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5岁高以翔猝死六年后,41岁冥寿那天,曹妈妈对着蛋糕笑了一下,全网瞬间破防。
35岁高以翔猝死六年后,41岁冥寿那天,曹妈妈对着蛋糕笑了一下,全网瞬间破防。
那天的温哥华下着小雨,草坪上摆了35支白蜡烛,代表他永远停住的年纪。
曹妈妈把自家做的卤牛腱放在小桌中间,是高以翔出国前最爱带走的家乡味。
她没哭,只是轻轻说:你爸迟到六年,终于赶上给你过生日了。
一句话,旁边两个哥哥瞬间背过身去。
很多人不知道,曹爸爸是在2022年冬天走的。
心梗,从胸闷到离开不到二十分钟。
邻居回忆,他倒下前还在翻高以翔的旧相册,最后一页停在父子俩在多伦多球场的合照。
殡仪馆里,曹妈妈没让放哀乐,循环播放的是高以翔录给爸爸的父亲节语音,一句“爸,我月底回来陪你钓鱼”重复了整整一小时。
从那以后,曹妈妈把两个人的遗照摆在一起,早上一杯水,晚上一杯茶。
她学用大陆粉丝教的淘宝,买两副老花镜,一副自己戴,一副挂在高以翔的相框上。
她说儿子近视,怕天堂光线太强。
今年冥寿,粉丝从苏黎世、昆明、杭州三地寄来土壤,混在花盆里,种下一株江南桂花。
花还没开,已经有人在贴吧里预约:等桂花开了,谁去温哥华带回来,我们想留一点放在金宝山。
雕像区的管理员老周说,高以翔那尊铜像六年里被擦了2187次,最多的一天来了四拨人,有从巴西转机过来的留学生,也有抱着孩子的新手妈妈。
连凯和焦俊艳没去温哥华,他们在横店剧组临时加了一场隔空戏。
连凯把剧里王沥川的拐杖带到现场,焦俊艳递给他一封道具信,镜头一开,两个人一句话没说,只是互相点了点头。
导演没喊停,现场安静得能听见摄影机风扇声。
那条花絮后来传到B站,弹幕刷得最整齐的一句是:原来真正的续集在戏外。
曹妈妈刷到视频,是凌晨三点。
她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放在枕头边,听着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睡着。
第二天她私信剧组:能不能把那条拐杖寄给我,我想摆在家里门口,儿子出门总爱忘东西。
有人统计,高以翔走后三年,国内户外综艺现场AED配置率从11%涨到97%。
浙江卫视原来的录制基地门口,现在停着一辆24小时待命的救护车,车身贴着一张手写条:别赶路,等心脏。
纸条没署名,字迹和曹妈妈给粉丝回信里的笔迹一模一样。
粉丝打卡最密集的地方是昆明滇池边的那条木栈道。
剧里王沥川推着轮椅陪小秋看日落,就是这里。
现在栈道栏杆上绑着一块小小铜牌:请把日落让给需要的人。
当地环卫工说,每天傍晚都会有人把最佳拍照位空出来,让给第一次来的女孩子,让她们放心哭,哭完把眼泪带走。
曹妈妈学会了用微博,只关注一个人,就是高以翔生前最后一条动态里@的摄影师。
那人六年来每周三发一张旧照,从不配文。
曹妈妈每条都点赞,但从不留言。
有人问她为什么,她说:我怕一说话,他就不好意思再发了。
41岁冥寿那天,她把蛋糕切成四份,两份留给儿子和丈夫,一份给两个哥哥,一份自己吃。
她吃得很慢,一口嚼三十下,说这样血糖不会飙。
吃到一半,她突然抬头对空气说:你们别嫌甜,医生让我少吃,我就尝个味。
说完把盘子舔干净,水冲了下,倒扣在碗架上,像平时收拾家里任何一只普通盘子。
夜里十一点,她打开大门,把没点完的蜡烛插在院子里,让雨自己浇灭。
她站在门口,手扶着墙,轻轻道一句:明年我不一定有力气办,你们别怪我。
灯关掉,屋里只剩遗照前那两颗小夜灯,一颗对着一颗,像两父子在黑暗里对视。
很多人问她怎么熬。
她说没熬,就是每天把两个人的牙刷摆好,牙膏挤好,毛巾拧干。
日子过成习惯,就不算难。
她唯一担心的是,自己哪天忘了关火,把厨房烧了,邻居会连带着把儿子的新闻再翻出来炒。
所以她现在煮完饭,先拔插头,再拍一张灶台照片,存在手机里,才肯离开。
有人劝她搬去市区,别守着老房子。
她摇头:我怕他们回来,找不到路。
其实她知道,人不会再回来,可门牌号要是改了,邮差也找不到地方退信。
她每天把邮箱擦一遍,即使里面只有超市传单。
她说,空也要空得干净。
那天晚上,一位从福州飞过去的女孩,把机票贴在日记本最后一页,上面写着:我来过,就不催你回来了。
她把本子留在花盘底下,曹妈妈第二天清晨才看到,没拆,只在外面包了一层保鲜袋,压了一块石头。
她说,风大,别吹乱了年轻人的字。
六年过去,高以翔的名字仍挂在各大时尚账号的周年榜单,照片永远是那张浅笑。
曹妈妈不反感,她担心的是别人嫌旧。
她偷偷学用修图软件,把背景调亮一点,再存回去。
她说,儿子怕冷,光多点,看着暖和。
有人问她还有什么愿望。
她想了一会,说:希望下次热搜,是因为大家学会了心肺复苏,不是因为我儿子。
说完,她进厨房蒸两条鲈鱼,一条自己吃,一条留给照片里的两个人。
锅盖响的那一刻,她抬头,像听见远处有人喊开饭。
来源:端庄优雅船帆I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