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次突然转向,本质是美国经济的风险点变了,而前几年通胀飙得厉害,美联储没别的办法,只能硬扛着高利率,哪怕经济慢一点,也得先把物价摁下去。
2025年美联储JacksonHole会议结束后,鲍威尔一句“当前利率处于限制性区域”就让市场炸了锅。
所有人都在猜,9月是不是真要降息了?但要是你仔细扒一扒会议里的细节,就会发现这里面全是拧巴的地方。
短期要靠降息保就业,长期却得盯着通胀随时准备加息,一边取消旧机制为新政策铺路,一边又被政治力量盯着“改规矩”。
这美国的经济现在就像走进了个死胡同,往左走是通胀反弹,往右走是经济衰退,怎么选都不对。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条“利率路径”到底哪里有问题。
2025年的JacksonHole会议上,美联储的动作主要集中在两件事上:短期利率怎么调,以及长期货币框架怎么改。
尤其是长期框架的变动,很可能会影响未来5年美国利率的大方向,我们可以先从鲍威尔的发言来看。
鲍威尔在会上说得很明白:现在美国的利率已经到了“限制性区域”,简单说就是利率太高了,已经开始拖累经济。
这句话说白了就是:9月份降息的概率,比之前高多了,美联储的活儿从来都是两头顾:一边要压通胀,一边要保就业。
这次突然转向,本质是美国经济的风险点变了,而前几年通胀飙得厉害,美联储没别的办法,只能硬扛着高利率,哪怕经济慢一点,也得先把物价摁下去。
可现在不一样了,就业数据越来越难看,劳动力市场甚至出现了“供给和需求一起缩”的情况,经济衰退的风险,已经比通胀更让人头疼了,政策自然得跟着转方向。
这次会议上,鲍威尔第一次公开说,美国劳动力市场正面临“供给和需求双收缩”,这个问题之前不少人提过,现在官方认了,说明劳动力市场的风险已经藏不住了。
供给端的两个原因直接导致没人干活了,一是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好多人到了年龄就退休,而且是彻底退出劳动力市场,补都补不上,二是特朗普的反移民政策,不管是合法移民还是非法移民,数量都在降。
可美国劳动力市场早就习惯了靠移民填缺口,移民少了,干活的人自然就不够了。
需求端的实体经济也是不景气,企业没信心扩张,大部分企业都选择“冻结招聘”,意思就是不招人也不裁人,就这么耗着。
这种情况下,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上不去,虽然现在失业率看着还稳,但是个假象:失业的人少了,但找工作的人也少了,就像数学题里等式两边同时乘以0.9,结果没变,可实际规模已经小了。
要是哪天企业撑不住开始“大规模裁员”,失业率马上就会崩,这也是美联储急着转向保就业的关键原因。
除了劳动力市场的压力,鲍威尔这次转向,多少也带点政治味儿,他第一次认可“关税对通胀的影响是一次性的”。
这话其实是给特朗普递台阶:要是通胀只是短期冲一下,那美联储就不用死盯着通胀,能专心保就业、搞降息了。
但在这里得打个问号:美国通胀真的是一次性的吗?从实际情况来看,劳动力不够会推高工资,供应链重构会增加成本,能源价格也不稳定,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期能解决的。
想彻底把通胀压下去,可能真的只有让经济衰退这一条路,靠降息,根本治不了本。
比起短期利率调整,美联储对长期货币框架的改动更激进,直接把ELB机制(有效下限机制)和makeupstrategy(补偿型平均通胀目标策略)给取消了,这相当于把美国货币政策的“底层规则”给换了。
ELB机制本来是用来“防流动性陷阱”的:经济不行的时候,利率不能无限往下降,传统的下限是0%。
要是利率低于0%,降息就没用了,货币政策会陷入“流动性陷阱”,就像日本那“失去的30年”,利率降到底,经济还是没动静。
2008年之后,美国一直盯着这个下限,利率快到0%还没用,就搞QE(量化宽松)印钱,这次把ELB机制取消,其实释放了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美联储默认未来通胀目标从2%升到3%了。
美联储心里很清楚,现在想把通胀长期稳住2%,根本不现实,以后通胀大概率会在3%以上。
这种情况下,把利率下限卡死在0%就没意义了,通胀本来就高,利率再压太低,只会让通胀更严重,不如取消下限,让利率跟着通胀灵活调。
而为YCC政策(收益率曲线控制)铺路取消ELB后,利率不仅能突破0%,甚至能变成负数,经济好的时候,利率也能往上提。
这就给YCC政策留了空间,YCC就是美联储直接管国债市场,把长期利率固定在某个水平,之前日本用了很多年,现在美国明显是在往日本的方向靠,连美银的研报都提到了这个趋势。
makeupstrategy是2020年新冠疫情时搞的政策:为了保就业,美联储可以先把利率压到接近0%,哪怕通胀高一点也忍了;等就业好转了,再大幅加息(比如加到5%),让长期平均通胀回到2%左右。
说白了就是“前期宽松保就业,后期加息补通胀,用空间换时间”。
现在把这个策略取消,是因为2025年的美国经济,早就不是“低通胀、低增长、低就业”的样子了,通胀变得又顽固又长期。
以后要是通胀抬头,美联储会马上加息,不再忍;要是经济衰退,也会马上降息,不再为了保就业硬扛通胀。
这种调整会带来一个变化:利率波动会更频繁,加息降息来回变,但每次调的幅度会变小。
以前是“一降降到0%,一加到5%”,现在改成“小步快走”,虽然频繁,但不会一下子把利率拉到极端水平。
把短期利率路径和长期货币框架放一块儿看,美国经济的深层矛盾就露馅了,短期要靠降息保就业,长期却得盯着通胀随时加息,这种冲突让美联储的政策左右为难。
从短期看,劳动力市场收缩、经济要衰退,美联储必须降息,9月降息基本是板上钉钉;但从长期看,长期框架明明白白写着“通胀抬头就加息”,根本不管就业。
要是降息后通胀反弹了,比如能源涨价、工资上涨推高成本,美联储又得马上加息,刚降下去的利率又升上来,不仅刺激不了经济,反而会让经济更波动。
更麻烦的是,美联储把“决策权”甩给了数据:9月降完息,10月、12月要不要降,全看之后的通胀和就业数据。
这种“灵活”其实是被动,要是数据忽好忽坏,比如这个月通胀涨、下个月就业跌,美联储可能会陷入“降息-加息-再降息”的反复横跳,市场根本摸不清方向,预期只会更乱。
要是美国真的搞YCC政策,短期能缓解融资压力,但长期风险太大,又是一个新矛盾。
除了政策层面的冲突,美国经济还有三个更根本的矛盾,这些矛盾决定了美国经济要么“衰退”,要么“滞胀”,根本没有“平稳发展”的中间路可走。
美国经济的困局,说到底是“旧的增长模式走不通,新的模式还没找到”。
以前靠“高消费、高信贷、高移民”拉动增长,现在老龄化、反移民、高债务把这条路堵死了。
想靠“制造业回流、保护主义”开新路,可制造业回流需要重构产业链,不是短期能成的。
货币政策只能治标的病,解决不了劳动力、实体经济、政治干预这些根本问题。
未来美国经济大概率会在“衰退”和“滞胀”之间晃悠:9月降息后要是通胀反弹,加息会让经济衰退更快,要是一直降息保就业,通胀会长期高企,陷入滞胀。
对全球来说,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会让市场更动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警惕美国“对外甩锅”搞贸易摩擦,保护好自己的产业链,二是可以利用美国利率调整的机会,吸引国际资本,为自己的经济复苏注入流动性。
其实看懂美国经济的这些矛盾,不光能明白它未来会往哪走,更能看清全球经济的大趋势。
对我们来说,与其盯着美国的政策反复纠结,不如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毕竟在全球经济的迷宫里,只有自身实力够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来源:陈大官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