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交易“薅羊毛”2130万!平台审核别当“甩手掌柜” | 有一说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7:13 1

摘要:9月23日,南京玄武区人民检察院发布一起虚假交易骗补案,南京一家信息科技公司靠“刷手”虚假下单“薅羊毛”,两年内从京东、天猫等平台骗走了2130多万元补贴,涉案10人都被判刑了(光明网)。

□苏定伟

9月23日,南京玄武区人民检察院发布一起虚假交易骗补案,南京一家信息科技公司靠“刷手”虚假下单“薅羊毛”,两年内从京东、天猫等平台骗走了2130多万元补贴,涉案10人都被判刑了(光明网)。

普通老百姓平时抢个优惠券都得掐点儿拼手速,这伙人动动歪脑筋就“赚”得盆满钵满。这不仅是商家心黑,也是平台的补贴监管缺位。漏洞必须堵,平台首先要尽到审核的责任,别当“甩手掌柜”。

骗补为何这么容易得手?说到底,还是漏洞太多。平台监测像“摆设”,手法也不是多高明,却能一次次蒙混过关。说白了,平台光顾着快速核销补贴,根本没认真核对交易数据和物流信息,让骗子轻松钻空子。有4天时间,这伙人虚假交易542台电脑,发货全是矿泉水,骗款高达18万9700元,明显异常的交易数据怎么没有引起警觉?

骗补的灰色产业链已经成熟,从黄牛揽活、刷手下单到商家假发货,“一条龙”分工明确,手法娴熟。平台重点打击的是刷单炒信用,对这种专门盯着补贴来的“专业骗补团”,防范意识远远不够。

骗补的违法成本太低,以前就算被发现,平台最多封店铺、追补贴,很少真正移送司法机关。骗补代价小,自然有人敢冒险。

要想真正堵住骗补“黑洞”,必须把防控网织密、织牢。监管部门要硬起来,对骗补商家严惩不贷。不妨借鉴福建漳州“公捷在线取证”这类系统,用技术实现一键取证、数据共享。发现订单异常、物流可疑,系统自动报警,一旦线上发现,线下立马查处。

交易平台更不能“躺平”,京东、天猫这类大平台必须升级风险控制,把物流中的“实物抽查”作为关键环节,对高补贴商品随机开箱验货,让虚假发货的把戏无所遁形。还要建立“分级保证金”制度,定期给商家做“风险体检”,一旦发现问题,从严处罚。

司法+信用,双线惩戒。人民法院依法支持向诈骗者追讨损失,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建立“骗补黑名单”,让失信商家在全平台寸步难行,一次违规,处处受限。

值得欣慰的是,监管已在加码。同样在9月23日,从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传出消息,《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已进入法制审查阶段,即将公布实施。这份新规将明确平台、主播、机构等各方责任,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形成执法闭环。

补贴本是给消费者的实惠,绝不能变成骗子的“提款机”。只有监管真正落地、平台切实负责,才能让每一分补贴,安全到达咱们普通人手里,真正起到“补”的效果,达到“贴”的作用。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