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先生专程从厦门返石为陌生孩子送去“生命火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6:14 1

摘要:秋日的石家庄,阳光和煦。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一切安静而有序。30岁的韩先生平静地躺在床上,血液顺着导管缓缓流出,经过血细胞分离机的循环,重新输回他的体内。这个看似平常的过程,却承载着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厚重承诺。

81次爱心付出,这一次最为特别

韩先生专程从厦门返石为陌生孩子送去“生命火种”

秋日的石家庄,阳光和煦。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一切安静而有序。30岁的韩先生平静地躺在床上,血液顺着导管缓缓流出,经过血细胞分离机的循环,重新输回他的体内。这个看似平常的过程,却承载着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厚重承诺。

韩先生,一位常年在外的地铁施工人员,从邯郸老家出发,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这一次,他专程请假,从正在出差的厦门风尘仆仆地赶回石家庄,不是为了工程,而是为了履行一个始于六年前的约定。

韩先生的献血之路,始于2013年,那一年,他刚满18岁。一次看似偶然的举动,却为他的人生埋下了善的种子。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献血这么多年时,他憨厚地笑了笑,言语朴实:“没想太多,就觉得是件能帮到人的好事,就坚持下来了。”

这一坚持,就是十多年。从最初的捐献全血,到后来成为一名固定的成分血捐献者,他获得了厚厚一沓的献血证,累计献血次数已达81次,并三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他一次次伸出臂膀的无声大爱。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几年前。一次,他带着孩子去邯郸市中心血站体检,第一次深入了解了成分血捐献和中华骨髓库。“原来除了全血,还可以通过更精细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人。”这次偶然的接触,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爱心之门。2019年11月,他毫不犹豫地在血站留下了血样,正式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在他的心里,这不过是爱心行动的又一次自然延伸。

今年8月,正在厦门出差的韩先生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电话里说,我和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了。”回忆起初次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刻,韩先生的声音里至今仍带着一丝激动,“当时很意外,但更多的是高兴。能匹配上就是缘分,也是我的幸运。”

没有一丝犹豫,他冷静而坚定地回复了三个字:“我愿意。”然而,这份沉甸甸的决定,他却选择了默默承担。他没有将这件事告诉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就连向单位请假,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家里有事需要处理”。“我不想夸大捐献这件事。”他解释道,“这只是一件我应该去做,也愿意做好的事,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完成它。”

在他的心中,捐献造血干细胞和献成分血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帮助他人的方式不同而已。为了以最好的状态完成捐献,尽管工作性质导致作息常年不规律,他还是在接到电话后开始注意调整,努力早睡早起,注意饮食均衡。“得对受捐者负责。”这句简单的话,道出了他最大的真诚。

9月20日,在爱人和孩子的陪同下,韩先生来到石家庄,开始注射动员剂,为正式采集做最后的准备。因个体差异,韩先生出现了腰酸、乏力的症状。谈起身体的不适,他轻描淡写地说:“我这个人对疼痛不敏感,这点小酸疼完全不是事儿。”他坦言,不希望任何人因为这点小小的付出而为他担心。而妻子的陪伴和孩子清澈的眼神,则是他此刻最温暖的力量源泉。

捐献当天,当他得知受捐者与自家孩子年龄相仿时,这位平日里坚毅的汉子眼神中瞬间溢满了心疼。“一想到这个孩子正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我就觉得我做的这一切都特别值得。”这份将心比心的父爱,让他的捐献之举更添了一层深沉的温情。

9月25日,采集顺利结束。至此,韩先生成为中华骨髓库第21138例、河北省第879例、邯郸市第21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他没有把自己看作英雄,但在我们眼中,他所捐献的不仅仅是几万分之一的匹配概率,更是一份重若千斤的承诺,一份跨越山河的牵挂,一位父亲对另一个小生命的温柔守护。这份“生命火种”已然启程,它将在一个稚嫩的身体里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美的“生命之花”。(记者 李惺)

本文来自【石家庄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