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爸爸常年在家种烟,往年这时候烟都已经熟了,今年却迟迟不落黄,我爸非常无助……”9月初,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出求助帖。简短几行字里,是一位农民的焦灼、一位子女的牵挂。发帖人或许没有预料到,网络彼端的回应,来自一群正努力学习农业科学的青年学生。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陈玺)“爸爸常年在家种烟,往年这时候烟都已经熟了,今年却迟迟不落黄,我爸非常无助……”9月初,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出求助帖。简短几行字里,是一位农民的焦灼、一位子女的牵挂。发帖人或许没有预料到,网络彼端的回应,来自一群正努力学习农业科学的青年学生。
蒋亦橙,河南农业大学烟草专业2022级本科生。当晚,她正在翻看新学期课程安排。看到亲友转发来的这条帖子时,她脑海里迅速浮现出上学期课堂上讲解过的知识,敏锐地判断出这是“黑爆烟”现象。
“我第一反应就是翻开自己期末复习时做的笔记,把可能的原因和建议写在留言里。”她在评论区认真写下:“黑爆烟:烟株氮素营养过剩,代谢过强,导致叶片大而厚,主脉粗大,颜色深绿……”
她将这段经历朋友圈,没想到引来了更多的关注。同班同学张博林也第一时间在评论区给出建议,同时联系实习期间的导师,核实判断,并整理出一份更系统、详尽的回应发布出去。
随后,更多学生、从业者和网友加入进来。有人补充了防治建议,有人提醒尽快联系当地烟站,有人分享了亲历经验。一场由学生发起、多方参与的知识接力悄然展开,彼此素未谋面,却因“烟叶不落黄”这个具体问题汇聚到一起。
在评论区,一条条留言悄然汇聚。“学农的学生,好!”网友们用最朴素的语言,传递着对青年的认同与赞许。
蒋亦橙没有再留言,她说,“看到后来大家的判断和我相近,也就放心了”。那条被多次点赞的回复,她截了张图,悄悄留在了自己的相册里。
“学习的意义,实践的意义,在这件事情上我都有了新的认知。”在自己公众号的日记中,张博林写道:“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做有意义的事。”
河南农业大学坚持“田间即课堂、科研即育人”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在服务“三农”中理解专业、回应现实。从“助农天团”奔赴受灾产区,到“科技小院”扎根一线田野,越来越多的农大学子在实践中成长,也在成长中走进农民的心里。
作者:张利军 陈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