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 l 高速飞行器舵/翼轻量化技术如何突破“轻质-承载-防热”三重挑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15:48 2

摘要:在航空航天领域,“更快、更轻、更远”是永恒的追求,而舵/翼作为飞行器姿态控制的核心部件,其轻量化设计直接决定了飞行器的性能上限。随着飞行速度向高超声速迈进,舵/翼面临超高温(Ma=8时驻点温度超1500℃)、强载荷、宽频振动的极端环境,传统设计难以兼顾“轻质、

在航空航天领域,“更快、更轻、更远”是永恒的追求,而舵/翼作为飞行器姿态控制的核心部件,其轻量化设计直接决定了飞行器的性能上限。随着飞行速度向高超声速迈进,舵/翼面临超高温(Ma=8时驻点温度超1500℃)、强载荷、宽频振动的极端环境,传统设计难以兼顾“轻质、承载、防热”三大需求。

近期,国防科技大学李世斌等研究人员在《战术导弹技术》期刊所发表的《高速飞行器舵/翼结构轻量化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从材料、结构、多场耦合三个维度,拆解高速飞行器舵/翼轻量化的技术突破与未来方向。本期谷·专栏将对该文进行简要分享。

DOI:10.16358/j.issn.1009-1300.20250079

【引用格式】李世斌,黄奕,马锐,等. 高速飞行器舵/翼结构轻量化技术研究进展[J]. 战术导弹技术,2025 (4):1-15.

一 舵/翼结构的“进化史”:从实心板到功能一体化

随着飞行器速度的提升,舵/翼结构外形发生明显变化,由大展弦比梯形翼逐渐演变为小展弦比、尖前缘、薄三角翼,并向翼身融合、小翼面甚至无翼设计发展,呈现轻量化趋势。以美国X-37B、SR-72和俄罗斯“匕首”、“锆石”导弹为例,其舵/翼已采用翼身高度融合或小翼面设计,结构质量系数降至25%以下,较初代战斗机实现显著减重。

图1 战斗机气动外形演化

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轻量化设计在飞行器研发中作用日益突出,不仅能提升航程与机动性,还具显著经济效益。推动舵/翼结构经历了四次关键迭代,每一次进化都围绕“减重增效”展开:

1、实心板式(初代):以高强铝合金为主,通过机械加工或铸造制成,仅适用于亚声速小型翼面,重量大、刚度有限;

2、整体夹芯式:铝合金板材内部钻孔填充泡沫塑料,相比实心板减重50%,适配较厚舵翼面,但耐温性不足;

3、蒙皮骨架式:变厚度蒙皮与铝合金骨架组合,兼顾外形精度与高气动载荷适应能力,成为超声速飞行器主流;

4、夹层式(高速):采用蜂窝、点阵、加强肋等结构,材料升级为钛合金、陶瓷基复合材料,可承受超高温与大载荷,实现“结构-防热”初步一体化。

图2 战斗机气动外形演化

二 材料是核心:不同区域“量身定制”耐高温轻质方案

高速飞行器舵/翼按热流分布可分为前缘高热流区、大面积防热区、内部承力骨架,不同区域材料选择需精准匹配环境需求:

表1 空气舵/翼不同区域的材料选型

图3 金属/复材比强度/最大服役温度图

传统飞行器常用的铝合金,因耐温不足已逐步退出高超声速热结构设计领域;而陶瓷基复合材料(如C/SiC)凭借1600℃工作温度、高比强度的优势,成为未来典型耐高温区域防热方案的优选,例如法国Hermes航天飞机的升降副翼、美国Sanger航天飞机的方向舵等均采用该材料。

三 “结构优化”+“制造创新”:让“轻”与“强”兼得

仅靠材料升级不够,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突破,才能进一步释放轻量化潜力:

1 仿生/点阵结构:向自然界“偷师”

仿生结构:模仿叶脉、甲虫鞘翅的多孔/分支形态,实现“轻质-高刚度”平衡。例如,受鱼鳃盖骨“Y”形分支启发,研究学者设计出仿生夹层舵翼,刚度提升的同时减重21.5%;

图4 仿生夹层结构

点阵结构:由毫米级杆件组成四面体、金字塔等构型,内部可填充气凝胶隔热,兼顾承载与防热。美国NASA利用点阵结构设计机翼,通过内部通冷却液,实现“轻质-承载-防热”一体化,减重超10%。

2 优化算法:从“经验设计”到“精准计算”

传统“校核式设计”已被现代优化方法取代,三类核心算法成为主流:

尺寸优化:调整蒙皮厚度、骨架截面等参数,如国外团队通过响应面优化,实现机翼减重27%;拓扑优化:通过改变材料分布突破传统构型,如丹麦学者用变密度法设计的机翼,结构类似自然骨骼;多目标混合优化:结合拓扑、尺寸、形状优化,国内团队对飞翼结构采用“拓扑重构-尺寸优化”流程,实现减重增刚双重目标。

图5 翼/舵结构优化设计

3 增材制造:解锁复杂结构的“钥匙”

金属点阵结构通过选区激光熔融(SLM)增材制造技术,可实现致密度近100%的复杂构型;钛合金超塑成型/扩散连接(SPF/DB)工艺,材料利用率达100%,已用于美国 F-22 舵翼制造,国内也完成相关技术验证,为复杂舵翼面量产奠定基础。

0 4 多场耦合:高超声速的“隐形挑战”

高速飞行中,“气动力、热、振动”形成“流-热-固”多场耦合效应,曾导致多起飞行器事故:“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因隔热板破损引发颤振解体,X-15验证机在Ma7飞行时因热-结构耦合诱发垂尾颤振。

已有研究表明,多场耦合分析能显著提升轻量化设计效果。如气动–结构松耦合用于机翼和变形翼优化,获得轻质高刚度方案;气动–热–结构或热–固耦合用于高速飞行器舵翼优化,可满足热–力性能要求并减重。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以下两大方向:

耦合分析方法:采用紧耦合(实时交互数据)、松耦合(分阶段计算)两种方式,结合 CFD(计算流体动力学)与CSD(计算结构力学),精准预测极端环境下的结构响应;耦合优化设计:国内团队构建“流-热-固”集成分析平台,在热颤振约束下对升力面优化,实现轻量化的同时保障安全;国外通过热-结构单向耦合优化,获得满足热-力性能的轻质舵结构。

图6 空气舵/翼多学科耦合与分析方法

目前,高超声速领域的多场耦合研究仍以“单向、松耦合”为主,“双向、紧耦合”优化因计算量大、收敛难,仍是未来突破重点。

05 未来方向:材料、结构、算法的“协同创新”

要实现更高速度、更极端环境下的舵/翼轻量化,需在三个维度持续突破:

材料端:研发更耐高温的轻质金属(如600℃以上钛合金)、多功能复合材料(如自修复陶瓷基复材),减少对防热涂料的依赖;

结构端:发展多尺度设计技术,从宏观构型到微观孔隙全方位优化,实现 “材料-结构-工艺-功能”深度一体化;

算法端:结合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构建多场耦合代理模型,解决数值分析“慢响应”问题,实现高效优化。

综合而言,高速飞行器舵/翼轻量化,是材料科学、结构力学、计算仿真的交叉融合,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推动航空航天事业向更高远的空域迈进。从X-37B的在轨飞行,到未来空天飞机的探索,舵/翼轻量化技术将持续扮演“性能突破者”的角色,为“更快、更轻、更远”的目标提供核心支撑。

l 谷专栏 l

网站投稿 l 发送至2509957133@qq.com

来源:3D科学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