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有关部署,高质量推进我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综合改革之“博士+硕士”双学位项目试点工作,不断提升我校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水平,9月3日至9月17日,研究生院分别组织召开面向
据公众号“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消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有关部署,高质量推进我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综合改革之“博士+硕士”双学位项目试点工作,不断提升我校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水平,9月3日至9月17日,研究生院分别组织召开面向部分学院、导师代表和苏州校区专场的系列座谈会,研究生院院长王孝磊、副院长仇鹏飞出席会议。
座谈会上,研究生院院长王孝磊向与会副院长、导师代表介绍我校承担的“博士+硕士”双学位项目改革试点任务的总体情况,希望相关学院积极承担改革试点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院副院长仇鹏飞详细介绍了“博士+硕士”双学位项目的实施背景、项目定位、具体要求以及我校开展此项改革的举措及设想。与会各学院副院长、导师代表围绕双学位项目分别从管理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开展“博士+硕士”双学位项目改革试点是我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多学科优势探索多路径育人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后续,研究生院将积极吸收采纳座谈会上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优化项目实施路径,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工作贡献南大智慧和方案。
当前,以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教育部部署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首批改革方案已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复旦大学等高校积极探索“‘博士+硕士’双学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交叉融合”创新。
复旦大学:学术型学科博士+专业型AI硕士
此前,据新京报报道,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探索博硕双学位项目建设。
8月28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介绍,复旦大学在今年开展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中进行“交叉融合”创新,首轮选择哲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等10个优势学科试点开展“学术型学科博士+专业型AI硕士”双学位项目建设。
据悉,为了构建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高速路网”,复旦大学于2024年启动实施“本研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聚焦国家急需紧缺领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重塑培养体系,着力打通人才培养堵点、捏合碎片。在设计本博类、本-专硕-专博类、交叉融合本硕博类、本硕类等多类培养项目中,今年复旦面向2025级设立120个本研融通项目,其中以培养原始创新拔尖人才为主的项目67个;以培养交叉融合创新人才为主的项目53个。
马余刚介绍,复旦大学在探索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中,试点双学位人才培养项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科内涵发展为牵引,AI赋能,在全国率先探索博硕双学位项目建设。博硕双学位项目旨在围绕科技或产业重大问题,依托优势学科专业,组织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育人,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具有较高学科交叉研究和转化应用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山东大学:基础学科博士学位+应用技术学科硕士学位
教育部官网9月12日发布的教育部简报〔2025〕第26期《山东大学坚持“三个聚焦” 加快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中提到,山东大学着眼学生全面成长和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建设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海洋考古等跨学科“微专业”60余个;打造“博士+硕士”双学位项目,鼓励学生在攻读基础学科博士学位期间,同时攻读应用技术学科硕士学位。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