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自称“理财搞钱”博主的“Lida不是力气大”发布短视频,吐槽其在贵州的旅游体验。视频发布后迅速发酵,部分网友质疑视频虚构内容或夸大事实,短短数日引发全网热议,此后博主“Lida不是力气大”被网友称为“避雷姐”。
9月26日,天眼新闻注意到“避雷姐”已被禁言,其在短视频平台账号名为“Lida不是力气大”的账号主页显示,该用户已被禁言,作品被清空。
2025年5月,自称“理财搞钱”博主的“Lida不是力气大”发布短视频,吐槽其在贵州的旅游体验。视频发布后迅速发酵,部分网友质疑视频虚构内容或夸大事实,短短数日引发全网热议,此后博主“Lida不是力气大”被网友称为“避雷姐”。
有专业律师认为,该博主被封禁可能与其参与非法荐股行为有关。
今年3月,抖音安全中心发布公告,抖音平台针对“无相关资质机构或个人提供有偿荐股服务”“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误导性信息,影响股票价格或交易量非法牟利”等违法违规行为将持续进行治理。
零度观点:从"避雷"到"暴雷",靠挑事博来的流量,终会被事实反噬!
当“避雷姐”的账号主页变成“已封禁”的界面,她或许才真正明白:法律红线,才是流量游戏中最不能触碰的“雷区”。从吐槽贵州旅游到非法荐股,“避雷姐”的翻车轨迹暴露了某些网红的一贯套路,先以极端言论博眼球,再通过粉丝信任变现。这种“黑红也是红”的投机逻辑,短期内或许能收割流量,但长期必然遭遇反噬。
一个自媒体博主,转身就敢在直播间推荐股票,财经内容关乎真金白银,岂能任由无资质者信口开河?从刻意制造旅游争议到非法荐股,本质上都是同一种投机逻辑的延续,为博眼球可以不顾事实,为牟利益可以罔顾法律,“避雷姐”的堕落轨迹令人唏嘘。当创作变成纯粹的流量生意,当粉丝信任被当成敛财工具,这样的“网红”注定走不远。
“避雷姐"虽然被封禁,但很可能换个马甲又出现。而如何建立更完善的红人信用体系?平台是否应设置专业领域的内容准入门槛?这些问题值得所有内容参与者深思。有一点可以确定,网络记忆或许短暂,但法律和道德标尺永远清晰。从"避雷"到"暴雷",靠挑事博来的流量,终会被事实反噬。
来源:零度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