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30日,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创企业投融资大会核心环节——“可信资产IPO + 数链金融RWA”第一期链改2.0六方会谈,在深圳正式召开。本次会谈以“生态方、项目方、资金方、合规方、技术方、行业方”协同联动为核心模式,聚焦科创企业融资痛点,旨在打通可信
(央链直播 北京讯)2025年8月30日,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创企业投融资大会核心环节——“可信资产IPO + 数链金融RWA”第一期链改2.0六方会谈,在深圳正式召开。本次会谈以“生态方、项目方、资金方、合规方、技术方、行业方”协同联动为核心模式,聚焦科创企业融资痛点,旨在打通可信资产资本化与数链金融RWA(实物资产通证化)的落地路径,而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可信资产与数链金融专业委员会执行秘书长王玉真在会谈中明确提出:可信资产与数链金融的核心根本,在于构建一套覆盖“资产确权-信用传递-风险可控”的全链路可信信用体系,这一观点成为本次六方会谈的核心共识。
执行秘书长王玉真从行业实践角度分析,数链金融的本质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信用的穿透式传递”,而当前产业金融面临三大核心障碍:一是资产可信度不足,传统资产确权依赖单一机构,数据易篡改、难追溯,导致资产无法被资金方认可;二是信用传递断层,生态方、项目方、资金方之间数据孤岛严重,企业信用无法跨主体、跨场景流转;三是风险管控难落地,缺乏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资金方面对海量资产难以判断风险,最终导致“优质资产融不到资、合规资金找不到优质资产”的错配问题。
“可信资产的价值实现,必须以‘可信信用’为前提;数链金融的规模化落地,更离不开信用体系的支撑。”王玉真强调,若没有可信信用体系,即便通过技术将资产“上链”,也只是“数字形式的伪可信”,无法真正对接资金端(尤其是IPO、RWA等合规场景),这也是链改1.0阶段多数项目难以落地的核心原因——只关注“资产数字化”,却忽略了“信用可信化”这一根本。
结合本次六方会谈的协同模式,执行秘书长王玉真进一步拆解了可信信用体系的构建路径,明确其需依托三大支柱:
1. 底层技术支撑: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分布式存证”
技术方是信用体系的“基建者”。需通过联盟链、隐私计算等技术,实现资产数据(如权属证明、交易记录、经营数据)的“上链存证-隐私保护-可追溯”,确保每一份信用数据都有“技术背书”,从源头杜绝数据篡改,为信用可信度奠定技术基础。
2. 多维度数据核验:六方协同的“数据交叉验证”
信用的可信度不能依赖单一主体数据,需生态方(提供产业场景数据)、项目方(提供资产核心数据)、合规方(提供监管合规数据)、资金方(提供风险偏好数据)、行业方(提供产业标准数据)共同参与,通过“多方数据交叉验证”剔除虚假信息,形成“立体式信用画像”——例如,某科创企业的技术资产,需同时结合行业方的技术认证、合规方的知识产权确权、生态方的应用落地数据,才能构成“可信信用”。
3. 标准化信用规则:对接合规场景的“通用语言”
执行秘书长王玉真特别指出,可信信用体系必须“有规可依”。需由合规方牵头,联合行业方、技术方制定统一的《可信信用评估标准》,明确资产信用的评级维度(如权属清晰度、现金流稳定性、合规性、行业前景)、评估流程、风险阈值,让不同主体(尤其是资金方、IPO中介机构、RWA平台)能基于同一套“信用语言”判断资产价值,解决“各说各话”的协同障碍。
本次链改2.0六方会谈的关键意义,正在于为可信信用体系的落地搭建了“协同机制”。执行秘书长王玉真表示,生态方提供场景入口,确保信用体系贴合产业需求;项目方提供资产标的,是信用体系的“应用对象”;资金方提出风险诉求,反向推动信用体系优化;合规方确保信用规则符合监管要求,规避政策风险;技术方提供实现工具,让信用体系“可落地”;行业方提供标准指引,确保信用体系的行业通用性——六方各司其职、相互赋能,才能让可信信用体系从“理论”走向“实践”,最终支撑可信资产IPO、数链金融RWA的规模化落地。
来源:央链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