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刀与女人,明治维新、日本崛起背后的财政真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6:34 1

摘要:聊到日本近代史时,总绕不开些被刻意美化的 "文明叙事"—— 说明治维新多彻底,说日俄战争多扬眉吐气,却少有人提背后藏着的龌龊:从 1868 年到 1905 年,日本靠系统性输出女性从业者(也就是后来说的 "南洋姐")攒外汇、拓殖民地,把数十万女性的血泪变成军舰

聊到日本近代史时,总绕不开些被刻意美化的 "文明叙事"—— 说明治维新多彻底,说日俄战争多扬眉吐气,却少有人提背后藏着的龌龊:从 1868 年到 1905 年,日本靠系统性输出女性从业者(也就是后来说的 "南洋姐")攒外汇、拓殖民地,把数十万女性的血泪变成军舰和工厂的燃料。

这事不是野史,日本外务省档案、受害者日记,还有山崎朋子这些学者挖出来的史料,都把这段畸形崛起的底裤扒得明明白白。

为了过审,有些敏感词我做了替换,"南洋姐"就是早期日本出国务工的女性性工作者。首先要说明一下,她们出国绝不是自愿的。

山崎朋子在《望乡》里采访过幸存的阿崎婆,老人说自己 15 岁时,被哥哥用 "去南洋做帮工,月入 80 美元" 的谎话骗走 —— 那时候日本男性工人一个月才赚 40 美元,这诱惑对九州天草、岛原半岛的贫困农家来说,跟天上掉馅饼一样。可到了新加坡、上海才知道,所谓 "帮工" 就是进入特殊营业场所从事服务,一天要应付 20 多个客人,不听话就被老板用烙铁烫(《山打根八号娼馆》)。

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是日本政府。1872 年明治政府搞了个《娼Ji解放令》,表面说废除人身买卖,实则加了条 "自愿从事商业性服务" 的空子,还让 "贷座敷"(日式营业场所)牵头组织女性出海。

1897 年驻新加坡领事给国内发报告,说当地 8000 名日侨里 80% 是 "南洋姐","可稳定华工情绪,助我国商品流通",政府看了不仅不制止,反而给营业场所发 "经营许可"(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

到 1905 年日俄战争前,官方统计的 "南洋姐" 就有 3 万多人,要是算上偷渡的、没登记的,总数早超 10 万了,比当时日本陆军常备兵力还多。

这些女性的血泪,到底成了日本崛起的多少 "燃料"?看数据能吓一跳。1902 年 "南洋姐" 汇回日本的外汇有 1202 万日元,占当年日本出口总额的 4.6%,仅次于生丝和棉花 —— 这钱够造 4 艘吉野级巡洋舰(单艘造价 270 万日元),甲午战争和后来的日俄战争里,日本海军能打赢,背后就有这些女性的血汗(《国家与卖淫:明治时期的女性史》)。

地方上更依赖这笔钱。九州天草有个村子,4 个 "南洋姐" 家族一年汇回来 1.2 万日元,相当于当地地主全年的地租,村里的铁路、矿山都是靠这笔钱修的。政府还故意把这些女性包装成 "为国奉献的英雄",在报纸上登 "优秀南洋姐光荣榜",说她们 "用身体为国家挣外汇",把耻辱硬说成荣耀(竹中千春《国家与卖淫》)。

除了赚钱,"南洋姐" 还成了日本的 "殖民先锋"。在东南亚,日本营业场所成了 "文化前哨",从业者穿和服、说日语,把清酒、和服布料卖给当地人,慢慢打开日本商品的市场。荷兰殖民者在印尼看到这情况,甚至主动跟日本领事馆说 "多派些从业者来,能少些华工闹事"(新加坡殖民档案)。

甲午战争时,台湾的日军里 70% 的 "军夫" 都常去日本营业场所,虽然梅毒感染率飙到 25%,军方也只是建了个检疫制度,根本没想着禁绝 —— 对他们来说,这些从业者是 "维持士气的必需品"(《海外邦人发展史》)。

可这些 "奉献" 的女性,最后落得什么下场?山崎朋子在印尼找到过一个 "南洋姐" 的日记,残页上写着 "每天服务到腿软,身体状况极差,老板还逼我继续,说我是 ' 国家的财产 '"。还有个叫中村崎的从业者,老了被遣返回日本,哥哥嫂嫂嫌她 "脏",把她赶到破庙里,最后她在日记里写满 "想回家",然后上吊自杀了(《望乡:底层女性史序章》)。

一战后日本成了列强,开始装 "文明国家",立马下令取缔海外商业性服务活动。那些年过半百、一身疾病的 "南洋姐" 被强行遣返,要么在港口当乞丐,要么被家人抛弃,东京湾里常有老从业者投海 —— 政府需要她们时,叫她们 "为国奉献的英雄";不需要了,就把她们当 "文明的污点" 扔掉(入江寅次《海外邦人发展史》)。

更讽刺的是,日本政府后来还想抹掉这段历史。教科书里只字不提 "南洋姐",外务省把相关档案标为 "机密",直到 1974 年《望乡》电影上映,阿崎婆的故事才让这事儿浮出水面。现在九州天草建了个 "南洋姐资料馆",玻璃地板下铺着当年的契约文书,参观者得绕着走 —— 可这点补偿,哪里够抵数十万女性被毁掉的一生?

电影《望乡》剧照

对比一下当时的日本社会,更能看出这事的残酷。明治时期日本男性工人一年赚 480 美元,而 "南洋姐" 虽然名义上 "月入 80 美元",实际拿到手的不到 10%,剩下的都被营业场所经营者和中介克扣。一个从业者一年能给日本赚回相当于现在 50 万人民币的外汇,自己却连件像样的衣服都穿不起,生病了只能硬扛,死了就随便埋在海外的乱葬岗(《山打根八号娼馆》)。

而那些靠 "南洋姐" 外汇发家的日本权贵,日子过得有多滋润?明治天皇的侍从长每年能拿 2 万日元俸禄,相当于 200 个 "南洋姐" 一年的汇款总和;三菱财阀靠这些外汇扩厂,老板岩崎弥太郎住的别墅,光花园就比天草一个村子还大。一边是女性在海外被摧残,一边是权贵们在国内享受 "文明开化" 的红利,这就是明治日本崛起的真相(《国家与卖淫》)。

为什么日本会搞出这种畸形的 "崛起模式"?说到底还是穷怕了。明治维新后日本想工业化,可没外汇、没市场,又打不过西方列强,就只能拿最弱势的女性开刀 —— 把她们的身体变成 "可移动的外汇机器",既赚了钱,又顺带搞了殖民渗透。这种 "以血换钱" 的路数,其实跟后来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逻辑一脉相承:只要能变强,什么人性、道德都能扔一边。

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工厂

现在还有人说 "南洋姐是自愿为国家牺牲",这纯粹是瞎扯。看看阿崎婆的日记,看看那些被诱骗、被拐卖的女性故事,就知道她们不是 "英雄",只是明治政府和资本集团的牺牲品。日本靠她们完成了原始积累,却从来没给过她们应有的尊重,甚至连承认这段历史都做不到 —— 这种不敢面对过去的 "强大",本质上还是骨子里的懦弱。

说到底,明治日本的崛起从来不是什么 "文明奇迹",而是一场用女性血泪铺就的畸形狂欢。那些 "南洋姐" 的墓碑散落在东南亚各地,上面连名字都没有,只刻着 "日本人" 三个字 —— 她们用一生的苦难,给我们提了个醒:任何靠践踏弱者、违背人性换来的 "强大",终究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洗不掉身上的血腥味。

来源:六得飞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