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中爱马仕”跌落神坛,从上万一只到300元甩卖无人在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7:28 1

摘要:柯尔鸭,这个原产自荷兰、身材娇小、羽毛雪白的“网红选手”,一度被捧成“鸭中贵族”,身价冲到上万元,买一只鸭等于买半个iPhone Pro Max。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

柯尔鸭,这个原产自荷兰、身材娇小、羽毛雪白的“网红选手”,一度被捧成“鸭中贵族”,身价冲到上万元,买一只鸭等于买半个iPhone Pro Max。

图源:网络

2019年,王思聪晒出一只柯尔鸭,社交媒体顿时沸腾——在流量与猎奇的双重加持下,柯尔鸭成为那几年宠物圈的顶流。

然而,顶流也有“塌房”的一天。

图源:红星新闻

它从社交货币跌落为普通宠物,甚至成了被人吐槽的“吵闹精”。

从明星带火到全民繁殖,再到价格崩塌,这只“荷兰进口小鸭”走完了一条经典的宠物泡沫曲线,留下了一个值得观察的案例——当流量遇上低门槛养殖,市场终将迎来理性的清算。

图源:小红书

曾经买柯尔鸭要和黄牛斗智斗勇,现在市场上却无人问津,只剩羽毛在笼子里随风飘荡。

出身不凡

从荷兰小矮鸭到中国“社交货币”

它起源于17世纪的荷兰,当时是欧洲贵族圈里的“玩物”。

图源:网络

柯尔鸭个头小,体重不超过2斤,圆润的嘴巴只有2.5-3厘米长,雪白羽毛衬托得像一团行走的棉花糖。更重要的是,它性格温顺、亲人,养熟了会像小狗一样黏人。

早期它甚至被当作“诱饵鸭”,放在狩猎场吸引野鸭,后来才逐渐成为观赏宠物。

图源:网络

柯尔鸭引入中国大概在2010年前后,最初属于小众玩家的宠物。

那时候圈子里的玩法和今天的“潮玩盲盒”差不多——买的不是鸭,而是稀缺性和炫耀权。它体型娇小,恰好适合在都市阳台、小庭院里饲养,加上西方舶来的身份,让它在一开始就自带贵族光环。

图源:小红书

此外,它进入中国的契机,和宠物消费升级的大背景离不开。

2018年前后中国宠物经济开始膨胀,大家已经不满足于猫猫狗狗,开始追求更小众、更能彰显个性的宠物。

图源:人民网

而柯尔鸭“袖珍体型+温顺性格+呆萌外表”,正好击中了这一心理需求。

真正的引爆点发生在2019年。

当时王思聪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柯尔鸭,“思聪同款”立刻成为搜索热词。

图源:微博

此后,大量短视频博主纷纷模仿,柯尔鸭的雪白羽毛和呆萌眼神成了镜头里的“涨粉神器”。

正如奢侈品需要明星上身,柯尔鸭也需要流量推手。在王思聪的带动下,它从一个小众品种,一跃成为新中产和都市青年的“社交货币”

图源:小红书

结果是,市场价格一路飙升:普通品相的小鸭几千块,顶级品相的能炒到8千至1万元。商家也紧跟潮流,把柯尔鸭摆上丝绒垫、拍成大片,标签写上“限量、珍稀、名媛同款”。

图源:小红书

这时买一只柯尔鸭,不仅仅是买宠物,更像是买一只“活的爱马仕”。

那几年,柯尔鸭恰好踩中了稀缺性和流量两大红利,你在朋友圈晒柯尔鸭,就相当于在炫耀:我有钱、有闲、有趣,还比你多点不走寻常路的审美。

从“一鸭难求”到“烂大街”

柯尔鸭怎么越来越少人养了?

明星效应与平台助推共同制造了“稀缺恐慌”。

2020年前后,柯尔鸭的数量还不多,社交平台的热度却飙升。于是市场出现了经典的“供不应求”——一只品相普通的小鸭子都能卖到3000元,嘴巴短到2.7厘米的所谓“S级柯尔鸭”甚至能炒到1.5万元。

图源:微博

那时,“买得到才是身份象征”,一只小鸭子甚至能成为谈资,堪比某种“流量币”

然而,所有泡沫都有戳破的一天。如今柯尔鸭的价格下滑,背后有三重逻辑。

第一,繁殖太猛。

柯尔鸭虽然体型娇小,但“生育能力”极强,一年能下二十多个蛋。

图源:九派新闻

养殖场一旦批量孵化,产量蹭蹭上涨,供给远超市场需求。当初的稀缺性,被大规模生产彻底打破,价格自然暴跌。宠物界有句调侃:狗是一年两胎,柯尔鸭是三天一个崽。

难怪有人说,柯尔鸭价格掉下神坛,不是资本抛弃,而是自己“生太多”。

图源:淘宝

第二,热度消散。

2020年前后,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充斥着柯尔鸭的短视频,圆滚滚的身影吸粉无数。

但短视频平台的逻辑就是“喜新厌旧”,去年大家追柯尔鸭,今年就可能追羊驼、迷你猪。消费者的注意力一旦转移,柯尔鸭就从“顶流”掉队,成为无人问津的“过气明星”

图源:小红书

第三:现实的劝退。

柯尔鸭虽然萌,但缺点不少:噪音大、排泄频繁、对环境要求高。

图源:小红书

很多人买回家才发现,它和想象中的“安静小萌宠”完全不同,于是弃养、转卖的情况频繁发生。这种口碑效应也加速了市场的降温。

如今,武汉的花鸟市场上,柯尔鸭被丢在铁笼里,羽毛散落,价格只要300–500元。两三年前同样品相能卖到2000元,如今几乎“腰斩再腰斩”。

图源:九派新闻

一些店主无奈地表示:“柯尔鸭没钱赚,现在卖一只和卖鹦鹉完全没法比。

宠物界的“投资神话”,最终成了一地鸡毛。

从买鸭到买蛋

柯尔鸭买卖方式的魔幻进化

价格走下坡路之后,市场并没有立刻冷静,反而衍生出一种更“魔幻”的买卖方式从买鸭子,变成了买鸭蛋。

图源:小红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操作?

养殖场一窝窝小鸭子扑腾出来,价格一旦拉低,商家就得想办法“再造故事”。于是,蛋被端上了舞台。

在热度巅峰期,一只柯尔鸭动辄上千上万,普通人根本买不起。精明的卖家于是转变思路,推出“孵化盲盒”:不买成鸭,买蛋。

图源:小红书

商家打出的口号是——“自己孵,说不定就是万元好鸭。”

这套逻辑有点像炒盲盒,带着点赌博意味。

买蛋这件事迅速带火了社交网络。

图源:小红书

有的玩家几百块买了一个蛋,孵出来的却是空壳,欲哭无泪;也有人运气好,孵出一只嘴短腿粗、标准的“S级柯尔鸭”,立刻发朋友圈炫耀,仿佛中了大奖

短时间内,“柯尔鸭孵化群”在各个平台风生水起,孵化器教程、温度湿度管理经验贴层出不穷,看上去俨然一副“民间养殖产业化”的盛景。

然而,这种模式最终走向失控:孵化率不稳定,买卖双方纠纷不断,加上价格逐渐下跌,蛋生意逐渐冷清。

图源:微博

这种从“买宠物”到“赌蛋”的转变,其实是泡沫市场的典型特征。就像股市里炒期货一样,大家不是在买真实的宠物需求,而是在赌未来的升值空间。

随着柯尔鸭整体价格跳水,这种“赌蛋模式”也逐渐失去光环。

毕竟,300–500 元就能直接买到一只现成的小鸭子,谁还愿意花几千块冒风险去盯着一台孵化器?

图源:淘宝

更何况,成功孵化后的现实往往是——鸭子一天能拉几十次屎,吵闹得邻居投诉,远远称不上“治愈萌宠”。

图源:小红书

热度退去后,没人愿意花钱买一个未知数。宠物消费回归理性,买鸭的人开始考虑它是否真能陪伴,而不是能不能“孵出黄金”

图源:小红书

从“一鸭难求”到“烂大街”,柯尔鸭的曲线几乎就是一个宠物泡沫的标准教材:从稀缺到过剩,从狂热到冷静。

市场的镜子

一只柯尔鸭,照出宠物经济的泡沫真相

过去几年,中国宠物经济一路狂奔。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宠物市场规模超过3200亿元,同比增速接近20%,堪称“消费升级里的黄金赛道”。

图源:智研咨询

然而,在这块庞大的蛋糕里,猫狗早已被巨头品牌牢牢占据,小众宠物反而成了商家和资本眼中最容易讲故事的“新蓝海”。

柯尔鸭的成功,其实是社交媒体与消费升级共同造就的奇迹。它能走红,是因为年轻人需要一种区别于猫狗的“社交符号”,而短视频给了它爆红的舞台。

图源:抖音

可是,一旦供需失衡、注意力转移、现实体验落差加剧,它的价格就像过山车一样迅速坠落。

但它更深层的教训是——宠物市场不等于金融市场。金融泡沫破裂,可能是财富蒸发;宠物泡沫破裂,却牵扯到生命的被遗弃。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弃养潮”频频引发争议。

图源:小红书

柯尔鸭从“奢侈品”跌成“白菜价”,它的下场或许还算“温和”价格回归理性,至少让消费者花更少的钱就能养到。

但如果因此导致大规模弃养,那就是整个行业的悲剧。

真正能长久存在的宠物,是能融入日常生活、带来情感价值的,而不是一时的流量噱头。

图源:闲鱼

柯尔鸭的命运,或许会成为行业教材:把小动物当金融产品去炒,毫无意义。

写在最后

柯尔鸭的兴衰史,就像一部压缩版的“宠物泡沫学”。

它从荷兰水塘游到中国社交媒体,从王思聪的朋友圈飞进千家万户,又从丝绒垫跌回铁笼子。它身价的暴涨暴跌,既是流量造富的缩影,也是宠物消费不理性的代价。

图源:Instagram

如今,300块一只的柯尔鸭,可能再也撑不起社交货币的光环。

但它依然是一只鸭子,依然呆萌、依然温顺,只是回归了本来应该属于它的价值。

图源:红星新闻

或许,这才是最合理的归宿。

对于宠物市场来说,柯尔鸭留下了一句箴言:所有炒作,终将回归生活。羽毛会掉,价格会跌,热度会散,但陪伴才是宠物的底色。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头条深一度#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