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快30岁了身高从165厘米长到171厘米”登上热搜,当事人在多个账号分享长高训练进展。在短视频平台上,类似的长高课程训练并不少见,价格可达1499元甚至更高。可所谓的长高课程,动作和普通的体育训练、健身动作几乎没有差别。据专业人士介绍,骨骺闭合后,长高
近日,“快30岁了身高从165厘米长到171厘米”登上热搜,当事人在多个账号分享长高训练进展。在短视频平台上,类似的长高课程训练并不少见,价格可达1499元甚至更高。可所谓的长高课程,动作和普通的体育训练、健身动作几乎没有差别。据专业人士介绍,骨骺闭合后,长高的空间很小。中国科协也曾科普,大部分人成年之后都无法继续长高。
“快30岁从165厘米长到171厘米”的热搜,让价格高达1499元的“长高课”在短视频平台悄然走红。可剥开“科学长高”的包装,其动作与普通体育训练别无二致;专业人士早已明确“骨骺闭合后长高空间极小”,中国科协也科普“成年后基本无法继续长高”。这场看似“逆天改命”的长高骗局,实则是精准拿捏身高焦虑的“收割游戏”。要戳破这层泡沫,既需要消费者擦亮双眼“长点心”,更需要监管部门挺直腰杆“补短板”。
“长高课”的套路,是用“科学伪装”贩卖焦虑,把普通训练包装成“长高神器”。短视频里,博主们晒出“30岁仍长高6厘米”的“成功案例”,配上“骨骺二次发育”“脊柱矫正拔高”等似是而非的术语,再将拉伸、跳跃等基础动作拆解成“专属长高训练”,便让焦虑人群心甘情愿掏出上千元。可真相是,成年人骨骺线基本闭合,骨骼生长已停滞。这些课程的本质,是将健身行业的“基础课”换个马甲,利用人们对身高的执念漫天要价。就像把普通白菜包装成“有机防癌菜”,溢价的不是效果,而是焦虑。
消费者的“身高焦虑”,成了被收割的“软肋”。从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担心“身高输在起跑线”,到成年人为“职场形象”“婚恋自信”发愁,身高焦虑在社会舆论的放大下,成了普遍的心理痛点。“长高课”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对未成年人家长,强调“错过生长期再无机会”;对成年人,鼓吹“后天干预仍有希望”。不少消费者明知“成年长高难”,却仍抱着“万一有用”的侥幸心理买单。这种“愿者上钩”的背后,是焦虑冲昏了理性,让“智商税”有了生存土壤。
监管的“滞后”,让“长高课”得以野蛮生长。当前,“长高课”的乱象暴露了多重监管盲区:一是宣传监管不到位,短视频平台上“30岁长高6厘米”的案例,明显违背科学常识,却未被及时下架;二是行业标准缺失,“长高训练”究竟属于健身服务还是医疗范畴,尚无明确界定,导致商家可随意定价、虚假宣传;三是维权渠道不畅,消费者发现被骗后,往往因“效果难以量化”“举证困难”,难以追回损失。正如网友所言,“长高课”泛滥,本质是监管“太矮了”。
治理“长高课”乱象,需“消费者理性+监管发力”双管齐下。对消费者而言,要认清“成年后难以长高”的科学事实,警惕“逆天改命”的营销话术,把精力从“追高”转向“自信”:身高从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健康与能力才是真正的“底气”。对监管部门来说,要尽快行动:一方面,联合平台、科协等部门,加强科学科普,曝光“长高课”骗局;另一方面,明确“长高训练”的行业边界,对虚假宣传、哄抬价格的商家依法处罚,畅通消费者维权通道。短视频平台也需履行主体责任,对“长高课”类内容严格审核,不让焦虑营销有传播空间。
“长高课”收割的不仅是消费者的钱包,更是社会的理性与信任。当焦虑被当作商品贩卖,当科学被拿来弄虚作假,受损的是整个消费环境的健康。唯有消费者守住理性,监管部门守好底线,才能让“长高课”这类“智商税”失去市场,让每个人都能在不被焦虑裹挟的环境里,接纳自己、自信生活。
来源:评底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