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中国首套聚焦地方特色的少儿科普精品《十万个为什么·贵州》正式面世。作为丛书创作者之一,深耕天文科研与教育领域的贵州大学副校长支启军,如何将天体物理、大数据处理等高深知识转化为青少年能理解的内容?又怎样用文字唤醒贵州青少年的乡土自豪感?记者就此专访了
9月25日,中国首套聚焦地方特色的少儿科普精品《十万个为什么·贵州》正式面世。作为丛书创作者之一,深耕天文科研与教育领域的贵州大学副校长支启军,如何将天体物理、大数据处理等高深知识转化为青少年能理解的内容?又怎样用文字唤醒贵州青少年的乡土自豪感?记者就此专访了他。
“科研和科普,就像用两种语言讲同一个科学故事。”谈及二者区别,支启军表示,科研面向学术同行,聚焦科学问题的物理本质,注重理论深度与数据严谨;而科普要让青少年“看得懂、愿意读”,必须把抽象理论变生动。比如,他会从人体物质构成切入,讲解宇宙元素构成,进而帮读者理解宇宙演化,让复杂原理变得好懂、可感知。
支启军(左)接受记者采访
在支启军眼中,参与丛书创作远不止“写文字”。“我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从贵州师范大学本科读到硕士再到工作,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追科研梦,太清楚家乡自然条件的珍贵。”他举例说,当孩子知道家门口的喀斯特洼地是“中国天眼”(FAST)的天然观测台,贵州洁净的电磁环境是开展射电天文研究的“理想天然实验室”,科学就不再是课本上的冷硬符号,而是与家乡紧密相连的“身边事”——这正是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的关键,也是他作为贵州本土科研工作者最想传递的力量。
丛书秉持“大学者写小文章”理念,如何兼顾严谨性与通俗性?支启军分享了“创作技巧”:先用天文考古故事让知识“变具体”,解读抽象的天文研究;再借收音机频段、可见光等日常事物让案例“贴生活”,结合自己研究多年的FAST拆解电磁波探测原理,让复杂物理本质“落地”;最后用“提问题”勾出好奇心,比如讲FAST时会问“为什么贵州的洼地能帮科学家‘造锅’?”,引导青少年主动探索。他强调,书中的比喻和案例都基于科学事实,在保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做到通俗可读。
支启军
“欧阳自远院士特别强调,要让贵州青少年从书里读出家乡自豪感,这和我的创作初衷完全契合。”支启军从三方面传递家乡认同:地理上,展现贵州23℃夏日清凉、充足电力、洁净电磁环境等“天然科研优势”,讲清喀斯特洼地如何为FAST“量身打造”地基;科技上,聚焦“中国天眼”、全球半数世界级高桥、蓬勃的大数据产业,凸显家乡科技实力,激发科技自豪感;人才上,收录贵州籍科学家故事,让孩子知道“家乡人也能在科学领域发光”,增强作为贵州人的自豪感——这些内容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更多人看见贵州科技力量。
在丛书《云上贵州》板块,支启军重点聚焦天文科技和大数据。“选这些方向,是因为它们是世界科学前沿,也是我的专业所长。”他解释,自己主持的“基于FAST漂移扫描巡天的脉冲星统计观测和理论研究”等科研项目,正是依托贵州独特的射电天文条件开展;而FAST作为国之重器,能让孩子直观看到“家乡与世界的联系”,明白“家门口的创新也能站上全球舞台”。
谈到丛书的价值,支启军首先提到对青少年的意义:“我们希望这套书能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的贵州青少年爱上科学,建设家乡。”同时,书中展现的生态贵州、多彩贵州、美丽贵州、科技贵州,也为省外读者打开了一扇窗,帮助大家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记者:杨婧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