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公园治愈指南”,我们才发现,金代人早就在西山打卡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6:57 1

摘要:其实早在金代,北京的西山已经成为当时文人墨客寻幽问古、流连山水的好去处。西山是指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总称,是太行山的一支余脉,峰岭连延,山势高耸,林木苍翠,流泉飞瀑,风景绝佳。西山自魏晋起便是文人墨客的钟爱之地,但那时还不叫西山。真正把“西山”之名载入史册是在金

编者按:近日,北京发布首个“公园治愈指南”,推出了30处适合阅读小憩、品茗放空的游园场所和休闲空间,让市民、游客在清静雅致的环境中感受自然、放松身心。

其实早在金代,北京的西山已经成为当时文人墨客寻幽问古、流连山水的好去处。西山是指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总称,是太行山的一支余脉,峰岭连延,山势高耸,林木苍翠,流泉飞瀑,风景绝佳。西山自魏晋起便是文人墨客的钟爱之地,但那时还不叫西山。真正把“西山”之名载入史册是在金代。

金代海陵王时期迁都北京,定名为中都,从此北京作为首都登上了历史舞台。西山地区的园林建设也随之蓬勃兴起,在香山、玉泉山建有行宫、寺院及风景带,开启了林苑与都城交相辉映的北京城市发展时期,并在此地区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解决了饮用水、灌溉、漕运、城池宫苑的建设和园林美化等水源需求。

有了好的园林设施,再加上优美的风景,从而使得西山也成了金代文人的世外桃源。

当时,有一位比较活跃的官员,他叫蔡松年,原为北宋镇守燕山府的将领,后随父降金,受到了海陵王的重视,一度官至右丞相。作为原北宋的将领,每次出征南宋,海陵王都要带着他,且给他重要的官职。但是作为原北宋的官员,有时难免受到海陵王猜忌,据《金史·蔡松年传》记载:“初,海陵爱宋使人山呼声,使神卫军习之。及孙道夫贺正隆三年正旦,入见,山呼声不类往年来者。道夫退。海陵谓宰臣曰:‘宋人知我使神卫军习其声,此必蔡松年、胡砺泄之。’松年惶恐对曰:‘臣若怀此心,便当族灭。’”这也在蔡松年的心里留下阴影。

回首故国,作为文学家的蔡松年,有时会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他曾借苏轼的念奴娇抒怀,《念奴娇·仆来京洛三年未尝饱见春物。今岁江》:“倦游老眼,负梅花京洛,三年春物。明秀高峰人去后,冷落清辉绝壁。花底年光,山前爽气,别语挥冰雪。摩挲庭桧,耐寒好在霜杰。人世长短亭中,此身流转,几花残花发。只有平生生处乐,一念犹难磨灭。放眼南枝,忘怀樽酒,及此青青发。从今归梦,暗香千里横月。”

蔡松年长期生活在北京,他时常会寄情山水,特别是他对西山一带非常熟悉,常常流连于此,以治愈心灵。他曾有词作《水龙吟·软红尘里西山》,其中写道:“小桃仙馆,霜筠萧寺,风光荡漾。我欲寻春,郡中谁有,国香宫样。待酒酣、妙续珠帘句法,作穿云唱。”

这首词收入蔡松年的《明秀集注》,这里的西山就是今天的北京西山,这也是目前所知西山之名首次载入典籍。蔡松年对此有过注释:“东坡软红犹恋,属车尘,燕都迫于西山,故云软红尘里西山也。”“西山”之名自此正式见诸史籍,逐渐成为金元之后历代的习惯称呼,直至影响至今天。

当时很多金代文人也非常喜爱西山的风景名胜,也会到此游览赏景,放飞心情,因而留下了不少关于西山的诗篇,为西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金章宗时期的大臣赵秉文,也是金代著名诗人,他是磁州滏阳(今河北省磁县)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中进士,任安塞主簿,后任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积官至资善大夫、上护军、天水郡侯,后来拜礼部尚书。金哀宗时期,又改任翰林学士,兼修国史。赵秉文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可见文学的功底是读书思考得来的。

赵秉文可以说是金代的重臣,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早期曾因为上书建言献策,而被朝廷误解受到处分,加上政坛的倾轧,从而使得他从政更加谨慎。正因为如此,赵秉文也是喜欢到西山游赏,放飞心情,暗自疗伤,他的心情都写到了游西山的诗里。其中《人日游西山寺观谢章壁画山水》,即有淋漓尽致的表达:“萧寺荒堂三五间,谢章满壁画江山。天涯霜雪少春意,一日携酒开心颜。饥禽穿窗啄官粟,岁久刓墙樵指秃。山僧送客不关门,寒云夜夜飞来宿。”

赵秉文也曾跟随金章宗前往西山一带游赏,他写过两首香山的诗,描绘了香山的秀美景色和灿烂的红叶。其中一首题为《香山》:“山秀薰人欲破斋,临行别语更徘徊。笔头滴下烟岚句,知是香山境里来。”另一首题为《香山寺飞泉亭》:“霜风吹林林叶乾,泉声落日毛骨寒。道人清晓倚阑干,自汲清泉扫红叶,一庵冬住白云端。”

赵秉文的这两首西山诗,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香山在金代时的景观史料。从诗中可知那时的香山,就已经是松林泉水密布,有楼阁可供倚栏,有清泉可以汲用烹茶,冬日霜风阵阵,红叶满地,蓝天白云,甚是优美可人。

尤其是具有诗人气质的金章宗,更是对西山情有独钟。金章宗出生于世宗执政的金朝盛世,自幼对文韬武略耳濡目染,加之对儒家文化的融会贯通,是金朝汉文化最高的皇帝。在位20年,对金朝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

金章宗对西山一带的喜爱在《金史》中多有体现。据记载,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三月,“癸巳,香山寺成,幸其寺,赐名大永安寺,给田两千亩,栗七千株,钱二万贯”。这一年香山大永安寺建成,且规模很大。金朝很重视,给这座寺庙解决了田产和经费,并广植栗子树。

金章宗在香山和玉泉山都建有行宫,并经常带领大臣前往游玩度假。《金史》中还记载了章宗曾在香山、玉泉山游玩、打猎十余次。在金章宗的身体力行下,当时很多文人也特喜爱西山的风景名胜,留下了很多关于西山的诗篇,为西山风景名胜带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金章宗最早提出命名了“燕京八景”,在金《明昌遗事》中,就记载了“燕山八景”的说法,当年还称为“神京八景”“京畿八景”“京师八景”等。这八景是指:太液秋风、琼岛春阴、居庸叠翠、卢沟晓月、蓟门飞雨、西山晴雪、玉泉垂虹、金台夕照。金代曾把金台夕照称为“道陵夕照”。西山一带在金代就成为京城赏雪胜地,还被称为“西山积雪”。

而玉泉垂虹更是有来历。玉泉山是西山的支脉,据史料载,这里“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而且这些泉流,“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水从山间石隙中喷涌而出,淙淙之声铮铮悦耳,所以被称为玉泉。正是由于玉泉非同一般,才引起了历代帝王的青睐。金明昌元年(1190年),金章宗就前后三次巡幸玉泉山,对这个“泉味甘冽”的玉泉非常喜爱,有感于玉泉的飞流直下,遂命名为“玉泉垂虹”。从“垂虹”两字可想见,当年这里水流多么充沛。

金章宗在西山修建的八座寺院作为行宫,后来称之为“西山八院”。据《宸垣识略》记载,金章宗与西山泉水的故事:“梦感泉,金章宗尝至其地,梦矢发泉涌,旦起掘地,果得泉。”这个记载是说,金章宗梦见自己射箭射中的地方涌出一口甘泉,第二天去找,果然找到了泉水,美梦成真,他把清泉命名为“梦感泉”,后在这里建起“潭水院”。此后,金章宗在西山一带建设了包括大觉寺清水院、金山寺金水院、法云寺香水院、黄普寺圣水院等在内的“八大水院”。

金章宗特在西山一带兴建了很多行宫、寺院与园林。因此,他开创了寺庙兼有园林的造园艺术,人们一时认为西山园林皆为章宗所造。从而使西山的风景名胜形成了由北起阳台山清水院,南至今颐和园万寿山一线的带状分布格局。

金章宗不仅是一位皇帝,他还是一位诗人,他对西山的景色十分喜欢,这里也成了他政务之余的休闲放浪之地,到这里游山玩水、巡游狩猎,也是乐此不疲,不然他怎么会在这里建设了八大水院呢。因此,对西山的各个景点他都十分熟悉,每每游览后常常会写诗点评。金章宗曾诗赞西山仰山寺道:“金色界中兜率景,碧莲花里梵王宫。鹤惊清露三更月,虎啸疏林万鹤风。”

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历经金代的兴衰,直至走进了元代。由于他一生仕途坎坷,屡试不中,因此心理压力很大。他在金中都应试及暂住时,也可能会到西山游玩,为西山的风景所折服。当金覆灭之后,他再次来到北京,看到饱经战火的旧都,感慨颇多,真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尤其是他对于曾经十分欣赏的西山晴雪之景仍是念念不忘,于是写下《浣溪沙·往年宏辞御题有西山晴雪诗》:“日射云间五色芝,鸳鸯宫瓦碧参差。西山晴雪入新诗。焦土已经三月火,残花犹发万年枝。他年江令独来时。”

元好问看到过金中都往昔的繁荣,与现实的荒凉,对故国的怀念和世事变迁难免不生发感慨。此诗也说明早在金代,“西山晴雪”就成了皇帝御笔题诗的燕京佳景。据传说燕京八景中的“西山晴雪”就产生于金章宗一次冬日的西山观雪之旅。

有金一朝,他们对西山一带的风景开发贡献巨大,金代新建或改建了一大批行宫、佛寺,其中尤以香山、玉泉山最多,给西山增色巨多。元代佛书《佛祖通载》记,金世宗“大定二十年正月,敕建仰山栖隐禅寺,今大都西山”。

所以,金代西山经过他们的初步建设,在当时已经成为京城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游赏的好去处,同时也为清代三山五园的形成和宫苑双重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