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岛内政坛这场不算平静的党主席争夺战中,郑丽文的名字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新闻里。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在岛内政坛这场不算平静的党主席争夺战中,郑丽文的名字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新闻里。
她不仅靠着敢言敢冲的形象搏得关注,更关键的是,站在她身后的支持者阵容越来越亮眼。
最新加入的,是有着“蓝营美女县长”之称的南投县长许淑华,她一句话,让这场选战的火药味陡然浓了几分。
这位地方人气首长的公开表态,会不会成为改变蓝营格局的关键一笔?
老龄化困境,不只是数字上的尴尬
翻看这次参选主席的人选,年龄结构一目了然。
呼声较高的朱立伦今年已64岁,郝龙斌73岁,另一位两岸议题专家张亚中,也已71岁。
这些数字本身没有错,资历和经验当然是政治财富。
但问题在于思维方式、议题选择、表达风格,基本停留在上一代的范本里。
这不仅让党在年轻群体中失去吸引力,还让彼此之间沟通有了代沟。
现实是,年轻人关心的事,在蓝营很多老牌政治人物的议程里很难找到位置。
房价为什么这么高?数字产业怎么玩?社交平台上能不能更自由?职场压力怎么破?
这些话题在传统的国民党会议和政见书里几乎是空白。
结果是,党和年轻一代之间隔着一道宽宽的鸿沟,连小桥都没搭。
更尴尬的是宣传方法。
有统计显示,台湾地区40岁以下群体获取政治信息的主要渠道已经完全偏向短视频、社交媒体动态和数字平台互动。
可蓝营的很多竞选活动还在以纸质传单、长篇政见发言、传统电视访谈为核心。
这就像你拿着黑白电视去比拼现在的4K屏,效果不用多说。
许淑华“大实话”的政治效应
许淑华敢说,是因为她站在地方施政的一线,能直接感受到民意的温度。
在南投,她遇到的年轻农户关心的是农产品能不能顺利卖去大陆,能不能拓宽销路、保障价格;年轻上班族关心的是岗位稳定、收入增长。
这些实打实的利益,离不开两岸关系的平稳,也离不开党内的政策供给。
所以,她的那句“老人政党”不只是批评年龄,更是在提醒:一旦党在战略思维上固化,不肯更新对话方式和政策工具,就会让基层支持断层,尤其是失去年轻人的参与感和信任感。
这种流失在选票上的表现是显性的,而在长期政党竞争中,它是致命的。
郑丽文的“非典型”路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郑丽文的出现显得特别。
她并非一步步从党政系统里爬上来的“模板型”干部。
她媒体人的出身,让她有很强的沟通感和语感。
她擅长用短句、明确的情绪传递立场,让人三分钟就听懂核心想法。
相比一些长篇大论的政见阐述,这种新鲜的表达方式,正好适配了信息密度高、耐心稀缺的时代。
她和许淑华的组合,也很有意思,这两位女性政治人物在蓝营都属于“不那么传统”的类型,亲民、直白、不回避争议。
她们的合力不只是个别人的站台,而是一种信号:党内改革派和务实派正在找到共振的通道。
地方派系的风向
在岛内,地方派系在政党选举中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南投、彰化等中部县市向来是蓝绿竞争焦点,但这次从议长到地方议员,出现了更多站队郑丽文的声音。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年轻的区议员、基层活动人士开始公开支持她。
这表明党内一些人已经意识到,如果不让这类“非典型路线”试一试,未来可能连挑战的机会都没了。
这种支持,在政治运作上不仅意味着票源的增量,还代表着一种试探:国民党要不要换个活法,调整长期依赖的运作模式,从高度程式化的内部运作转向更贴近社会议题的方式。
蓝白合作不是长久之计
近几年,蓝营最常被提及的战术是“蓝白合作”,借助和民众党的协作来撼动民进党。
但以2024年的岛内选举为例,这个合作短期看热闹,长期看隐患明显。
柯文哲吸走了大量年轻选票,蓝营依靠传统资源稳住中老年票仓,结果是两败俱伤。
更严峻的是,如果蓝白合继续下去,国民党很可能在结构性上被民众党“蚕食”,最终变成白营的附属品。
这在台湾政党史上不是没有先例,类似的被替代、边缘化过程一旦启动,很难逆转。
套路型政治的风险
岛内选举中,有的政治人物喜欢频繁转换竞选目标,比如罗智强的选举履历——台北市议员、立法机构议员、党主席候选人之间频繁切换。
这种做法在传统政治模式中或许还能保住曝光度,但对社交平台上的年轻人来说,很容易被看穿为“搏版面”。
而这种缺乏稳定承诺的印象,是年轻人投票时最在意的反面因素之一。
韩国瑜的经历也说明了这一点,在2018年高雄市选战中,他用简单直接的语言和鲜明的情绪捕获了大批年轻人的情感认同,但到了2020年地区领导人选举,这种热度迅速消退,因为政策缺乏延续性,沟通重回老模式。
借来的热度很快消失,留下的是口碑的反弹。
“自己造血”的政治生存术
相比依赖外部合作或明星效应的选战方式,郑丽文的路径更像一次“自己造血”的尝试,依靠自己的内容产出、沟通方式和政治人设在公众中建立影响力。
这种路线在蓝营里并不多见,因为它要求政治人物主动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舍弃部分传统的程序化话语。
但这种尝试如果要真正起效,还需要党内机制的支持。
如果党内持续用老干部式的选举思维去包装年轻化路线,那就是自相矛盾。
选民能很快看出这种错位,并用选票作出反应。
两岸议题与大陆立场的契合点
在两岸关系紧张、多重经济压力的现状下,郑丽文的公开立场强调恢复两岸交流机制、保障农渔产品对大陆的出口畅通,这些直接契合了基层的经济利益。
对于我们来说,维持和平稳定、促进互利贸易是现实且可行的方向。
一个在党内能够推动务实两岸政策的主席,不仅有利于蓝营的选战基础,也有助于营造更稳健的关系框架。
许淑华的施政经验,同样强调实用主义和经济优先,尤其是农业产业政策的优化。
这种在地方可验证的绩效,乘以主席候选人的全国性平台,有可能形成双重推动力。
战役之外的选择
这场主席之争,比任何一场单纯的人事调整都更像国民党未来路线的试验场。
赢下主席,是郑丽文路线的生存机会,失利,则可能让改革派再次被边缘化。
对于蓝营来说,这是一次绕不过去的选择,是继续在传统路径里消耗,还是开始迁移到更符合时代的政治话语与组织方式?
许淑华的那句“大实话”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它把很多党内人士心底的担忧公开化:如果再不改变,这个党可能在下一次大选后失去竞争力,失去话语权,最终失去存在感。
岛内政治的生态正在快速变化,公众的注意力周期短,信息获取多元且即时,这意味着再也不能靠老套路维持政治生命。
郑丽文和许淑华的联手,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可以让蓝营重新走近年轻人,把真实的社会关切放在议程中心。
而这,才是任何政党在长期竞争中能够站得住脚的根本。
参考资料:联合新闻网——国民党魁之争... 南投正副议长挺郑丽文 但「她」今未现身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