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四点,她醒来不是为喝牛奶,而是爬起来顶鼓、压腿、流血流汗;别的娃还在做梦,她却在和疼痛较劲,把泪水吞回肚里。
六岁女孩成为杂技生,苦泪从此塞满童年……谁家孩子会选这条路?
清晨四点,她醒来不是为喝牛奶,而是爬起来顶鼓、压腿、流血流汗;别的娃还在做梦,她却在和疼痛较劲,把泪水吞回肚里。
稚嫩的脸,稚嫩的肩,强行扛起和身高一样重的“梦想”?!
有人说,这叫“早慧”。可你见过刚练杂技的小孩膝盖肿成馒头吗?你体会过每天被拉筋压到窒息,擦着泪还得疯狂自责“不够标准”?邢菲就是这样。被老师批评,关进小黑屋,关灯黑屋,没有哭喊,只有抽泣。友情出门,孤单入场。这叫坚持吗?还是被动承受?
训练场上晒着伤疤,窗外小朋友在笑,这份孤独值不值?
有人心疼,有人说这就是成长的苦。可真到了自家娃要练杂技,从小“吃苦”、将骨头练歪了——你愿意吗?很多人表面说,这孩子懂事,心底到底是谁心疼?爸妈,老师,还是门口看热闹的大人?
邢菲没有选择反抗。她没有拍桌子喊不干,也没指责师傅太狠。关黑屋出来还跑去问动作做法,咬碎后槽牙也不松口。
为什么她不能选择放弃?
“倔”,有人说是天赋的种子,也有人说是环境逼成的铁石心肠。一个孩子,早早就把这些写成日记,青春的疼,一夜长成。
九岁,邢菲进了文工团。杂技功底让她出头,却依旧不是主角。拍电影《杂技小精灵》露脸机会少得可怜,她靠旁窥学表演,把学到的动作抄进小本里。灯光一亮,哪怕只有两句台词,她也要使劲演出神韵。
在舞台背后学抄别人表情,在聚光灯下找自己的角色,这种努力到底有谁看见过?
文工团的状态是,演出任务提前练、服装动作琢磨无数遍,最后一刻才略带满意。能表演的人千万,但都愿把半夜的时间投进去的人,寥寥可数。锣鼓一响,是掌声还是冷板凳,只有下台一刻才知道。
对台上的女孩来说,汗水和掌声根本不是等价交换,她的加倍努力,只为了少点被忽视的恐惧。
十五岁,她又成了“新人”——上央视《一年级》综艺,被当场批评衣着不得体,成为全场窘境的主角。镜头下,她满脸通红,手攥着衣角,羞愧和委屈一起涌上来。
绕不过去的英语障碍也成了社交障碍。同龄孩子能侃侃而谈,她只能背单词,对着镜子自言自语。一次英语考核,因为压力太大,一朝逃课,被老师公开怒吼。
规则破碎的一秒,之前所有隐忍都化为角落里的眼泪。
没人告诉她,成长是一场永远没人提前告诉你结果的考试。必须学会硬着头皮接收批评,必须背后翻几倍的努力。
她没有怨,也没搬出来眼泪说苦。还是咬紧牙,继续一遍遍推翻自己,重新学习,反复琢磨,哪怕夜里再抄一遍错题。慢慢地,她把短处补上,把嘲笑变成认可。
到底是天赋赢了努力,还是努力磨碎了天赋?
三十岁,邢菲因《生万物》里的角色真正为人熟知。有人说:“一个非科班的娃在戏班子里熬到头,这不是主流,这叫意外。”也有人冷笑,“轮到你,可是别人等不到机会。”
可谁知道,从边缘女孩到有名有姓的演员,这路上的每一滴汗,都没人看得见,更没人会替她喊一句痛。
拍戏现场,湿透的衣服,咬着牙反复NG、反复被磨的神经,被人笑不够专业,被当成“圈外人”,她没开口抱怨过一句。
“熬出来”的成绩,谁信里头没苦,没委屈,没酸没人知?
伤疤留在身上,掌声握在手心。她始终不张扬,新戏接到手就钻到剧本里,拍不好就反复磨,媒体追着问她“为什么坚持”,她只说“从没觉得自己幸运,只是不想放弃”。
到底是机会抓住了她,还是她死咬着不松口?
有家长说,邢菲现在好了,小时候那些苦没白吃。这“苦养人”吗?要不要这么拼?普通孩子犯错能不能不这样“当众批评”?你站哪边?
有人向往成功,觉得陋室苦学能成金;有人看见创伤,觉得不该多少年如一日地咬牙坚持。一路走来,多少孩子半路崩溃,多少人羡慕她的“结果”,却没勇气认同她的“过程”。
你觉得努力到底能不能成功?吃苦到底苦在哪里?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邢菲的故事,有人看到励志,有人只看见心疼。你更认可谁的活法?
是真的谁努力谁能成?还是有人拼了命也得不到机会?你信吗?
人生的剧本,能不能让更多孩子少挨点疼,多一点笑?你怎么看?
你听完她的经历,会让自家孩子去练杂技吗?还是宁愿他平安做个普通人?
你,会选哪条路?
来源:和小白一起看电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