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账号被禁:背后原因的深度剖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4:25 1

摘要:2025 年 9 月 24 日,教育领域头部博主张雪峰的微博、抖音、快手、B 站及小红书账号集体被禁止关注,6500 万粉丝一夜之间陷入 "失声" 状态。各平台提示语高度一致却语焉不详:"违反法律法规或社区公约"。

2025 年 9 月 24 日,教育领域头部博主张雪峰的微博、抖音、快手、B 站及小红书账号集体被禁止关注,6500 万粉丝一夜之间陷入 "失声" 状态。各平台提示语高度一致却语焉不详:"违反法律法规或社区公约"。

这个以 "七分钟解读 985 高校" 走红、被千万家长奉为 "升学指路明灯" 的教育网红,为何突然遭遇全网限流?团队轻描淡写的 "账号问题" 与 "短期解决" 的说辞,难以掩盖这场风暴背后复杂的利益纠葛与监管逻辑。

从郑州大学给排水专业的普通毕业生,到坐拥 6500 万粉丝的教育界 "顶流",张雪峰的崛起堪称自媒体时代的典型样本。2016 年凭借幽默解读高校的短视频出圈后,他精准抓住家长群体的升学焦虑,将教育咨询做成了庞大产业:9999 元的 "梦想卡" 与 15999 元的 "圆梦卡" 服务,价格远超 2025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9 元),却依然在报考季供不应求。企查查数据显示,其直接控股 10 家企业,间接投资达 140 家,考研培训与教育投资构成的商业版图早已超越简单的 "志愿填报老师" 范畴。

9 月 24 日的封禁事件并非孤立爆发。早在今年 6 月,张雪峰就在视频中感慨 "动了太多人的蛋糕","这一年真的尽力了"。这种预见性的感慨,为今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值得玩味的是,当主账号集体失声时,"张雪峰讲升学规划"、"峰学未来教研中心" 等关联账号仍在正常直播带货,形成诡异的 "业务连续性"—— 这暗示着此次封禁可能针对个人言论,而非整个商业帝国。

张雪峰的走红密码,在于将复杂的教育问题简化为 "实用主义生存指南"。2023 年那句 "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 ' 舔'" 的极端言论,虽引发学界哗然,却精准戳中就业焦虑的痛点。

更具争议的是其对具体专业的 "生死判决"—— 网络传言称,2023 年有 27 所 985 院校的新闻、土木、金融等专业因他的 "劝退" 言论出现招生空缺。尽管此类说法缺乏实证,但高校教师私下抱怨 "张雪峰效应" 导致学生专业选择功利化的声音从未停止。

这种 "专业算命" 式的内容生产,本质上是将多元的教育价值压缩为单一的就业维度。当他以 "人生导师" 姿态宣称 "不要报新闻专业" 时,忽略了教育选择中的个体差异与长期价值;当他用 "天坑专业"、"黄金赛道" 等标签简单划分学科时,实际上在制造新的认知茧房。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言论往往与商业转化直接挂钩 —— 在渲染 "选错专业毁一生" 的焦虑后,顺势推出万元级志愿填报服务,这种 "制造焦虑 - 提供解药" 的商业模式,早已越过知识分享的边界。

9 月 24 日这个时间节点颇具深意 —— 恰好是中央网信办 "清朗・整治 ' 自媒体 ' 发布不实信息" 专项行动的收官日。该行动明确剑指 "借专业知识分享名义编造虚假故事引流带货"、"打造 ' 网红专家 ' 人设扰乱传播秩序" 等行为,与张雪峰的内容模式高度吻合。尽管各平台对其 "老师" 身份予以认证,但当个人 IP 与商业利益深度绑定,所谓 "专业建议" 的客观性便难免受到质疑。

团队工作人员承认 "直播过程中出现不当言论违反平台规则",这暗示问题可能出在实时互动环节。相较于可审核的视频内容,直播中的即时表达更容易触碰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是 "禁止关注" 而非直接封号,这种惩戒尺度表明平台可能收到明确指令,既要警示又暂不彻底摧毁其商业基础。这种 "精准打击" 的操作手法,透露出监管层对头部自媒体 "规范引导" 而非 "一禁了之" 的治理思路。

15999 元的 "圆梦卡" 是什么概念?相当于 2025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2.7 倍。当张雪峰团队将志愿填报包装成 "人生投资" 时,实际上是在利用信息不对称收割下沉市场的教育焦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179 元,这意味着购买其高端服务需要透支普通家庭近两个月的全部收入。

讽刺的是,在 "知识改变命运" 的口号下,这种服务本身正在成为阶层固化的新屏障 —— 能支付万元咨询费的家庭,往往已具备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而真正需要指导的寒门学子,反而被挡在门外。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张雪峰现象折射出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不足。当学校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当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当教育评价体系仍高度唯分数论,家长自然会转向商业机构寻求 "救命稻草"。去年某在线教育平台推出 3 万元 "名校保过班",数百家长趋之若鹜的案例,与张雪峰的高报服务本质相同 —— 都是教育公共服务缺失催生的市场畸形。

张雪峰账号被禁不是偶然的 "账号问题",而是多重矛盾积累的必然爆发:教育焦虑的社会情绪、自媒体流量变现的内在冲动、监管政策的收紧周期,在这个拥有 6500 万粉丝的节点上形成共振。他的成功与困境,都是这个时代教育生态的一面镜子 —— 既照见了公众对优质教育指导的迫切需求,也暴露了商业力量介入公共教育领域的风险边界。

从 "考研相声演员" 到 "被禁关注的教育网红",张雪峰的轨迹印证了他自己的预言:"网红的结局要么不红,要么没有"。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个事件应当成为转折点 —— 教育咨询不能异化为焦虑生意,专业建议不该成为引流工具。

当 6500 万粉丝失去关注对象,或许正是重新思考教育本质的契机: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升学指导?教育的价值应该如何衡量?这些问题的答案,远比猜测账号何时解封重要得多。

来源:辅导员杨老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