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玉米霉变背后:粮农的愁,更要靠“保险+服务”来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15:44 1

摘要:皖北农民正在积极开展玉米保卫战,由于连续降雨收割机不能进地,粮农就手提编织袋人工抢收,发霉的玉米摊在屋里用风扇吹。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大爷眼含热泪地说:“忙活了大半年,就指望这个过火呢,现在只能挽救一点是一点,老百姓靠天吃饭,苦呀!”

皖北农民正在积极开展玉米保卫战,由于连续降雨收割机不能进地,粮农就手提编织袋人工抢收,发霉的玉米摊在屋里用风扇吹。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大爷眼含热泪地说:“忙活了大半年,就指望这个过火呢,现在只能挽救一点是一点,老百姓靠天吃饭,苦呀!”

“脚踩泥巴抢收,手捧霉穗掉泪”,最近皖北的玉米地边,不少粮农的身影里藏着说不出的心酸。本该是机器轰鸣的丰收季,连续阴雨却把田间变成了泥潭——收割机陷在地里寸步难行,成熟的玉米棒挂在枝头吸水发霉,剥开苞叶,一层灰绿的霉斑刺得人眼睛发疼。这场雨,浇透了庄稼,也浇凉了粮农的心。

种玉米的苦,只有庄稼人自己懂。从春播时的地膜覆盖,到夏管时的抗旱打药,再到灌浆期盼着晴好天气,每一步都跟着节气走、盯着老天看。皖北的沙土地里,玉米秆长得比人高,可连续降雨让土壤里的氧气被挤走,根系先是变黑、再是霉烂,就算植株没倒,果穗也早被高湿环境催出了穗腐病 。有农户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泞抢收,一天下来浑身是泥,收回家的玉米却因为含水量太高,堆在院里一夜就冒了霉点,“往年一斤能卖九毛,现在发霉的没人要,只能当废料处理”。

图片来源网络,图文无关

更揪心的是霉变玉米的“双重伤害”。玉米发霉后会产生黄曲霉素,这东西不光不能吃,连喂牲口都有风险,哪怕少量混入好玉米,也可能导致中毒。轻度霉变的还能靠水洗、脱胚勉强处理,严重的只能集中销毁,忙活大半年的收成,最后落得“种得多、赔得多”。有老乡算过账,一亩地种子、化肥、农药成本要三百多,加上灌溉电费,就算全收上来也才赚几百块,如今一半玉米发霉,等于白干一年还倒贴本钱。

面对天灾,粮农不该独自扛。这些年农业保险普及了不少,可真到理赔时,有的农户才发现“保了却不懂报”,忘了及时收集气象证明,或是不清楚定损标准,耽误了理赔进度。其实像连续阴雨导致的霉变,只要在保险期间内,都符合理赔条件,关键是要第一时间报案,配合查勘定损。除了保险兜底,农技服务也得跟上——要是能提前提醒农户选抗穗腐病的品种,指导他们雨后及时开沟排水,或者提供临时烘干设备,损失就能少些。

图片来源网络,图文无关

眼下,皖北的雨总算停了些,农户们正忙着把玉米摊开晾晒,用风扇加速脱水,还有人试着用活性炭吸附霉菌毒素,想尽量保住些收成。但这场灾害也该敲醒警钟:农业抗风险不能只靠“看天吃饭”。一方面,保险公司得把理赔流程再简化些,查勘定损快一点,让赔款早点到农户手里;另一方面,基层农技站该把服务送进田间,教大家应对灾害的实用招,比如雨后如何防治病虫害、霉变玉米怎么安全处理。

粮农是地里的“老把式”,但对付天灾需要“新办法”。希望这场雨带来的不只是教训,更能推动保险兜底更扎实、农技服务更贴心。毕竟,让辛苦一年的庄稼人少受点损失,才是对丰收最好的守护。#秋日生活打卡季#

来源:蜗牛看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