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遵义市绥阳县郑场中心学校牵头举办“基于农耕实践的小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研究”联合教研活动,郑场、城南、蒲场三校30余名骨干教师齐聚一堂,通过“示范课展示—专题讲座赋能—评课议课研讨”三维联动模式,为县域农耕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9月23日,遵义市绥阳县郑场中心学校牵头举办“基于农耕实践的小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研究”联合教研活动,郑场、城南、蒲场三校30余名骨干教师齐聚一堂,通过“示范课展示—专题讲座赋能—评课议课研讨”三维联动模式,为县域农耕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聚焦课堂实操:打造农耕技能培养“活课堂”
本次活动精心遴选4节示范课,构建“专项技能+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在专项技能课中,彭小松老师的《小葱的种植》以“理论讲解—工具实操—分组演练”为脉络,通过现场示范分苗、定植、浇水等关键步骤,让学生掌握“浅栽浅埋、保持间距”的种植要领;王世芬老师的《秋播小菜农:种一棵诱人的小白菜》创新采用“生长周期动画+模拟土壤播种”形式,将小白菜“喜凉怕热、需肥量大”的生长习性转化为可操作的播种技巧;胡天静老师的《萝卜播种我能行》则聚焦“选种—整地—播种深度—后期养护”全流程,通过学生分组实操、教师巡回指导,解决“播种过深不出苗、浇水过多烂根”等常见问题。
樊小莲老师的《“一块奶酪”中的劳动技能培养》在学科融合课程领域成为亮点。该课程以语文课文《一块奶酪》为切入点,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蚂蚁搬运食物的劳动场景,提炼“分工协作、坚持到底”的劳动精神,再延伸设计奶酪制作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搅拌、塑形、冷藏的过程中掌握“比例调配、温度控制”等技能,实现“语文素养培养与劳动技能提升”的双向融合,为“五育融合”在劳动教育中的落地提供鲜活案例。
强化理论引领:明晰农耕教育育人价值
在专题讲座环节,《基于农耕实践的小学生劳动技能培养与劳动课堂融合实施策略》讲座,从课程目标定位、内容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三个维度,提出“农耕技能模块化教学”方案,建议将种植、养护、收获等环节拆解为“15分钟微课堂”,融入日常劳动课程;《农耕实践与小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研究的重要性》讲座结合贵州山区特色,指出农耕劳动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识农时、辨作物”的实用技能,更能培育“尊重劳动、热爱乡土”的情感,是破解“重知识轻实践”教育痛点的重要路径。
深化协同研讨:凝聚校际教育合力
评课议课环节采用“授课教师反思+骨干教师点评+行政专家指导”的多层级研讨模式。四位授课教师从“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方法创新性”三个维度进行自我剖析,分享“模拟土壤实操效果优于预期”“学科融合环节时间分配需优化”等经验与不足。三校分管劳动教育副校长围绕“校际课程资源共享”“农耕实践基地共建”提出具体方案,倡议建立“农耕劳动教育资源库”,共享课件、教案、实操视频等材料。
绥阳县教体局劳动教育专干覃堂洪老师从专业角度提出指导意见,强调农耕劳动教育需把握“三个结合”:与地方农业特色结合,挖掘诗乡辣椒、方竹笋等本土作物资源;与学生认知规律结合,低年级侧重“感官体验”,高年级侧重“技能掌握”;与评价体系结合,建立“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机制。
“此次活动为县域劳动教育教研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绥阳县体育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郭婷婷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校际合作,推动农耕劳动教育从“课堂实践”向“课外延伸”拓展。
本次三校联合教研活动,不仅搭建了农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的平台,更探索出“实践筑基、理论引路、协同共进”的县域劳动教育发展路径,为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特约通讯员 吴胜 覃堂洪
贵州教育报记者 李秀锦
编辑 皮亚丹
二审 廖波
三审 刘钢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