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剧焕新声:唱响乡村振兴时代旋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7:02 1

摘要:当吉剧的锣鼓声在吉林乡村田野间回响,一幅古老戏曲与现代产业交织的新图景正在展开。作为我国最年轻的地方剧种之一,吉剧自1959年诞生以来,始终扎根黑土地,以二人转艺术为根基,融合戏曲程式化表演,形成了通俗幽默、贴近生活的独特风格。近年来,吉林省通过“文化赋能旅游

转自:中国改革报

□ 孙佳路

当吉剧的锣鼓声在吉林乡村田野间回响,一幅古老戏曲与现代产业交织的新图景正在展开。作为我国最年轻的地方剧种之一,吉剧自1959年诞生以来,始终扎根黑土地,以二人转艺术为根基,融合戏曲程式化表演,形成了通俗幽默、贴近生活的独特风格。近年来,吉林省通过“文化赋能旅游、旅游反哺传承”的双向互动模式,让吉剧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焕发新生。

文旅融合

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吉林长春莲花山国色天莲康养度假小镇的实践颇具启示意义。该景区将吉剧经典《手绢绝活》《西厢观画》与综艺元素创新融合,打造沉浸式互动剧场。游客不仅能在实景中体验东北文化魅力,更可通过角色扮演深度参与剧情。这种“戏曲+康养”的跨界尝试,使其2023年游客量同比增长超30%,验证了文化吸引力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可行性。数据显示,文化体验类项目的平均停留时间比传统观光项目延长2~3小时,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45%。

在乡风文明建设领域,吉剧展现出独特优势。长春市莲花山将村民创业故事改编为《一斤腐竹》等剧目,通过“嫁女重技术轻彩礼”等情节传递新观念。农民从观众变为创作者,既传承了技艺,又推动了移风易俗。这种艺术与生活的双向滋养,让吉剧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纽带。白城市镇赉县“戏曲下乡”活动开展三年来,参与群众从最初的200余人增至2025年的3800余人,乡村文化生态显著改善。

创新模式

破解融合发展难题

当前,吉剧与乡村旅游的互动仍面临三重挑战:专业院团下乡频次有限导致人才断层、多数景区将吉剧简化为“15分钟打卡项目”造成体验浅表化、文旅部门与艺术院团资源整合不足形成协同壁垒。破解这些难题,需要系统化创新。

场景重构,打造沉浸式文化空间。在长白山、防川等核心景区设置吉剧主题微剧场,通过“通关文牒+角色任务”设计,让游客化身剧中人,在移动场景中感受戏曲叙事魅力。2025年元宵节《桃李梅》复排引发观演热潮,印证了经典剧目与节庆结合的巨大吸引力。同步开发“非遗+文创”产品,以脸谱、服饰等元素设计主题纪念品,长春市双阳区“鹿文化”通过转化路径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就是典型案例。这种空间重构实践,通过场景再造激活文化记忆,使静态展示转化为动态体验。

机制创新,培育在地化传承主体。推广“省团带村社”模式,省级院团提供剧本创作与人才培训,乡村合作社组织农民“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借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水南镇农民剧团25年义务演出千场的经验,吉林可建立“乡村吉剧创演中心”,孵化“黑土地艺术家”。延边州珲春市渤海古镇的实践表明,实景移动式演出能显著提升游客参与度,游客满意度从68%提升至92%。这种机制创新通过培育本土文化主体,实现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

数字赋能,拓展传播消费半径。搭建吉剧数字资源库,游客扫码即可VR体验《包公赔情》等经典场景。深耕抖音平台,发起吉剧手绢挑战赛,吸引年轻群体参与;与线上旅行社(OTA)等平台合作推出“吉剧主题乡村线路”,数据显示,70%的体验游客愿二次消费。这种“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模式,有效扩大了吉剧传播范围。2025年上半年,吉剧相关短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2.3亿次,带动相关文旅产品销售额增长180%。

政策护航

夯实长效发展机制

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吉剧振兴工程”的意见为融合发展指明方向,具体实施需把握3个关键维度。一是精准资金引导,设立文旅融合专项基金,对乡村吉剧创演、设备更新给予定向补贴。2023年,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加大文旅消费十八条措施》提出,按售票收入比例奖励大型演出活动,这种财政支持机制通过“看得见的手”调节市场失灵,确保文化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2025年,吉林省级财政已拨付专项经费2300万元,扶持47个乡村文化项目。二是人才扎根计划,建立“非遗传承人驻村工作站”,实施“乡土艺术家孵化工程”。通过“省级传承人驻组教学”“青年演员创新创排”机制,培养兼具传统功底与现代审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省已建立38个非遗工作站,培养基层文艺骨干1200余人。四平市梨树县“吉剧进校园”项目覆盖23所中小学,学生参与率达85%。三是效能科学评估,构建“活态传承指数”,动态跟踪游客增量、乡村消费提升等核心指标。2025年,“五一”假期数据显示,长春市慢山里农业休闲度假区接待游客量较2019年增长5.5倍,印证了文化赋能对旅游消费的拉动作用。这种量化评估体系为政策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实现了文化治理的精准化。2025年上半年,吉林省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2%,占文旅产业总收入的28%。

吉剧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实践,验证了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创造经济价值,而经济收益的反哺又能进一步激活文化基因。吉林省计划到“十五五”时期末培育发展民营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不少于400家,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吉剧《花儿开满山》聚焦乡村振兴题材,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通过文化IP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形成“文化+旅游+农业”的多元业态。这种发展模式证明,当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时,能够释放出超越简单叠加的乘数效应。

当《桃李梅》的旋律在田间回荡,当农民用乡音讲述自己的故事,吉剧便不再是凝固的遗产,而是涌动在乡村振兴脉搏中的鲜活力量。这曲“以戏兴村”的共生乐章证明,唯有以活态传承滋养产业,以产业振兴反哺文化,才能在白山松水间奏响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时代强音。

【作者系长春师范大学文旅与电影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2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剧与吉林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2C125)研究成果】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