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晚两年,军工龙头的估值窗口可能就关上了。”——这不是吓唬,是过去五年里每一次装备换代周期给散户留下的真实教训。
“再晚两年,军工龙头的估值窗口可能就关上了。”——这不是吓唬,是过去五年里每一次装备换代周期给散户留下的真实教训。
把四家名字念一遍:中航沈飞、航发动力、中国船舶、北方导航。
听起来像新闻联播串烧,可它们背后藏着一条普通人也能看懂的“硬通货”逻辑:国家把最稀缺的生产牌照、最烧钱的试验平台、最不能外泄的图纸,全塞给了这几家厂。
牌照=护城河,试验平台=烧钱壁垒,图纸=迭代速度,三样一起锁死,后来者连门口都摸不到。
先说沈飞。
歼-15/16的产能占军方需求七成,听起来像“垄断”,更扎眼的是毛利率——2023年军机业务毛利18.4%,比宁德时代卖电池还高3个点。
秘诀在“小步快跑”:一架歼-16B身上能拆出1400多个可升级模块,军方每提一次新指标,沈飞不用重新开生产线,直接换模块,边际成本砍一半。
2025年隐身舰载机要上舰,市场按30%订单增量算,可内部纪要透露,海军想把“训练+战备”双轨制改成“全战备”,单机采购量可能直接翻倍,券商模型瞬间失效。
航发动力更“流氓”。
涡扇-10B寿命从800小时提到1500小时,靠的不是材料黑科技,而是把叶片冷却孔从菱形改成水滴形,一个孔型变化,整机寿命近乎翻倍。
这种“小改动、大结果”的玩法,民用航发市场根本学不来——民航不敢拿试错成本开玩笑。
2026年C929国产发动机量产,市场只盯着“替代进口”,却没人注意:同一核心机稍加改型就能用在舰载燃气轮机上,一条产线养两款“印钞机”,成本摊得比纸还薄。
中国船舶的套路是“军民同桌吃饭”。
造一艘055大驱,船体钢板、燃气轮机、双波段雷达,全由集团旗下子公司内部采购,利润在体系里转一圈,最终报表只露出冰山一角。
更隐蔽的是LNG船:一条船毛利8%,看似鸡肋,可军方要求“航母级”焊接工艺,民用订单等于给军舰产线“陪练”,焊工手艺越练越熟,军工订单的返工率直接降到0.5%,省下来的全是纯利。
2025年第四艘航母开建,市场只算航母价,忘了三艘055+两艘075会一起下单,打包金额可能比航母本身还贵。
北方导航看上去最“小”,却最会“蹭热点”。
导弹制导市占率五成,听起来天花板低,可它把北斗三号信号做成“防欺骗模块”,一块板子卖给无人机厂,价格比整套制导系统还贵。
2024年中东客户实测,装了防欺骗模块的无人机,干扰环境下命中率还能维持90%,没装的直接掉到30%。
消息一出,订单从“按块买”变成“按斤称”,2025年军民融合订单预增40%,券商模型又一次跟不上节奏。
把四张财报叠一起,能看到一条共同曲线:2018-2023年,四家厂的“预收款项+合同负债”年复合增速28%,远高于营收增速。
说人话:军方先打钱,企业慢慢交货,现金流比消费龙头还稳。
上一轮装备换代(2013-2015)出现过同样场景,当时股价提前一年半启动,等业绩公告出来,涨幅已经收尾。
现在预收款再次飙高,可板块估值只有2015年的一半,机构却在“犹豫”,因为名字里带“军工”两个字,散户就自动联想到“题材+炒作”,反而把最硬的业绩错杀。
有人担心“军品定价机制”会压利润,可2023年新《军品定价管理办法》悄悄加了一句话:“鼓励成本加5%目标利润”,等于官方给毛利率托底。
再叠加上面那条“预收款先行”的现金流,逻辑瞬间反转:不是“利润薄”,而是“利润锁定+资金早到”,A股里除了茅台,几乎找不到第二组这样的生意。
再往后看,全球军贸是隐藏彩蛋。
2023年中国军贸出口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市占率却只有6%,而美俄合计占55%。
沈飞的歼-10CE拿下巴基斯坦订单,单价只有F-16二手价的七成;中国船舶的054AP护卫舰卖给泰国,打包售后+培训,价格比欧洲方案低30%。
性价比这张牌一旦打顺,订单弹性不是“翻倍”,是“数量级”跳升。
上一轮俄罗斯武器断供,印度急得满世界找替补,可中国厂不敢接,怕技术泄密;2024年出口管制清单细化,敏感设备被“白名单”锁死,反而让正规军贸公司放心大胆接单,利润留在表内,不再偷偷走“灰色通道”。
落到个人身上,如果只看K线,军工板块像过山车;把牌照、预收款、军民同产线、军贸性价比四张底牌翻出来,会发现每一次“过山车下坡”都是现金流提前上车。
上一轮没赶上的人,这次提前拿到作业,抄不抄,自己看着办。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