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佛那帮研究员估计也吃过亏,干脆把人塞进fMRI里,盯着杏仁核看:连续八周、每天写十五分钟“今天到底在气啥”,大脑里那块报警器居然安静了四成。
“脾气一上来,先砸手机还是先砸自己?
”——昨晚刷到这条弹幕,笑完却有点扎心。
谁没经历过那种血往头顶冲、话比脑子快的三秒钟?
事后复盘,道理全懂,下次照旧。
哈佛那帮研究员估计也吃过亏,干脆把人塞进fMRI里,盯着杏仁核看:连续八周、每天写十五分钟“今天到底在气啥”,大脑里那块报警器居然安静了四成。
原来,把脏话落在纸上,比咽回肚子更管用。
有人嫌写日记太“文青”,那就玩点“社畜友好版”。
社科院去年做了个街头实验:让路人原地报出5样能看见的东西、4种身体触感、3种声音、2种气味、1种味道,计时九十三秒,八成多的人心率直接掉回安全线。
原理不复杂——大脑被具体信息塞满,就没空继续编剧“他凭什么瞪我”这种狗血续集。
电梯里、地铁上、老板眼皮底下都能偷用,嘴皮子不动,默念就行,比“深呼吸”隐蔽,也比数羊体面。
要是情绪已经炸成烟花,上述两步救不了?
那就别跟大脑硬刚,直接骗身体。
京都大学那群“佛系科学家”把人赶到公园,不冥想不打卡,纯散步,每周晃三次、每次二十分钟,测出来的脑电居然出现一种“乐观波”——积极情绪像被加了续命buff,续航时间翻三倍。
办公室格子间复制不了整片森林,就把屏保换成树叶、工位塞盆绿萝,实测唾液里的压力激素也能掉17%。
别小看这点绿色,它告诉大脑“此刻安全”,警报自然解除。
说归说,真练起来还得“土法炼钢”。
有人把日记写成流水账,越写越烦,后来改成“今天最感激的三件小事+最炸毛的一个瞬间”,篇幅短,情绪反而有了出口。
grounding 技巧第一次用,数到“3种声音”就卡壳,干脆把耳机里的鼓点也算进去,没人规定非得是鸟叫。
公园散步嫌远,下班提前两站下地铁,走回出租屋那段烂尾楼间隙,抬头看见月亮,也算半次“自然接触”。
科学数据是冷冰冰的,落地那一下永远带着体温。
最后留一道小作业:今晚睡前,写一句“今天最想收回的一句话”,再补一句“明天遇到同样情况,我打算先干嘛”。
写多写少无所谓,让大脑提前彩排,真上场时就不会只会演“原地爆炸”。
要是愿意,明早回来留言,说说你那句“最想收回的话”有多离谱——我赌五毛,肯定有人比你更精彩。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