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17续航几乎是iPhone 17的两倍,性能接近iPhone 17 Pro。”9月25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国家会议中心的演讲台上自信地宣布。这一次,小米跳过了16系列直接发布17,雷军解释原因:“因为太强了”。
雷军在发布会现场展示续航测试结果:小米17在连续测试12.2小时后仍有26%电量,而iPhone 17连同其5000mAh磁吸充电宝已完全耗尽。
“小米17续航几乎是iPhone 17的两倍,性能接近iPhone 17 Pro。”9月25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国家会议中心的演讲台上自信地宣布。这一次,小米跳过了16系列直接发布17,雷军解释原因:“因为太强了”。
在智能手机高端化趋势持续的2025年,小米17系列与苹果iPhone 17系列的正面碰撞,揭示了两大科技巨头在技术路线上的根本差异。本文通过多维度实测对比,揭示两者之间的真实差距。
01 性能对决:跑分接近,体验迥异
Geekbench跑分数据显示,小米17的单核得分为3831,多核得分高达11525。这与iPhone 17 Pro系列的单核4019、多核11054成绩已经势均力敌。
这种性能水平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小米17全球首发的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处理器。采用第三代3nm制程工艺,这款芯片在《原神》全高画质测试中帧率波动控制在1.2帧以内,展现出恐怖的稳定性。
实际游戏体验中,小米17在连续3小时高负载运行后,机身温度比iPhone 17低3.8℃。这意味着在长时间游戏场景下,小米17能保持更稳定的性能输出而不降频。
然而,性能优势并不等同于体验优势。后台保活测试显示,打开20款常用App并进行两轮操作后,静置6小时,iPhone 17仍有19个App秒开零重载,而小米17则有3个需要重载。这表明iOS的系统机制在后台管理上仍有一定优势。
02 屏幕显示:参数领先,实用性与护眼兼顾
屏幕素质成为小米17最锋利的武器。3200nit峰值亮度远超iPhone 17的2000nit,在正午阳光下播放HDR视频时,画面细节保留率提升37%。
在10万lux照度测试环境中,小米17的导航界面可视性达到92%,而竞品普遍低于75%。这项突破性技术源于新型M10发光材料,其发光效率提升15%的同时功耗降低8%。
护眼方面,小米17的3840 Hz PWM调光远超iPhone 17的480 Hz,在夜间低亮度环境下护眼优势明显。对于长时间使用手机的用户来说,这不仅是参数上的领先,更是实用性的重大提升。
苹果在色彩准确度上依旧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但小米17的色准ΔE≈0.25,已经追平苹果,打破了安卓手机色彩表现不佳的刻板印象。
03 影像能力:硬件狂魔与算法大师的较量
影像系统方面,小米17 Pro搭载的“徕卡光影大师”系统展现出明显优势。卢伟冰在预热阶段就自信地晒出逆光对比照片,并配文:“逆光出片,这还用比么?”
实测显示,小米17 Pro凭借16.5EV超高动态范围的光影猎人950L传感器,在逆光环境下树叶、人物面部的曝光更足,背景也没有明显过曝。更重要的是,在逆光拍摄时,iPhone 17 Pro照片上出现了明显光斑,而小米17 Pro则控制得非常好。
苹果则继续在视频拍摄领域保持领先。iPhone 17的4K60杜比视界支持全程三镜头无缝切换,而小米17新增的8K30杜比视界在切镜时仍偶发掉帧。在极端低光场景,苹果的防噪点控制仍领先半档。
色彩调校取向也反映出两家的不同理念:徕卡“经典/生动”双模式直出讨喜,社交分享率高于苹果;苹果则坚持真实还原,留给后期更大空间。
04 续航充电:颠覆性优势,消除电量焦虑
续航是小米17系列最具颠覆性的优势。雷军在发布会现场展示的测试视频显示,在连续测试12.2小时后,iPhone 17连同其5000mAh磁吸充电宝的电量已完全耗尽,而小米17却仍有26% 的剩余电量。
小米17在6.3毫米轻薄机身内塞入6300mAh电池,比iPhone 17多出27%电量。这种“高密度堆叠”工艺让标准版首次具备旗舰续航能力,实测连续播放视频达18.7小时。
充电速度上的差距更为明显:小米17支持100W有线秒充和50W无线秒充,而iPhone 17系列仍停留在20W有线快充和15W MagSafe无线充电。
在实际充电测试中,小米17仅需19分钟即可充满,而苹果30分钟仅能充至58%。对于经常需要外出的用户来说,这种充电速度的差异直接影响使用体验。
05 系统生态:封闭花园与开放互联的哲学差异
系统生态可能是两者差异最大的领域。小米推出了跨生态互联功能,澎湃OS3的“苹果设备兼容模式”已实现与MacBook的隔空投送、AirPods弹窗等核心功能。
测试显示,1GB文件跨设备传输速度达到78MB/s,试图彻底打破系统壁垒。雷军更是直言“欢迎苹果用户购买小米”,显示出打破生态隔离的决心。
苹果则继续凭借其封闭生态的优势,在多设备协同上提供无缝体验。iPhone+Mac+iPad的接力、随航、通用剪贴板在专业办公场景闭环成熟度更高。
系统支持周期也是重要考量因素。iPhone 17预计将获得至少5次主要操作系统升级,远超小米17提供的3次大版本更新。对于希望手机使用时间更长的用户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
从性能、屏幕到续航充电,小米17系列在硬件参数上实现了全面领先。特别是在续航方面,近乎两倍的差距让iPhone 17难以招架。实测显示,小米17在连续测试12.2小时后仍剩26%电量,而iPhone 17连带着充电宝已完全耗尽。
然而,参数碾压并不等同于体验完胜。苹果在视频拍摄、系统动画、生态协同等方面仍保持优势。尤其是iOS的流畅度和统一推送机制,仍是安卓阵营难以企及的。
选择建议:如果你追求顶尖硬件参数、长续航和快充,并且主要使用中文生态服务,小米17系列无疑是更好的选择。但如果你已深度融入苹果生态系统,更看重视频拍摄和专业工作流,iPhone 17仍是稳妥之选。
真正的赢家或许是消费者——有竞争才有创新,2025年的我们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科技。
来源:小盒科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