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塌了!餐饮顶流再暴雷,排队2小时也要吃的竟是预制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01:36 2

摘要:广州正佳广场的太二酸菜鱼店,周末黄金时段竟出现空桌。 隔壁桌的年轻女孩翻着菜单嘀咕:“128元降到98元,米饭随便加,怎么反而没胃口? ” 这声抱怨背后,是消费者对“活鱼现杀”承诺的集体幻灭。

一、7分钟上菜的“现杀活鱼”:效率与真实的悖论

广州正佳广场的太二酸菜鱼店,周末黄金时段竟出现空桌。 隔壁桌的年轻女孩翻着菜单嘀咕:“128元降到98元,米饭随便加,怎么反而没胃口? ” 这声抱怨背后,是消费者对“活鱼现杀”承诺的集体幻灭。

有媒体在杭州门店实测发现,点单后仅7分钟,三道菜全部上齐。 招牌酸菜鱼从下单到端上餐桌只需6分钟,小炒“菜花炒肉”甚至快至4分钟。 这样的速度与“现杀现做”的认知形成尖锐矛盾,活鱼处理需经过放血、切片、腌制等环节,耗时至少40分钟以上。 店员解释:“鱼是统一配送的,门店现场切片腌制。 ”但消费者追问:“活鱼”究竟游过没有?

太二客服的回应更显暧昧:全国仅68家“鲜活门店”使用活鱼,其余门店用“每日鲜配的鱼柳”(即预处理的鱼片)。 所谓“鲜活升级”,实则是将集中宰杀的时间从中央厨房转移到门店后厨,而非顾客期待的“即点即杀”。 玻璃厨房的透明性,在此刻成了讽刺。

二、关店65家、营收暴跌13%:网红神话的崩塌

“太二酸菜鱼为何没人吃了”的话题曾冲上热搜。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近一年酸菜鱼品类新开门店7256家,净增长却为-3331家。 太二自身更成为重灾区:一年关闭65家门店,母公司九毛九集团上半年营收下降10.14%,净利润暴跌16.05%。

曾经的单店日均翻台率超4次、排队两小时的“顶流”,如今翻台率跌至3.1次。 降价策略并未挽回消费者,人均80元的价格,搭配仅20片鱼的分量,被调侃“吃的是酸菜,不是鱼”。 而竞争对手“鱼你在一起”以人均40元的价格和直播现杀的透明操作,实现Q4营收增长35%。

太二的困境源于三重矛盾:

宣传与现实的割裂:“活鱼现杀”的营销话术与标准化供应链难以兼容;

性价比失衡:高价与预制感体验让消费者感到被欺骗;

行业信任危机:西贝、太二等连锁品牌接连暴雷,预制菜成为中产消费者的“敏感词”。

三、预制菜争议背后的认知鸿沟:谁在定义“新鲜”?

太二与消费者的争执,本质是行业标准与大众认知的错位。 行业将“中央厨房预加工”视为半成品,否认属于预制菜;消费者却认为,任何非后厨原始制作的环节都算预制。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预制菜的定义排除中央厨房菜品,但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 他们的诉求朴素而直接:“可以接受预制,但不能接受被欺骗。 ” 一项调查显示,58%的消费者接受预制菜,但83%要求明确标注做法和新鲜度。

老乡鸡的透明化实践成为对比案例:主动公开菜品加工方式,区分“餐厅现做”“半预制”和“复热预制”,反而赢得信任。 而太二试图用“鲜活门店”概念挽回市场,却因解释模糊加剧质疑。 有消费者直言:“如果活鱼是早上杀的,那我晚上吃的算什么? ”

四、餐饮业的生死局:效率、成本与真实的三角博弈

太二曾凭借“集采+中央厨房”模式快速扩张,统一配送的鱼片、酸菜、调料包让出餐效率最大化。 但这种模式的反噬正在显现:食材成本压缩22%的同时,口感塌房让复购率断崖下滑42%。

内部测算显示,若将冰鲜鱼改为活鱼,食材成本涨22%,冷链成本再加15%,利润率在正负3%间徘徊。 老板半夜刷报表时,或许会怀念一条鱼卖128元还排长队的年代。 朱丹蓬指出:“营销红利吃完,餐饮得回到产品本身,太二调头至少得熬18个月。 ” 18个月,足够让一条冻鱼在味蕾记忆里彻底失宠。

五、透明的未来:预制菜需要一场“阳光革命”

央广网评论呼吁:“把预制菜拿到阳光下晒一晒。 ” 消费者抗拒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知情权被剥夺。 当厨师的工作简化为“剪袋、加热、摆盘”,人们对“锅气”的期待便落了空。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或将强制餐饮门店披露预制菜使用情况。 但这能否弥合认知鸿沟? 有网友调侃:“如果活鱼游进中央厨房再游到碗里,它还算活鱼吗?

来源:萌宠狂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