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能吞 23 万国土,中国为何死守西域?丝绸之路透露真相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7:25 1

摘要:汉朝时,越南所在的交趾三郡面积不过10万平方公里,如今越南领土已达33万平方公里,多出来的23万平方公里,全是越南近400年里一点点打下来的。

古代中国的战略选择:为何死守西域,不向东南亚扩张?为何古代中国宁可调集重兵死守西域,也不愿向东南亚发起扩张?

曾有人提出“中国打不下来”的说法,但只要看看越南的历史,就能发现这个观点站不住脚。

汉朝时,越南所在的交趾三郡面积不过10万平方公里,如今越南领土已达33万平方公里,多出来的23万平方公里,全是越南近400年里一点点打下来的。

连越南都能在东南亚实现领土扩张,综合实力远超越南的古代中国,显然不是“打不下来”,而是主动选择不打。

常见观点认为,西域战略价值尤为显著,它扼守丝绸之路,且处于农耕与游牧区交壤,汉武帝曾言,控制西域可“断匈奴右臂”,足见其在当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反观东南亚,古代被视作“化外瘴疠之地”,士兵去了死亡率能到四五成,治理起来难度极大,而且没什么明显的地缘价值,靠着儒教影响越南政权就能间接管控。

这个解释确实合理,但当站在龟兹故地,触摸着残留的古城墙时,突然意识到史书背后还藏着更深层的逻辑——陆权与海权的博弈,这才是古代中国战略选择的核心密码。

陆权主导:多数王朝的必然选择 把时间线拉长看,多数古代王朝都把经略西域当成重点,只有南宋是个例外,它把目光转向了东南亚。

有人说南宋不经略西域是因为够不着,转向东南亚是没得选,但恰恰是这个“没得选”,暴露了古代中国战略决策的根本逻辑:除了南宋这个偏向海权的王朝,其他王朝一直都在争夺陆权。

谈及海权与陆权,众人多知晓英美为海权国家,中苏属陆权国家。然而,鲜有人深入思索这两种权力模式的本质差异,其背后蕴含的战略逻辑与发展路径值得探究。

海权不是“靠海”这么简单,陆权也不是“不靠海”,它们是人类权力博弈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表面是争权,实则是两种权力逻辑在对抗。 近百年的世界历史里,权力天平两端始终是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

一战时是陆权德国对海权英国,二战时是陆权德国对海权美国,冷战时是陆权苏联对海权美国,直到现在,这个格局都没怎么变。

公元8世纪,大唐盛世中,海权与陆权的激烈博弈悄然上演,这两种势力于南北两处关键支点交汇,似两股洪流碰撞,激起时代的波澜。

南方海权之支点,乃东南亚安南都护府;北方陆权之要处,为西域敦煌归义军,二者碰撞之幕开启,一段故事自此徐徐铺展。

公元679年,大唐王朝于中南半岛设安南都护府,开启了在这片土地上长达三百年的统治,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唐朝的强盛,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大唐想让汉族流官取代安南豪强,推动当地“王化”,可没想到这反而激化了矛盾,为后来的动荡埋下隐患。

同一时期,大唐在西域的布局也在推进。

公元640年,唐太宗平定高昌,设西州并建安西都护府。公元657年,苏定方于曳咥水大破阿史那贺鲁,西突厥覆灭。此后,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成为大唐陆权的核心枢纽。

连接西域和中原的河西走廊(当时叫西州)是关键枢纽,大唐在这里设河西节度使,统辖八军。其中沙洲豆卢军里冒出个敦煌张氏豪族,60年后,这个家族影响了大唐的命运。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吐蕃趁机打进西域。公元786年河西走廊丢了,公元790年安西都护府也失守,大唐的陆权巅峰就此结束。

南方的安南都护府也不好过,和南诏国打个不停,统治越来越不稳,公元907年大唐灭亡,安南豪强曲承裕赶走汉族流官,自立为靖海军节度使,越南实际上独立了,只在名义上归南汉管。

公元939年,越南吴权打败南汉,彻底脱离中国版图,大唐的海权支点没了,可就在这时,北方的陆权支点河西走廊又站起来了,这就是归义军。

归义军首领张议潮是沙州豪族出身,公元848年他发动起义,三年就收复了11州,还向唐廷献图。

公元851年,唐宣宗设归义军节度使,让张议潮任职,现在敦煌莫高窟第156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还能看到当时归义军的威风。

归义军太能打,大唐皇帝都不放心,公元867年,皇帝召张议潮去长安,让他侄子张淮深继任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的200年里,西北的归义军和东南的靖海军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归义军起义后归附唐朝,成了大唐最后的陆权支点;靖海军却拥兵自立,让越南彻底脱离,之后千年都没再回到中国版图。

这背后藏着历史规律:陆权帝国离不开陆权支点,陆权支点也得靠着陆权帝国才能活。

西域不管是安西都护府还是河西走廊,都得在陆权帝国的保护下存在,一旦独立,很快就会被其他陆权势力吞掉。

归义军就是例子,张议潮去长安后,内部豪族打了起来,张淮深、索勋先后被杀。

公元905年张承奉自称“白衣天子”建西汉金山国,没几年就被篡权,公元1036年西夏李元昊攻占沙洲,归义军彻底没了。

近代的苏联吞并中亚,也是陆权势力吞陆权支点的例子,而海权支点不一样,它迟早会从陆权帝国里独立,因为会被海权的逻辑吸引。

越南虽然在中国版图里待了千年,可陆权帝国一衰落,还是成了一个狭长的海权国家。

陆权与海权的本质差异 要明白古代中国的选择,得先搞清楚陆权和海权到底有啥不一样。

它们就像两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权力博弈,规则完全不同,陆权的核心是“渐进式控制”,从一个点到一条线,再到一整片区域,慢慢掌控连续的领土。

比如大汉帝国,先设驿站,再建郡县,最后封国,一步步把疆域管起来。

海权就不是这样,它不追求控制连续的领土,而是盯着港口和关口,靠控制海洋航线发挥影响力,陆地只是航线的“落脚点”。

两者差异

人类历史上,陆权和海权的极致代表是蒙古帝国和大英帝国。

蒙古帝国巅峰时控制2400万平方公里土地,可因为没海权,怎么都打不进日本,日本史书说的“神风”根本不是关键,陆权国家在海上本来就没优势。

大英帝国的陆地领土只占“日不落帝国”的0.24%,可它控制了全球25%的港口,就主导世界一百年,只是它的权力伸不进大陆深处。

两者的差异主要在四个方面,经济基础上,陆权靠土地农业,海权靠海洋贸易;财政来源上,陆权靠征税征粮,榨取存量资源,海权靠跨区域套利,收“无形税”。

扩张模式上,陆权要连续占地,占得越多统治成本越高,海权只要有港口就行,海上不会有人叛乱;统治结构上,陆权是金字塔式集权,权力层层向上,海权是联邦式分权,靠社会契约达成共识,拼的是“价值一体”不是“权力一体”。

这也能解释为啥英美总爱输出普世价值,其实就是在构建海权共同体。

2023年有报道说,美国在东南亚推动“印太经济框架”,本质上就是想靠价值观绑定,巩固自己的海权影响力,这和古代海权国家的逻辑是相通的。

古代中国和东南亚的互动,也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中原王朝的统治技术,得靠农耕社会才能运转,东南亚除了越南北部勉强算农耕社会,其他地方都是农耕部落,根本融不进陆权体系,只能在海权体系里“飘着”。

“守在四夷”这些儒教说法也能证明,西域是拱卫中原陆权的核心,东南亚是陆权体系外的“化外之地”,这里的“化”不光是“王化”,更是“陆权化”。

到了南宋,情况变了,陆权帝国转向海权,海上贸易火了,东南亚一下子成了香饽饽。

当时市舶司管的南海贸易,占了南宋中央财政的20%,比北宋的3%高多了。

海上商路东边到日本,西边到波斯,每年能给南宋带来50吨白银,现在南海沉船里还能捞到南宋的龙泉窑瓷器,就能想象当时的繁荣。 南宋虽然只有东南沿海的领土,却把海当成“田”,成了海权帝国。

它的造船技术世界第一,水师有三万人,还装了霹雳炮,公元1132年陈家岛海战,南宋用水火攻把金军全灭了。

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广州有几万番商,番坊到处都是,蒙古灭宋,其实是陆权帝国和海权帝国的终极对决。

那时候还是陆权的时代,所以崖山一战南宋输了,海权尝试也结束了。

不过南宋的海权属性,只是中国大陆文明在特殊时期的应变,不是真正的海权帝国形态。

公元15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始,海权靠着资本和炮舰,慢慢成了世界的主导,陆权和海权的对立也彻底拉开,一直到现在都没停。

公元1655年,清朝下了“无许片帆入海”的禁令;公元1757年,乾隆为了防英国东印度公司,又收紧海禁,只留广州十三行通商。

公元1770年,越南想从附庸国变成中国领土,乾隆却拒绝了,明摆着说清朝就玩陆权,不碰海权。

后来海权和陆权的矛盾变成了战争,1894年甲午战争,表面是清朝和日本打架,其实是新的海权国家日本,跟老的陆权国家中国争权。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美苏冷战开始,这也不是两个国家的对抗,是两种权力规则的较量,比的是全球霸权,更是人类权力该听谁的。

现在谁是陆权之首,谁是海权之首,大家心里都清楚,冷战时的意识形态对立,其实也是权力规则的外在表现,美国的民主制度、市场经济,是海权规则的延伸;苏联的计划经济、民主集中制,是陆权规则的延伸。

一个国家选什么制度,不是一两个人能决定的,是权力逻辑在背后推动。陆权帝国要是硬用海权规则,肯定会解体,1991年苏联就是例子;海权帝国要是搞陆权集权,也会出乱子,特朗普没法“集权”,就是因为美国是海权国家,成不了罗马帝国那样的陆权国家。

历史视角下的当代启示 读历史越多,越会发现人从来不是权力的主人,只是权力用来彰显自己的工具,这个规律从古到今都没变。

当然,这只是观察历史的一个角度,人类历史到底是神权和王权主导,还是陆权和海权主导,没有标准答案。

历史的魅力就在于“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个视角,就能看到不一样的精彩。

现在的中国,既重视陆权的稳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和中亚、欧洲的陆上联系,重现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也注重海权的发展,保护海上贸易通道,推动南海合作,实现陆权和海权的协调发展。

2024年报道的中老铁路全线贯通,就是陆权发展的生动例子,它像古代的河西走廊一样,成了连接中国和东南亚的纽带,促进了区域经济融合,而中国和东盟的海上合作,也让东南亚从古代的“化外之地”,变成了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

古代中国的战略选择,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做出的最优解,今天的我们,既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明白陆权和海权平衡的重要性,也要与时俱进,用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世界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前进。

每一段历史都不是孤立的,它像一串珍珠,串联起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解古代中国死守西域的选择,不光是为了读懂历史,更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下,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来源:云蘅不姓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