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氏孤儿”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然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从春秋到元朝,这个故事其实历经了大幅度的改编,主要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司马迁的《史记》和元曲三个版本,而故事的核心,也从权力斗争逐渐演变成了宣扬忠义的故事。
“赵氏孤儿”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然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从春秋到元朝,这个故事其实历经了大幅度的改编,主要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司马迁的《史记》和元曲三个版本,而故事的核心,也从权力斗争逐渐演变成了宣扬忠义的故事。
晋献公时爆发“骊姬之乱”,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赵衰与狐偃、贾佗等人始终跟随在其身边。后来,重耳在秦献公的支持下返回晋国夺取国君之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设立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佐,依次递补执政,称为三军六卿。
晋文公念及赵衰的多年辅佐之功,册封其为卿,并将女儿赵姬嫁给赵衰为妻,赵姬先后为赵衰生下三个儿子,即赵括、赵同、赵婴齐。不过,早在晋文公流亡狄国时,赵衰已经娶叔隗为妻,并生有一子赵盾。
按照礼法,赵姬作为国君之女,身份尊贵,又是赵衰正妻,她的儿子理应成为嫡子,但赵姬嫁给赵衰之后,却以“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为由,主动请求接回叔隗母子,并将正妻之位让给叔隗,坚持立赵盾为嫡长子,而以自己的三个儿子为庶子。
晋襄公六年(前622年),赵衰去世,赵盾继承其位,而赵盾也的确没有辜负希望,在此后晋国的权力博弈中,成功升任中军将(六卿排序: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成为了独揽军政大权的执政大臣,从而将赵氏家族的地位抬到了顶峰。
赵盾先后辅佐晋襄公、晋灵公和晋成公三代国君,作为执政大臣的他权倾朝野,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甚至就连国君的权力也都遭到了冲击和削弱。
然而,赵盾到了晚年,在处理自己死后的权力继承问题时,赵盾的布局却出现了大问题,并为赵氏家族埋下了巨大隐患。
晋成公二年(前605年),赵盾向晋成公进言,表示自己能取得如今地位,全拜当年赵姬所赐,如今赵姬三子全都成年,而赵姬最疼爱的便是次子赵括,因此希望能立赵括为公族大夫,晋成公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赵括便继承了赵氏宗主之位,而赵同和赵婴齐也都得以位列大夫。
与此同时,赵盾又将自己在朝堂和军队中的势力,全都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朔,并促成了赵朔与晋成公女儿赵庄姬的婚事。在赵盾的安排下,赵氏兄弟四人全部入朝为官,这使得赵氏的权势再次膨胀,而赵括出任公族大夫的举动,更是极大冲击了国君的权势。
赵盾的这种安排,看似面面俱到,但这种将宗权和卿权剥离的做法,却埋下了巨大隐患。晋成公六年(前601年),赵盾去世,赵括虽为赵氏宗主,但却无法进入三军六卿的权力核心,而赵朔却得以出任下军将,成为了赵氏实权第一人,这就导致了赵氏内部分化。
晋成公七年(前600年),晋成公去世,晋景公承袭国君之位。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楚国攻郑,晋国出兵救援,晋楚“邲之战”爆发。主帅荀林父在得知楚国降服郑国,已经退兵后,也想退兵,但中军佐先縠却坚决主战,中军大夫赵括和下军大夫赵同支持先縠,结果晋军惨败。
中军大夫赵婴齐或许是已经预知了晋军会战败,因而提前准备了船只,待到晋军战败之后,赵婴齐便率部先行渡河撤退,却没有预先告知赵同和赵括,这引起了两人的不满。
战后,晋景公追究战败责任,先縠惨遭族灭,不久赵朔去世,主战的赵括和赵同因此非但没被问责,反而继承了赵氏的权势。
赵朔与赵庄姬有一幼子赵武,赵庄姬本就对于赵朔没有继承宗主之位而不满,如今赵朔去世,赵氏大权全部落入赵括和赵同之手,而自己的儿子赵武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更让她不满。于是,在得知赵婴齐与赵括、赵同有矛盾后,赵庄姬选择了和赵婴齐联手夺权。
晋景公十三年(前587年),双方矛盾日益激化,赵括和赵同遂以赵婴齐与赵庄姬私通为由,将赵婴齐放逐齐国,并最终导致赵婴齐客死齐国。
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为了替儿子争取前途,对赵括和赵同愈发不满的赵庄姬,遂向晋景公诬告赵括、赵同图谋造反。
彼时,赵氏家族长期的强势,早已引起了栾氏、郤氏等老牌卿族的不满,而晋景公也有意收回国君大权,赵氏家族的内斗,无疑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在接到赵庄姬的告发后,晋景公命栾书和郤锜前去调查,二人证实赵括、赵同确有反意,晋景公遂派兵屠灭赵氏。
赵氏被灭后,晋景公将赵氏的田地分给了大夫祁奚。这时,曾受到赵盾恩惠的司马韩厥进言,表示赵衰和赵盾有大功于晋国,不可断绝赵氏香火。于是,晋景公又立赵武为赵氏宗主,并将部分领地还给了赵氏。可以说,赵庄姬也算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按照《左传》的记载,赵氏被灭这场权力斗争,乃是从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至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的一个漫长过程,而在《史记·赵世家》的记载中,时间却被集中在了晋景公三年,而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也都发生了改变。
按照《史记》的记载,原本参与屠灭赵氏的晋景公、栾书、郤锜等人,变成了历经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三朝的司寇屠岸贾。
屠岸贾出身贵族,凭借着阿谀奉承得到晋灵公的宠信,在晋灵公看来,屠岸贾乃是个乖巧听话、唯命是从的忠臣,而在执政大臣赵盾看来,屠岸贾则是蛊惑君王贪图享乐的大奸佞。
双方矛盾随之激化,为了清除威胁,屠岸贾蛊惑晋灵公派遣刺客刺杀赵盾,却不想刺客被赵盾感化而放弃刺杀,赵盾父子得以逃离。赵盾的侄子赵穿得知事情原委后大为恼怒,他先是用尽手段讨好晋灵公获取信任,之后杀死晋灵公。
晋灵公死后,赵穿与大臣迎立晋文公之子晋成公即位,赵穿本想杀死屠岸贾,但赵盾不想造成过多杀孽而极力阻止。晋成公即位后,重新任用赵盾辅政,并将自己的姐姐赵庄姬嫁给了赵朔,而失去了依仗的屠岸贾则只能低调蛰伏。
晋成公六年(前601年),赵盾去世,次年晋成公去世,其子晋景公即位。荒淫无道的晋景公又重新任用屠岸贾为司寇,屠岸贾为了报复赵氏一族,以当年晋灵公被杀案为由,鼓动群臣向赵氏发难,司马韩厥起身抗辩遭到无视。韩厥将消息告知赵朔,劝他赶紧逃走,赵朔却说自己必死无疑,没有必要逃走了,并告知韩厥自己的妻子已经怀孕,希望韩厥能够保住这个孩子,韩厥答应了他的请求。
之后,屠岸贾绕过晋景公,率兵袭击赵氏,杀死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屠灭全族。
当时,赵朔的妻子赵庄姬已经怀有身孕,他躲到了晋景公宫中才侥幸活命。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得知消息后,决定保住赵氏的最后血脉。
不久,赵庄姬生下一名男婴,屠岸贾得知消息后,带人进入宫中搜查,意图斩草除根。赵庄姬将婴儿藏在裙下,并祈祷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结果婴儿没有发出丝毫声音。
虽然侥幸脱险,但公孙杵臼和程婴却知道这并非长久之计,两人商议一番后,决定由公孙杵臼赴死化解屠岸贾猜忌,由程婴背负骂名抚养婴儿长大。
商议妥当后,公孙杵臼和程婴将婴儿带出宫廷,又设法弄到了一个其他人家的婴儿,藏到了深山之中。之后,程婴找到屠岸贾部下,表示谁给自己一千金,自己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何处,之后带着屠岸贾的部下找到了公孙杵臼和婴儿的藏身处。
公孙杵臼见到程婴带兵士前来,大骂程婴是个小人,在两人的一番表演之下,屠岸贾的部下误以为公孙杵臼保护的就是赵氏遗孤,于是将公孙杵臼和婴儿全部杀死。程婴则背负出卖好友的骂名,将真正的赵氏遗孤抚养长大。
十五年后,晋景公重病不起,命人占卜后得知,是因为功臣香火不能延续的缘故。知道赵氏遗孤还在世的韩厥,趁机将赵氏遗孤的事情告知了晋景公,晋景公于是将已经长大的遗孤接入宫中,又趁着将军们入宫探望病情的机会,迫使将军们与孤儿相见,并说他叫赵武。
将领们见此情形,于是将当初屠灭赵氏全族的罪行全部推到了屠岸贾身上,表示自己都是被假传君命的屠岸贾欺骗了。之后,将领们又和赵武、程婴反攻屠岸贾,诛灭屠岸贾全族,晋景公则将原本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
待到赵武成年后,程婴表示如今赵武已经成年,且恢复了爵位,自己已经完成了嘱托,是时候下去将消息告知赵朔和公孙杵臼了,并拒绝赵武的苦劝,于是自杀而死。
相较于《左传》版本,《史记》版本无疑更具有故事性,因而得以广泛传播,程婴、公孙杵臼两人的忠义形象也因此得以深入人心。而“赵氏孤儿”故事的下个版本更新,则还要从宋朝说起,毕竟宋朝的皇室便是姓赵。
时间来到宋朝,宋仁宗因为三个儿子先后早夭而十分苦恼。大臣吴处厚上奏说,“臣曾读《史记》,考察赵氏兴废本末,在屠岸贾之难时,程婴、公孙杵臼以死保全赵氏孤儿;宋有天下后,却不见对二人的忠义予以表彰,应该访查他们墓地,为他们兴建祠堂。”
于是,宋仁宗任命吴处厚为将作丞,在访得二人的墓在绛州,对两人进行封侯立庙。不过,此举显然没有什么用处,宋仁宗之后并无儿子出生。
到了宋神宗时,他的前十个儿子中,九个早夭、一个盲人,为了延续香火,宋神宗于元丰四年(1081年)在绛州太平县立祚德庙,封程婴为成信侯,公孙杵臼为忠智侯。次年,宋神宗第十一子赵佶出生。
自此以后,赵氏皇族便经常去祚德庙祭祀两人,此后宋哲宗认为仅祭祀两人还不够,又将韩厥纳入祭祀,宋徽宗即位后加封韩厥为义成侯。
“靖康之难”后,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了提升自己的正统性,他将自己比作同样在劫难中幸存的“孤儿”,以求为自己打造一个劫后余生、光复赵氏的形象,为此赵构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在临安重立祚德庙,加封程婴为忠节成信侯,公孙杵臼为通勇忠智侯,韩厥为忠定义成侯。
绍兴二十三年(1152年),宋高宗又进封程婴为疆济公,公孙杵臼为英略公,韩厥为启佑公,并由小祀升为中祀。
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随着南宋危机越来越严重,宋理宗又再次进封程婴为忠济王,公孙杵臼为忠佑王,韩厥为忠利王。
南宋灭亡后,由于汉人在元朝遭受严重压迫,百姓只好将对前朝的怀念寄托在了戏曲上,再加上宋朝对于程婴、公孙杵臼和韩厥的册封祭祀加持,于是在《史记》版故事的基础上,元曲版《赵氏孤儿》就此应运而生。
相较于《史记》,元曲版本删掉了晋成公和晋景公的故事,将赵氏灭门改到了晋灵公时期,赵武复立则改到了晋悼公时,人物身份也有所改变,程婴从赵朔好友,变成了赵朔门客,是一个深受赵朔信赖的医生;公孙杵臼则从赵朔门客,变成了因对朝廷不满而隐退的老臣;韩厥则从晋国司马,变成了屠岸贾手下的一个将军。
为了增加故事的完整性和戏剧冲突,作者纪君祥给这段故事主要做了三处改编:
1.补全了孤儿被带出宫的剧情。赵庄姬为了让儿子摆脱威胁,趁着诊病的机会,找来了赵朔的门客医生陈婴,央求程婴保住这个赵氏最后的血脉,而为了打消程婴的顾虑,庄姬当场自尽而死。
程婴被庄姬深深感动,于是将赵武装入药箱带出宫廷,但在宫门处遇到了值守的韩厥,韩厥隐隐听到了药箱中传出的婴儿哭声,程婴谎称其中只有药草,但紧张神情已被韩厥识破。不过,韩厥念及赵盾曾有恩于自己,最终还是放走了程婴,然后自刎而死。
2.增加了以亲子替换赵武剧情。屠岸贾知道赵氏遗孤被带出宫廷后大怒,为了斩草除根,他下令在全城搜捕半岁以下的婴儿,而程婴则去投奔了隐退的公孙杵臼,与其商议该如何保全孩子。程婴表示,屠岸贾如此大肆搜捕,必不会善罢甘休,自己有个未满月的儿子程勃,可以用自己孩子代替赵武去死,只是这样自己两人之中就要有一人和孩子一同去死。
公孙杵臼表示自己已经七十多了,而你还年轻,就由你担下这个抚养孩子的重任吧。之后,程婴将自己儿子交给了公孙杵臼,躲在了首阳山中,程婴则带着赵武去见了屠岸贾,说是公孙杵臼指使自己将赵氏孤儿从宫中带出,如今就藏在首阳山中,屠岸贾原本还有怀疑,但程婴说自己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儿子,这才不得不背信弃义,屠岸贾这才相信。
之后,屠岸贾带兵进山搜捕,公孙杵臼怒骂程婴后撞死在台阶上,屠岸贾则将婴儿摔死当场,又将婴儿尸首砍成三段。
3.增添了认贼作父的复仇情节。程婴见到亲生儿子惨死,却不敢有任何反常表现,反而忍痛称赞屠岸贾为国除害。屠岸贾见程婴如此谄媚,便将其留在了自己身边,还将程婴怀中的赵武认作了义子。
在此后二十年间,程婴忍辱负重蛰伏在屠岸贾身边,为了有朝一日完成复仇,程婴偷偷绘制了《雪夜藏孤图》,详细记录了屠岸贾陷害屠戮赵氏族人,赵庄姬自尽、韩厥报恩、公孙杵臼殉难等事。
赵武成人后,程婴将《雪夜藏孤图》给赵武观看,这才让赵武得知了事情真相,于是赵武入宫拜见晋悼公,申诉族人的冤屈,后在晋悼公的准许下,带兵攻灭屠岸贾一族。
元曲的这个版本,便是我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故事,而在此后明清时期,又先后衍生出了《八义记》《报冤记》《接婴记》等,甚至还流传到国外,被法国作家伏尔泰改编为《中国孤儿》。
来源:香茗史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