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个伤胃坏习惯,90% 的人每天在犯!做好 4 件事,胃会慢慢感谢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6:11 1

摘要:“最近总觉得胃里反酸,吃点东西就胀得慌”“加班到半夜,胃痛得直冒冷汗”…… 身边越来越多人抱怨胃部不适,可很少有人知道,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习惯,正在悄悄 “磨损” 我们的胃。

“最近总觉得胃里反酸,吃点东西就胀得慌”“加班到半夜,胃痛得直冒冷汗”…… 身边越来越多人抱怨胃部不适,可很少有人知道,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习惯,正在悄悄 “磨损” 我们的胃。

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胃就像一个 “不知疲倦的工人”,每天承担着研磨食物、分解营养的重任。但它其实很脆弱,小红书博主 “詹妮爱养生” 分享的胃镜报告经历,让不少人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都是伤胃的 “隐形杀手”。今天就来好好聊聊,那些胃最怕的坏习惯,以及真正能护胃的实用方法。

“早上就着腌菜吃粥,中午加个火腿三明治,晚上炖菜多放盐才够味”—— 这样的饮食模式,正在让你的胃 “受苦”。长期高盐饮食不仅会加重心血管负担,还会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胃的保护屏障,甚至增加胃癌风险。有研究显示,长期高盐饮食者的胃癌风险比普通人高出 2.21 倍。

很多人不知道,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盐摄入量是 5 克,这个量还不到一个去胶垫的啤酒瓶盖装满的量。我们日常吃的腌菜、腊肉、加工肉(比如火腿、培根)、酱油里都藏着 “隐形盐”,比如 10 毫升酱油就约含 1.6 克盐。建议做饭时少放盐,多用葱、姜、蒜、辣椒、柠檬汁等香料调味,买包装食品时多看配料表,优先选 “钠含量” 低的产品。

“压力大的时候,喝杯奶茶、吃块蛋糕就舒服了”—— 这是很多年轻人的解压方式,却没想到成了伤胃的 “坑”。过量摄入糖分会刺激胃酸分泌,还可能导致胃食管反流:胃酸顺着食道往上涌,带来烧心、反酸的不适感;更严重的是,高糖环境会为幽门螺杆菌提供 “温床”,而幽门螺杆菌正是胃炎、胃溃疡的重要诱因。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 25 克(约等于 6 块方糖)。但一杯 700 毫升的全糖奶茶,添加糖含量可能就超过 40 克,远超每日标准。平时要少喝含糖饮料、少吃甜点,在家做饭时尽量不放白砂糖、果葡糖浆,比如熬粥时用红枣、桂圆的天然甜味代替添加糖,既能满足口感,又能减少对胃的刺激。

“饭后抽根烟,赛过活神仙”“朋友聚会,不喝几杯说不过去”—— 这些看似 “放松” 的行为,对胃的伤害却很大。吸烟会降低胃黏膜的防御能力,让胃更容易受到胃酸、细菌的侵袭;而酒精则像 “硫酸” 一样直接灼烧胃黏膜,尤其是高度酒,可能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引发糜烂、出血。

更可怕的是,吸烟和饮酒还会共同诱发胃食管反流病,让胃部不适反复出现。想要护胃,最好的方式是戒烟限酒:能不喝酒就不喝,如果实在推脱不了,成年人每日酒精摄入量要控制在 15 克以内(约等于 1 听 330 毫升的啤酒,或 1 两左右的低度白酒),且不要空腹喝酒,喝酒前先吃点主食垫一垫,减少酒精对胃的直接刺激。

“家人一起吃饭,不用公筷也没关系”“餐具随便冲一冲,哪有那么多细菌”—— 这些 “不拘小节” 的习惯,可能让幽门螺杆菌悄悄找上门。作为唯一能在胃里生存的细菌,幽门螺杆菌可通过 “口口传播”:比如共用餐具、没洗干净的筷子夹菜、饭前不洗手等,都可能导致感染。感染后可能出现胃痛、胃胀、反酸等症状,长期不处理还可能引发胃溃疡、胃癌。

预防幽门螺杆菌其实很简单:餐前便后一定要认真洗手,尤其是处理过生肉、蔬菜后;家里的餐具要定期用沸水煮沸消毒(煮沸 10 分钟以上);全家吃饭时实行分餐制,或者用公筷公勺分菜,避免交叉感染。如果家人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建议全家一起去检查,及时治疗。

“头痛、牙痛时,随手拿片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吃”—— 很多人把这类止痛药当 “万能药”,却忽略了它们对胃的伤害。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会直接损伤胃黏膜,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甚至引发溃疡。

不是说这些药不能吃,而是要 “按需服用”:服用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告诉医生自己的胃部情况,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判断是否适合服用,以及是否需要搭配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同时要仔细看药品说明书,了解副作用和服用方法,比如布洛芬建议饭后吃,减少对胃的刺激,不要空腹服用。如果需要长期服药,一定要定期检查胃部,及时发现问题。

伤胃的习惯要改,护胃的方法更要学。与其等胃出了问题再调理,不如从现在开始,用简单的方法给胃 “减负”。

新鲜蔬菜和水果是胃的 “好朋友”,它们富含维生素(比如维生素 C)、矿物质、膳食纤维,还有胡萝卜素、番茄红素、花青素等抗氧化成分。这些成分能减轻身体的炎症反应,修复受损的胃黏膜,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减少胃部负担。

建议每天吃够 300-500 克蔬菜、200-350 克水果,而且要 “好色”:比如吃深绿色的菠菜、西兰花(十字花科蔬菜护胃效果佳),橙黄色的胡萝卜、南瓜(富含胡萝卜素),紫色的蓝莓、葡萄(富含花青素),红色的番茄(富含番茄红素)。可以把蔬果做成沙拉、蔬菜汤,或者直接生吃(比如苹果、黄瓜),尽量保留营养成分。

黄豆以及用黄豆做的豆腐、腐竹、豆干、素鸡等豆制品,藏着护胃的 “好东西”—— 大豆异黄酮。有研究显示,大豆异黄酮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简单说就是让体内不好的细胞 “自然消失”,从而降低胃癌风险,对胃部健康有积极作用。

而且豆制品富含优质蛋白,容易消化吸收,不会给胃带来额外负担。平时可以把豆制品融入三餐:早餐喝杯无糖豆浆,午餐加个凉拌豆腐丝,晚餐炖个豆腐汤,既营养又护胃。需要注意的是,尽量选原味、少盐的豆制品,比如避免买油炸豆腐泡、酱豆腐(含盐量高),以免适得其反。

“上班赶时间,5 分钟吃完一顿饭”“难得吃顿好的,吃到撑才满足”—— 这些行为会让胃 “超负荷工作”。吃得太撑会撑大胃容量,加重胃肠蠕动负担,容易引发胃胀、消化不良;吃得太快则会让食物没有充分咀嚼,大块食物进入胃里,需要胃花更多力气研磨,还会减少消化液与食物的接触面积,影响消化。

护胃的吃饭方式其实很简单:一是吃到 “七八分饱”,也就是感觉 “不饿但也没撑” 的时候就停嘴,比如平时吃一碗饭,现在吃到八成满;二是细嚼慢咽,每口饭至少嚼 15-30 下,把食物嚼成糊状再咽下去。这样不仅能减轻胃的负担,还能让大脑有足够时间接收到 “饱” 的信号,避免吃撑,一举两得。

很多人不知道,体重和胃健康也有关系。肥胖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者,内脏脂肪含量较高,而有胃癌风险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内脏脂肪是贲门癌(胃癌的一种)发病的高危因素。而且体重超标还会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风险,让胃部不适更频繁。

判断体重是否健康,可以参考 BMI(身体质量指数):BMI = 体重(公斤)÷ 身高(米)的平方。根据中国成年人体重分类标准,BMI 在 18.5-23.9 之间属于正常,24-27.9 属于超重,≥28 属于肥胖。除了 BMI,腰围也很重要,女性腰围建议不超过 85 厘米,男性不超过 90 厘米。

如果体重超标,建议通过 “饮食 + 运动” 控制:少吃高油、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多吃全谷物(比如糙米、燕麦)和优质蛋白;每周坚持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帮助减少内脏脂肪,给胃 “松绑”。

胃的健康从来不是 “一蹴而就” 的,而是藏在每天的饮食、习惯里。那些你觉得 “没关系” 的小事 —— 多吃的一口盐、一杯奶茶、一次不洗手吃饭,其实都在慢慢影响胃的状态。

如果经常出现胃痛、胃胀、反酸等不适,别不当回事,也别自己随便吃药,及时去医院检查,尤其是要查幽门螺杆菌(家族中有感染者更要重视)。毕竟,胃是我们身体里 “最实在” 的器官,你对它好,它才会用健康的状态回报你。

从今天开始,戒掉伤胃的坏习惯,做好护胃的小事,相信你的胃会慢慢变好,身体也会更舒服。

来源:胡医生健康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