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主创丨梁晓声笔下的“人生真相”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6:13 1

摘要:9月25日,文学评论家、《人世间》责编、“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主编李师东,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张阳,一同做客北京广播电视台《文化范儿》节目,与主持人江宁围绕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展开对谈,共同探讨梁晓声笔下的“人生真相”。

9月25日,文学评论家、《人世间》责编、“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主编李师东,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张阳,一同做客北京广播电视台《文化范儿》节目,与主持人江宁围绕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展开对谈,共同探讨梁晓声笔下的“人生真相”

对谈嘉宾合影

“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从梁晓声大量生活随感、社会随笔和人生随想中,突出思考重点和创作重心,以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为主线,以亲情友情、社会生活、阅读写作、教育文化、人性人生等为专题,系统展示梁晓声个性鲜明的生活观察和人生思考。

在节目录制中,嘉宾们不仅分享了书系策划、编辑出版的幕后故事,还深入探讨了梁晓声质朴真实的创作风格,以及其文字背后承载的动人时代记忆与深刻现实意义。这不仅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这套书系和梁晓声作品的文学价值,也为当代读者带来了宝贵的人生启迪。

梁晓声笔下的“人生真相”

(精彩内容摘编)

节目录制现场

江宁:很多读者都知道梁晓声老师的小说作品,比如《人世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很多观众也看过。这套“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是梁晓声先生的精品散文首度分专题和系统性的出版,请张阳总编辑谈一下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间出版这一套散文合集呢?

张阳:梁晓声老师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以知青小说闻名于世了,他的作品当时也被改编成电视剧,特别受到社会的关注。和他同时代的很多作家,有些其实已经慢慢淡出了文学创作的队伍,但是梁晓声老师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的《人世间》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同名影视剧也是广受关注,不仅重新唤醒了他曾经的读者,而且对他不了解的新一代的青年读者也由此开始关注这位“横空出世”的作家,所以两代人都会关注他的作品,这个时候推出他的散文集是恰逢其时的。

江宁:“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虽然体量也很大,但是并没有囊括梁老师的全部散文作品,那么在收录这些文章的过程中,是按照怎样的标准来筛选的?

李师东:编选肯定是有原则的。我当时想,这套书至少要体现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梁老师的文化内涵、思考的广阔深度和文化价值;第二个要体现出他的创作个性和创作特色;第三个要体现出他的个人魅力、他的性情、他处理问题的方式和他提出问题的角度等这些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的方面,这是我们编选这一套书的基本定位。

江宁:我们知道小说类题材的图书可能市场反响会更好一些,纯散文书系可能市场反响没有那么好。咱们出版社为什么出版这样一套散文书系?是怎么考虑的呢?

张阳:我是读文学专业的,我的感受是读梁晓声老师的散文,就像跟一个智者对话。他的散文作品是可以满足不同的读者需求的,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可以从中看到一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是怎么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他在这个道路上是如何耕耘的,这对文学爱好者来说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对于一个想了解时代和历史的读者来说,从梁晓声的散文里,你就可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困境,面对这些困境他是如何作抉择的。

江宁:在出版这套书系的时候,出版的流程是不是顺畅,中间有没有一些您觉得比较为难的地方,包括封面设计和宣传,是怎么考虑的?

张阳:说实话,我们在编辑这样一套书的时候,整个过程是非常享受的。因为梁晓声老师的文字实在是太好了,我们从中收获的东西其实是更多的,从表层的遣词造句,到怎么把汉语言文字用到极致,他怎么表达他的困顿,他的犹豫、难以抉择。所以我们拿到书稿的时候,想的是我们怎么不辜负梁老师,能把他的思想,把他这么优秀的作品完美地表达出来。

在版式上我们也反复地跟李师东老师沟通,希望能跟内容更加匹配;包括封面设计,我们有比较复杂的封面设计,也有简洁的设计,最后我们用了文字凸起的、简洁大方的这款设计,配有梁老师的签名。包括我们的函套设计,我们设计了几版藏书票,最后选用了木版画的这种形式,藏书票上这三个字——为他者,我们有一个简体字的版本,后来我们想说试一试繁体字是不是更美观。在这中间也一直都在跟李老师沟通,也有很多次推翻重来,我们想着一定不要辜负梁老师的好作品。

江宁:书系的函套设计上能看到非常醒目的“为他者”这样一个标识,这个标识是专门为这套书系设计的吗,还是说是团结出版社的一个独特系列?

张阳:就是专门为这套书设计的。

李师东:“为他者”实际上是梁老师的创作主旨,他的写作不是为了他自己,他是为了更多的人,反映更多人的生活实际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促进他们之间的情感沟通,所以专门设计了这样一个标识。


江宁:刚才李老师谈到这套书系中选择的文章创作时间跨度非常大,您觉得从时间跨度上来说,梁晓声老师的文笔和风格有没有一些变化?


李师东:梁晓声老师年轻的作品有青春的气息,后来他成熟之后文字越来越精准,这其实是一个过程。但是我发现梁老师的文章里面,有一种特有的个人气质,一种个性,甚至是一种人格魅力,就是他对社会的担当,对责任的担当;他的执着,他爱打抱不平的那种血性,他对不好的事物的鲜明态度;包括他对普通人的理解、同情与关爱,这都是从他从事文学创作到现在一以贯之的。



江宁:从这套书系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梁晓声老师是一个特别真实的人,把自己摆放在大众面前,做了很多自我剖析和阐述,包括刚才李老师谈到的他这种特别真实、真诚的性格,他看到了一些不平的现象,他会直抒胸臆。比如说在《写给亲爱的同志》中,能看到梁老师批评那些靠父亲抚恤金生活的流浪诗人,他特别强调人要自食其力;还有像《我的少年时代》里面谈到说穷困是磨难,但也能教会人体恤和责任。像梁晓声老师的这些观点,放在我们今天这样的一个时代,对当代的年轻人,您觉得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些观点会过时吗?


李师东: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事情的内在道理是一样的,事理是不会变的。还有就是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我们作为一个人在社会生存,我们必须遵守的一些价值观念,这些东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一些看似老生常谈的话,一接触到我们自己当下的心境和际遇,你就会发现这些至理名言和经典名著会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而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同一本书都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想法。


江宁:梁晓声老师在童年、青少年的时候吃了很多苦,经受了一些磨难,您觉得梁晓声老师他是怎么看待人生当中的许多波折,或者说人生当中的一些不完美的,他有没有一以贯之的这种处事的态度或者人生真相?

李师东:有人说人生的真相就是不完美,我们即使知道不完美,但是我们要努力完美,这是“人生真相”的一个闭环。梁老师有四句话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详,“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我觉得这四句话,是梁老师给文化的一个界定,是梁老师的优秀的文化观的具体标识。在面对不完美的境况时,我觉得这四句话也是非常受用的。

江宁:我们从梁老师的作品当中,怎么能够汲取他的力量来应对我们的人生的波折呢?

张阳:我想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梁老师遇到了那么多的苦难,但他依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感觉他在文学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里面驰骋,在现实生活中不曾拥有的,在文学世界都可以拥有。比如他在《人世间》塑造的这几个人物,炳坤可能像他小弟弟承担了养育父母的责任,他就把自己幻化成他不拥有的;哥哥周秉义作为一个非常公正廉明的公务员,是他的一种理想化身;周蓉那种我行我素也是他没有的,他也在文学里面实现了。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可能都会面对苦难,但是你如何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那苦难就有了安放的地方。

录制人员合影

梁晓声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著名作家。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以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和出色的文学创作成就,见证着新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被誉为“时代书记员”“平民代言人”。

“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从梁晓声大量生活随感、社会随笔和人生随想中,突出思考重点和创作重心,以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为主线,以亲情友情、社会生活、阅读写作、教育文化、人性人生等为专题,系统展示梁晓声个性鲜明的生活观察和人生思考。本书系是走进梁晓声文学世界、领略梁晓声文化风采的权威读本。

“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由文学评论家、《人世间》责任编辑李师东主编,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和独到性。

来源:团结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