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芯片:小米17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国产替代再进一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6:47 1

摘要:9月25日19时,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发布第六次年度演讲。这次发布会最大的看点就是小米新款手机——小米17系列的发布。小米17用了全球首发的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采用台积电第三代3nm制程工艺,CPU主频达到4.6GHz。这款芯片用一块6.3”超级阳光

9月25日19时,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发布第六次年度演讲。这次发布会最大的看点就是小米新款手机——小米17系列的发布。小米17用了全球首发的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采用台积电第三代3nm制程工艺,CPU主频达到4.6GHz。这款芯片用一块6.3”超级阳光屏和全新一代小米M10屏幕发光体系,搭载国产“新型红色发光主材”,发光效率首次实现领先国际,峰值亮度高达3500nits;电池用了7000mAh,4499元起。

雷军表示,芯片是小米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自研手机SoC至少要坚持十年、至少投入五百亿。正是这份坚持,才让小米成为首家横跨手机、汽车、家电三大领域的科技公司。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解读一下手机芯片行业。

手机芯片的类型

每一代智能手机的创新和迭代,都伴随着其背后芯片的升级和突破。智能手机芯片承载了包括通讯、运算和存储等诸多功能,从芯片构成可划分为处理芯片、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存储芯片、模拟芯片和传感器芯片等。

(1)处理芯片

处理芯片又称系统级芯片,是手机的 “核心中枢”,集成了多个功能模块。它以CPU(中央处理器)为核心,负责执行运算、任务调度等基础指令,保障手机多应用同时运行;同时集成GPU(图形处理器),处理图像渲染、游戏画面生成等图形相关任务;还包含NPU(神经网络处理器),专门应对AI计算,如面部识别、语音助手的实时响应。此外,处理芯片还会整合ISP(图像信号处理器)等模块,统筹协调其他芯片的工作,是手机性能的核心决定因素。

(2)基带芯片

基带芯片是手机实现通话、上网功能的基础。它能将手机内部的数字数据调制为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的信号,也能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解调为数字数据,实现手机与基站的通信连接。基带芯片可以支持不同代际的移动通信,同时保障通话清晰度、网络连接稳定性及数据传输速率。

数据来源: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3)射频芯片
射频芯片主要处理高频无线信号,承担信号接收、放大、滤波等任务:接收时,将基站发送的微弱高频信号放大并过滤干扰,传递给基带芯片;发送时,将基带芯片处理后的信号放大到合适功率,通过天线发射出去。其性能直接影响手机的信号覆盖范围、抗干扰能力。

4)存储芯片

存储芯片是手机的数据 “仓库”,分为两类种类型。一类是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即运行内存,用于临时存储手机运行时的实时数据,如打开的应用、缓存信息,断电后数据会丢失,其容量和速度直接影响手机多任务处理的流畅度。另一类是NAND Flash(闪存),用于永久存储数据,如系统文件、照片、应用程序等,断电后数据不丢失,决定手机的存储空间大小和文件读写速度。

(5)模拟芯片

模拟芯片是 “信号转换器”,负责处理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与离散的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它包含电源管理模块,为手机各组件分配稳定电压和电流,控制充电、功耗;还包含音频处理模块,将数字音频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驱动扬声器发声,或把麦克风接收的模拟声音信号转为数字信号;同时通过ADC(模数转换器)、DAC(数模转换器),实现传感器信号、外部电信号与数字电路的适配,是手机连接“现实信号”与“数字系统”的关键。

传感器芯片负责采集外部环境信息和用户操作信号。常见类型包括:
①MEMS 传感器(微机电系统),如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感知手机的运动状态、姿态变化,支撑计步、屏幕旋转等功能;
②图像传感器,捕捉光线并转换为电信号,是手机拍照、录像的基础;
③生物识别传感器,如指纹传感器、面部识别传感器,通过采集生物特征实现身份验证;
④环境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获取环境温度、海拔等数据,辅助天气预测、定位校准。

(图片来源:行行查数据库)

手机芯片的研发流程

手机芯片研发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过程,需经历七大核心阶段,全周期通常为18-24个月,甚至更久。其中基带芯片因涉及通信协议栈开发,周期更长。整个流程大致为:
(1)前端设计:根据需求定义芯片功能,完成RTL级代码编写与仿真验证,此阶段决定芯片的架构与性能上限。
(2)后端设计:进行物理版图布局布线,随着制程缩小至3nm级别,布局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需采用FinFlex架构等先进技术优化器件密度。
(3)流片:委托晶圆代工厂生产测试样片,光罩层数直接影响流片周期,3nm芯片光罩层数超100层,流片成本可达数千万美元。
(4)软件调试:植入协议栈与驱动程序,重点排查软件Bug,全新通信制式的调试周期可延长50%以上。
(5)场测:在实验室与户外场景进行硬件兼容性测试,海外市场需额外完成当地运营商网络适配。
(6)运营商认证:通过运营商入库测试,如 Verizon 的 PTCRB 认证、中国移动的 CMCC 认证等。
(7)量产供货:完成工程样片到量产版本的迭代优化,协同终端厂商完成PCBA集成测试。

手机芯片的制程工艺

手机芯片的制程工艺是决定性能与功耗的核心指标,其演进呈现“纳米数递减、集成度递增”的趋势。

当前主流旗舰芯片已进入3nm时代,如苹果A18 Pro、高通骁龙8 Elite,均采用台积电3nm工艺。2nm工艺已进入试产阶段,将通过架构升级进一步优化电流控制。但随着制程逼近物理极限,成本呈指数级增长,且量子隧穿效应等问题逐渐凸显,制程迭代的边际效益正在减弱。

手机芯片与操作系统、应用的生态协同

手机芯片与各类软件的生态协同,是释放芯片性能的关键。芯片通过标准化接口向系统开放硬件特性,如AI算力、图形渲染能力等,为应用层提供基础支撑;操作系统则搭建资源调度框架,动态分配芯片算力、存储等资源,平衡性能与功耗,同时通过API接口,让各类应用便捷调用硬件功能。应用软件则根据芯片与系统特性进行优化,并释放硬件功能,实现各种具体应用。

苹果通过封闭生态实现深度优化,A系列芯片的自研指令集与iOS编译链高度匹配。安卓阵营则依托开放生态构建兼容性优势,实现应用代码的动态优化;华为鸿蒙生态以"分布式技术"为核心,麒麟芯片集成NPU、ISP等专用模块,与鸿蒙OS的分布式架构深度适配,实现芯片与多终端的无缝协同。

(图片来源:行行查数据库)

主流芯片厂商的技术路线

(1)高通:以“全栈式技术布局”为核心,在基带芯片领域拥有绝对优势,骁龙X系列基带始终领跑5G速率与多模兼容性,同时通过收购Nuvia自研Oryon架构CPU,摆脱对ARM公版的依赖,其战略重点是构建“芯片+软件+生态”的全链条竞争力,深度绑定安卓旗舰机型。

(2)联发科:走的是“性价比突破+高端化攻坚”路线,在中低端市场凭借天玑700/800系列的高性价比占据大量份额,高端市场通过天玑9000/9500系列实现性能对标高通,同时在影像ISP与AI处理上加入定制化模块,吸引小米、vivo等品牌旗舰机型搭载,以“均衡性能+成本控制”打破高通垄断。

(3)苹果:专注“自研架构+软硬协同”,A系列芯片采用自研CPU/GPU架构,不依赖ARM公版设计,如A18 Pro的6核CPU包含2颗性能核心与4颗能效核心,通过深度优化iOS系统的任务调度机制,实现芯片性能与系统流畅度的极致匹配。

(4)华为:华为海思聚焦“国产化替代+鸿蒙生态协同”,受外部限制影响,目前重点推进芯片设计与国内制造工艺的适配,同时依托麒麟芯片与鸿蒙OS的分布式技术,实现多设备间的算力共享与资源调度,其技术路线的核心是构建自主可控的芯片生态。

手机芯片产业链上游聚焦原材料和核心设备。硅片是手机芯片基底,国内市场由中环股份、沪硅产业等企业提供。光刻胶、溅射靶材、电子特气等关键材料依赖容大感光、江丰电子等厂商,但部分高端产品仍需进口。设备领域,光刻机是“卡脖子”核心 ——ASML垄断EUV光刻机市场,我国的上海微电子的28nm设备预计近年量产,中微公司的5nm刻蚀机已获台积电认证,北方华创的薄膜沉积设备进入中芯国际产线。此外,EDA 工具和IP核也属于上游的关键环节,支撑芯片设计基础。

中游是技术密集区,包括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芯片设计环节,高通、联发科主导中高端市场,苹果A系列芯片凭借iOS生态优势独树一帜,华为海思麒麟芯片实现了国产高端突破。制造端,台积电占据全球七成以上的先进制程份额,3nm工艺已量产;中芯国际实现了5nm试生产,14nm良率达行业水平。封装测试领域,长电科技全球市占率排在前列,掌握3nm Chiplet封装技术,HBM封装能力比肩三星。

下游应用场景广泛,智能手机仍是最大市场,带动高通骁龙、联发科天玑等旗舰芯片需求。随着AI和物联网发展,芯片向车规级、工业控制等领域延伸。5G/6G通信推动射频芯片升级,华为、高通的基带芯片引领技术前沿。

市调机构Omdia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智能手机的总出货量攀升至12.23亿部,与2023年的11.42亿部相比增长了7.1%,标志着该行业正在稳步复苏。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85亿台,同比增长4%。Canalys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超过2.9亿台。

根据群智咨询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芯片出货量约为12.1亿颗,同比增长5.8%。高通、联发科等芯片品牌继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群智咨询的数据显示,2024年高通和联发科全球智能手机AP出货量约为7.4亿颗,两家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1.5%。国产品牌海思、紫光展锐等厂商也不甘落后,国产品牌芯片市场份额达到了12.8%。

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数据显示,全球4G智能设备芯片市场在2023年至2032年期间预计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24年4G基带芯片市场规模为超过35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85.15亿美元。

全球5G基带芯片市场预计将在2024年至2032年间持续快速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约为22.7亿美元,随后逐年上升,到2032年预计将增长至约599.8亿美元。

手机芯片的发展正从单一性能竞赛转向多维价值重构,未来将呈现清晰的技术演进路径。端侧 AI 将成为核心竞争力,NPU 算力向百 TOPS 级突破,多模态模型与实时响应能力深化,通过端云混合模式平衡效率与安全,推动智能体验从功能化向主动化升级。

制程与架构创新形成双轮驱动,3nm 工艺走向成熟的同时,2nm 工艺加速预研,而存算一体、全大核等架构革新则突破物理瓶颈,实现算力与能效的协同提升。通信与计算的融合持续深化,5G-A 技术全面落地,6G 相关能力提前预埋,让芯片成为连接万物的智能枢纽。

此外,芯片将更适配多场景需求,通过异构计算架构优化,兼顾影像、游戏、AR/VR 等多元化任务。最终,手机芯片将以 “智能高效、融合开放” 的特质,成为万物互联时代的核心算力基座,重塑人与设备的交互边界。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

来源:行行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