软硬镜赛道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图景:硬镜3D已从“创新功能”沦为“常规配置”,企业竞争聚焦于“3D+荧光+AI”的功能堆砌;而软镜3D仍处于“技术孤岛”状态,甚至尚未形成规模化竞争格局。
硬镜3D遍地开花,
软镜3D为何仅寥寥几家?
当3D技术逐渐渗透至内镜领域,软硬镜赛道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图景:硬镜3D已从“创新功能”沦为“常规配置”,企业竞争聚焦于“3D+荧光+AI”的功能堆砌;而软镜3D仍处于“技术孤岛”状态,甚至尚未形成规模化竞争格局。
这种分化的核心,在于软镜3D化面临的技术壁垒远超硬镜,而其临床价值又直指软镜的核心应用场景——这种“高难度+高刚需”的属性,恰恰凸显了当前3D软镜技术突破的前瞻性。
一图看懂:软硬镜3D技术与市场核心差异
硬镜3D:从“技术亮点”到“标配化”,竞争陷入同质化
硬镜3D的发展路径,早已走过技术攻坚阶段,进入功能叠加的同质化竞争期。其核心原因在于,硬镜的物理特性为3D技术提供了相对宽松的落地条件,导致技术门槛较低、企业入局难度小。
从技术路径看,硬镜3D的实现方式相对成熟且灵活:多数企业采用双摄像头集成于镜体前端或外置3D摄像系统的方案,无需过度压缩内部空间——硬镜主要通过手术切口进入人体,镜体直径可根据手术需求设计,新增双镜头模组时,可通过微调直径或优化外壳结构实现,无需像软镜那样受自然腔道尺寸的严格限制。
此外,硬镜的使用场景多为腹腔、胸腔等相对开阔的空间,双镜头的视差修正难度较低,算法研发成本也远低于软镜。
从市场格局看,硬镜3D已呈现普及化特征。截至2024年,全球范围内推出3D硬镜产品的企业超过20家,涵盖卡尔史托斯、奥林巴斯等外资品牌,以及迈瑞医疗、欧谱曼迪等国产品牌;产品类型覆盖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等多个细分领域,甚至部分中低端硬镜产品也开始搭载3D功能。
但这种普及也带来同质化问题:多数产品的3D功能仅停留在基础立体成像层面,差异化仅体现在是否叠加荧光成像或AI辅助标注,尚未形成真正的技术壁垒——硬镜3D已从前瞻性技术沦为行业及格线。
软镜3D:技术孤岛与临床刚需,为何至今才有突破?
与硬镜3D领域的遍地开花形成鲜明对比,国产内镜领军企业澳华于近期发布首款3D超高清软镜系统AQ-400,是直接填补了国产高端3D软镜领域的关键空白。
这种稀缺性,源于软镜3D化面临的“三重技术死结”,每一项都远超硬镜的技术难度。
第一重死结是“极端空间约束”,这是软镜3D的核心障碍。
软镜需通过口腔、肛门等自然腔道进入人体,头端直径被严格限制,且需在有限空间内容纳水气及钳道组件——这意味着新增的双镜头模组(包括镜头、图像传感器、信号线路)必须“见缝插针”,不能牺牲软镜的治疗属性。
第二重死结是“双镜头协同难题”,这是影响3D效果的关键。
硬镜3D的双镜头间距固定、视野稳定,视差修正算法相对简单;但软镜在人体内移动时,会因腔道弯曲、组织蠕动导致双镜头的相对位置轻微变化,若算法无法实时调整视差,会出现“失真”等问题,反而影响医生判断。此外,双镜头的光源分配、热能散热也是难题:光源不均会导致双视野亮度差异,双倍热能可能引发镜身过热(影响组织安全性),这些都需要通过光学设计优化、局部散热材料升级来解决——这些细节的打磨,需要长期的临床数据积累与技术迭代,并非短期可以突破。
第三重死结是“临床适配性平衡”,这决定了3D软镜能否落地。
硬镜3D的核心价值是“辅助手术视野”,即便立体效果存在轻微瑕疵,仍可通过医生经验弥补;但软镜3D的应用场景集中在早癌筛查与精细治疗(如ESD),对立体成像的真实性与稳定性要求极高——若息肉的隆起高度、病灶的边界范围呈现不准确,可能导致漏诊或手术失误。因此,3D软镜的研发不仅要实现“有立体”,更要实现“准立体”。这种“技术研发-临床验证”的闭环,需要企业具备长期投入的耐心与资源,而非“快速推出概念产品”即可。
当前软镜3D的孤军奋战,恰恰体现了其不可替代的前瞻性。而澳华的突破,正引领着内镜技术向更高维度升级。它不是硬镜领域功能叠加的跟风,而是从临床需求本质出发,解决了4K、甚至8K软镜都无法突破的维度缺陷。
硬镜3D的热闹,是存量市场的内卷;软镜3D的稀缺,是增量市场的前瞻。当行业还在讨论4K是否够用时,澳华已通过软镜3D的突破,定义了内镜诊疗的精准化未来——这或许就是技术分化的终极意义: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跟随,而是打破常规的少数派坚持。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做分享,文章中观点仅代表原平台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如若本文有与贵平台发布原创内容有重合之处,或未经授权使用,系原平台行为,本平台仅转载。您可以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文章,我们会立即响应!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