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交易老兵:本轮牛市,我继续保持乐观的「N个理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14:25 1

摘要:在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真正的赢家须兼具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厚的实战经验。沙丘校友中,既有在产业一线聆听炮火的创业实战家,也有深耕一级资本市场的创投先行者,还有扎根二级、穿越牛熊的弄潮儿,在股市的波动中踏浪前行。

在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真正的赢家须兼具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厚的实战经验。沙丘校友中,既有在产业一线聆听炮火的创业实战家,也有深耕一级资本市场的创投先行者,还有扎根二级、穿越牛熊的弄潮儿,在股市的波动中踏浪前行。

近日,在沙丘北京校友会的一次活动上,作为深耕A股市场的老兵,太易控股集团执行总裁、沙丘校友总会副秘书长、黄埔5期校友胡魁涛即以“在轮动与噪声中锚定自我”为主题,分享了他多年来对A股的认知迭代与心态成长,可谓干货满满,金句迭出。

在他看来,当下的A股市场处于什么状态?怎样正确看待这轮牛市?如何找准更适合自己的投资风格?……

本文谨整理摘录@太易控股集团执行总裁、沙丘校友总会副秘书长、黄埔5期校友 胡魁涛 主题分享中可公开内容之精华,希望为沙丘校友与读者提供关于当下二级市场投资逻辑的一些思考。Enjoy——

笔记字数≈6250字 阅读时间≈20min

以下仅为个人经验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当前,A股已进入结构性牛市阶段,既是财富的快速增长期,也是风险的集中暴露期。如何平衡收益与风险、避免“牛市亏钱”的悖论,正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核心命题。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为大家在未来的市场波动中提供一些启发与参考。

我之前的重心在金融业务本身。后来,我和团队的工作重点逐渐收拢,回到了纯粹的二级市场投资。现在做二级市场投资,完全是遵从内心的喜好和兴趣。分享一些我当下的个人投资风格特点,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会非常谨慎地对待各种“消息”。

消息,通常来自饭局茶局、商务沟通,或者朋友辗转相传,曾经的我也深陷其中。

但现在我会非常谨慎,把目标公司仅仅看作一个投资标的。无论与公司个人关系相熟与否,都用同样的标准去审视,不会因为和某家公司关系近、和高管熟,就自带光环、轻易增加信任度。

为什么不轻易相信消息?以“重组”这类潜在利好为例。

一个重大的重组项目,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与交易对手方进行大量且长期的沟通,有时甚至会无疾而终。所以,其时间成本和成功概率都不可控。而且,随着所谓利好的推进,消息会逐渐扩散,股价往往在此之前就有所反应,即“提前定价”。尤其在A股,常见的模式是“利好兑现、趁机出货”,最后拉出一根长上影线后下跌。作为个人或小机构,常见的操作则是:听到消息后先小仓位试探,看到上涨后逐步加仓,导致平均成本不断抬高。等到重仓时,股价可能已处于相对高位,一旦利好兑现后下跌,很容易击穿自己的成本线。从听到消息到建仓完毕,我们可能在整个过程中处于一个并不有利的位置。

对于“困境反转”的公司,我也特别慎重。现在A股退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对于这类公司,新引入的实际控制人到底有多大能力?产业协同能否真正救活公司?我接触过的一些案例中,战略投资者进来后才发现“坑”比想象中大得多,救不活而退市的比比皆是。

还有“不可预知的市场反应”。比如“高位定增”,即使按规则有折扣,但定价若过高,市场可能不买单;定价过低,公司又不愿意。锁定期内若市场退潮,风险很大。

还有几项个人的感受可以与大家分享——首先,对普通投资者,不建议尝试依赖盯盘的“民间战法”。比如龙头战法、跟风打板等,这些方法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全心盯盘、复盘。如果不是全职交易者,尝试这些“刀口舔血”的方法,受伤的概率很大。

其次,避免短线交易影响长期视野。短线交易关注分钟级到日级的K线和短期波动,而我希望抓住的是基于逻辑与商业的、更大的趋势性机会。这需要更长远和更高的视角。当然,短线、长线只是不同的交易风格,没有孰优孰劣,只有适不适合。

我是“左侧交易”和价值投资的实践者,虽然价格会受情绪和资金面推动而波动,但相信价格终将回归价值。右侧交易则更看重趋势和技术判断,也适合有此能力和性格的资金和人。而我更信赖商业逻辑、价值和周期,如果认为价格到了合适区间,我愿意买入并等待,而不是等趋势完全从低谷走出来再去追。这也只是性格和理念差异,没有绝对优劣。

我认为,对于技术分析,我们要理解,但不迷信。技术指标有一种“反身性”,即用的人越多,可能就越有效。比如常见的均线、MACD等,或者“金叉买、死叉卖”等技术共识。总之,如果我们信奉某个技术体系,就必须严格遵守其纪律。对于刚开始投资的同学,我建议先精通一种体系,做到炉火纯青,再考虑其他。

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上,我当下是秉承“低频交易”的风格——不是完全不交易,但频率确实非常低。

很多人会通过做波段来增厚收益,但在普通投资者不进行“T+0”交易的前提下,我认为做波段并不合适,因为它很容易让我们错过真正的“大行情”。

对普通人来说,做波段有几个很难克服的悖论:

一是容易卖飞。二是波段操作的仓位贡献有限。做波段通常需要把资金分成很多份,在某个区间内买卖几份,每一份对整体收益的贡献其实很小。在大趋势行情中,与其耗费心力做这种微操作,不如把更多精力花在判断板块高低和轮动、寻找下一个热点上,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要有更长的视野,在方向选择上多下功夫,而不是缠斗于局部的小波动。

另外,现在市场已经度过了最冷的阶段。一年前是非常好的买入时机,因为遍地是便宜筹码。但现在市场热度已经起来,部分板块甚至个股可能已经涨得脱离了基本面,这个时候反而流动性最好,适合大资金退出,而不是追高。当然,追高有可能继续涨,但A股的上市企业毕竟有基本面的锚。当一只股票远离基本面太多,我个人会选择不参与最后那段高波动行情,因为随时可能迎来大幅回调。

不得不提的,还有量化公司和程序化交易的兴起,这让普通人在毫秒级的盘口竞争中毫无优势。与计算机相比,我认为人类的优势就在于逻辑判断和长远眼光,劣势则是情绪容易过度悲观或乐观。而过度悲观时往往是建仓机会,过度乐观时则要考虑减仓。

从数据上看,为什么说“闪电劈下来时必须在场”?

回溯中国或美国市场的数据会发现,如果去掉涨幅最大的那些交易日,长期下来的累计收益率会大打折扣。而这些暴涨日往往是无法预测的。

去年“9·24新政”当天,随着政策信号的释放和解读,市场突然拉起一根大阳线。如果你不是当天紧盯市场的从业者,大概率不敢在那根阳线追进去。但事后看,那根阳线可能是后面连续上涨行情中最好的上车机会。如果当时我们是空仓,在个股连续暴涨的过程中追高,心理压力会非常大,尤其是对于没有“打板”经验的人来说,很容易追高被套几次后就畏首畏尾、动作变形。

所以,为了确保能捕捉到长期收益中那些关键日的涨幅,我需要保持较高的仓位水平。当然,仓位不一定全压在股票上,可以是债券、黄金甚至现金。我现在会更倾向于用债券来替代一部分现金,实现股债之间的动态配置。

对个股还是ETF的选择,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以港股创新药ETF为例,它在过去一年大约涨了124%。对于市场上的一些热门股,这个涨幅不算什么,但在偏冷的板块中表现不错。普通投资者很难精准把握个股的买点,如果你看好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那么通过ETF对这个板块进行押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创新药只是医药板块的一个子领域,整个医药板块可能还偏冷,但创新药已经热起来了。这告诉我们,当你看不清具体公司时,不妨选择你看好的行业。只要你对这个行业有商业上的认知,长期持有相关ETF,进行低频操作,就能获得不错的行业平均收益。这比在个股上“押宝”要稳妥得多,也更容易避免“选对了行业但选错了公司”的尴尬。现在国内的ETF覆盖越来越细,很多子行业都有对应的产品,选择范围比三五年前丰富得多。

如何判断当前的市场状态?

我简单列了三个指标:PE(市盈率)、PB(市净率)和股息率。之所以把股息率单独提出来,是因为我认为它越来越重要——我们正逐步进入一个“长钱长持”的时代,股息率会成为非常关键的衡量标准。

从下图大家可以直观看到,不同板块下面有颜色条,最左边代表“最冷”,最右边代表“最热”,一目了然。

比如半导体和5G这样的板块,已经处于比较热的状态,虽然还没到极端值,但也接近了。当然,牛市里情绪推动的上涨可能没有顶,但如果你在这些极其热门的板块有仓位,或者想新建仓,我都建议要慎重,开始注意回调风险

大盘指数除科创50外,其实整体并没有过热。而消费、证券、基建、医疗等板块,还处在偏冷或中等偏冷的位置。过去一段时间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科技方向。

△ 以上统计来自公众号@喵点睛,欢迎关注

当进入高估状态时,为什么要考虑减仓?

因为在上涨过程中,持仓者容易乐观,会有意无意忽略负面消息,对风险不敏感。直到负面信号积累到一定程度,波动加大,大家才会重新敏感起来——那往往就是行情接近尾声的信号。

所以我个人非常不建议在高估状态建仓,更倾向于在低估时左侧布局,哪怕等上一两年,届时高位减持也没有心理压力。让利润奔跑,而不是在高位追涨,两种心态完全不同。

股价不光是基本面的反映。比如今年创新药基本面确实不错,很多公司获得海外授权收入,未来收入预期改善。但在基本面之上,还有货币因素和情绪因素。赚钱效应会把某些板块的情绪推高,从而影响价格。

最近AI也是大热的话题。AI是不是未来?

在国家层面,美国除了AI及相关硬件、数据中心、计算与存储等投资外,其他如房地产、消费和基建投资都比较弱。可以说如果没有AI投资,美国经济会比现在弱不少。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除了腾讯、阿里等在AI上投入巨大,我们还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这也是近期外资开始“看多”中国的一个原因。

AI行情我认为至少有两波。第一波是现阶段的硬件基建,如光模块、服务器等;第二波是应用爆发期,各类超级入口和垂直应用开始产生收入。目前我们还处在第一波,第二波软件机会还在后面。

我个人比较看好恒生科技指数。它吸引我的点在于,它既代表了消费弹性,又是科技投入的集中地。同时,它也是中国资产中率先受益于美联储降息的外溢效应的板块之一。当然近期恒生科技涨幅被美联储降息带来的海外资金买的有些偏高,可以等回调。

制造业方面,我们在很多领域确实存在产能过剩,国家现在提出“反内卷”,也恰恰说明我们在制造能力和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机器人板块最近涨得很厉害,是因为特斯拉给了明年量产的预期,但要注意这还是一年多以后的事,预期已经打得较满,建议可等回调再考虑。

回过头看,AI板块在DeepSeek爆发后,光模块代表公司「易中天」在二季度初其实也有过一个贸易战挖的“黄金坑”,之后才随着业绩和情绪推动上涨。这说明没有只涨不跌的板块,再好的未来预期也可能出现“股价坐冷板凳”的时候。

我相信万物皆有周期,每个板块都有高估和低估的时候。只要有耐心,一定能等到心仪的行业、公司或板块出现好价格。在便宜时买入,在高估时卖出,这是我个人比较舒服的操作方式。

在AI、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衬托下,最近有个热门的叫法——称那些传统行业企业的股票为「老登股」,并探讨这些「老登股」是不是没戏了?我认为并非如此。

有两个方向值得关注:一是股息率。去年国家出台的政策鼓励“长钱”入市,险资、社保等对企业的安全性、基本面和分红有很高要求。今年上半年银行股有一波行情,近期回调反而健康。当股息率回到有吸引力的水平,对于风格保守的投资者来说,即使不考虑股价上涨,光拿分红也是值得的。何况还有经济基本面反转和消费复苏的潜在可能。这些“老登股”有股息托底,又有未来弹性,值得考虑。这也是长线资金长期驻留的原因,即追求“稳稳的幸福”。

二是“反内卷”。我非常关注这个方向,我认为它是全面牛市的基础。目前还是结构性行情,增量资金有限。什么时候能全面牛市?就是“反内卷”深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比如汽车、快递、光伏、水泥、钢铁、养殖等行业,政策的落地和基本面的改善都需要时间,但“反内卷”已是国家战略,它关系到企业和员工的生存质量,我相信会持续推进。

当反内卷深化后,会催化企业基本面改善,再加上美联储降息周期提升估值容忍度,可能迎来“业绩+估值”的双重反转。虽然有些行业已有所表现,但仍值得关注。只要价格和未来盈利预期匹配,即使已经涨了一些,也可能只是一场大趋势的开始。

我们是否应该继续对A股保持乐观?

短期因素上看,A股部分板块估值偏高,但市场整体并未出现过热。

另一个积极信号是,居民存款的“搬家”现象已经开始显现。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月有一波上行,之后回落,而近期又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利率与债券价格呈反向关系,利率上升意味着债券价格下跌。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过去几年我国国债利率整体下行,债券价格持续上涨,固收投资表现突出。但自今年初以来,债券市场出现了一些反转迹象。除了经济预期等因素,利率上升也反映出债券购买需求下降,银行理财产品的认购规模有所收缩,也侧面说明居民的风险偏好正在回升。从债券价格的变化可以看出,存款搬家的趋势在过去两三个月已经出现。疫情期间积累的大量储蓄,现在只是刚开始流向其他资产,这一过程远未结束。

长期因素方面,首先是IPO节奏明显放缓。这给一级市场投资者带来压力,但对二级市场而言,减少了资金分流。同时,退市力度显著加强,2024年退市数量创下新高,预计2025年仍将维持较高水平。这说明市场中的“出血点”在减少,垃圾股逐步出清,留存公司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此外,顶层设计层面持续释放出对资本市场的呵护信号。例如引导长期资金入市、调整公募基金考核方式,以及中央汇金提供的流动性支持机制等,都构筑了市场的政策底。

综合来看,从制度设计到流动性环境,再到前述的货币现象,都在支持A股这轮牛市延续。需要明确的是,资本市场不仅是经济的晴雨表,更是货币与情绪的信号。当前经济仍在磨底,但市场表现更多反映了资金动向与情绪回暖,包括AI、机器人、国产芯片等主题带来的积极预期。

外部因素方面,首先看外资配置意愿。中美摩擦以来,外资对中国股市始终处于低配状态,但近期出现一些变化。例如,部分国际投行开始“唱多中国”,甚至看空美元并提出“Anything But Dollar”。摩根士丹利在近期路演中也反馈,客户对配置中国资产的兴趣有所提升。不过这一趋势才刚刚开始。从恒生科技指数近几日的表现可以看出,外资流入仍以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为首选,其次是港股,最后才是A股。因此,外资增配中国资产的过程仍处于早期阶段。

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与美元走势也带来外部利好。美国进入预防性降息周期,主要源于就业数据走弱,这与衰退性降息性质不同。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元长期趋势及美国债务问题,美元指数在关税冲击后已有明显回落,预计未来人民币有望逐步升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外资加仓时仍会优先考虑欧洲、东南亚、日本等市场,最后才轮到中国。过去几年,不少外资机构削减了中国研究团队,重新覆盖需要时间。外资更关注中国经济是否具备相对增长优势,因此其流入是一个滞后指标

△ 胡魁涛受聘为沙丘校友总会副秘书长

大家常说“牛市中buy the dip(逢低买入)”。但相比之下,在牛市中,「卖飞」后的心态调整其实更常见也更关键。

正如我在上文所说,如果市场已经出现高估过热的迹象,个别个股估值也到了比较极端的水平,就不要执着于赚那最后的一点利润,不妨适当减仓。减仓的时候可以灵活一些,比如先卖出N分之一,从少量减持逐步过渡到减半仓位,不要一下子完全清仓。一旦清仓后股价再涨,甚至翻倍,很容易陷入心态失衡的状态。

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先把初始本金收回来,让剩下的利润部分继续奔跑,慢慢调整到让自己心态平稳的仓位,这样既保留了盈利空间,也避免了心态失衡。

更为关键的是,要分清自己做的是「投资」还是「投机」——如果是投资,核心就是看自己当初入场的逻辑是否还成立;如果是投机,就要严格按照交易纪律来操作,坚守规则。

最后想分享给大家的是,投资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牌桌」,清楚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哪些领域?更擅长什么?结合所处的环境以及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带来的直觉和信息,找到让自己做起来最舒服的交易方式。

可以是“耐心等待型”——相信自己对行业或标的的判断,愿意等,也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可以是“高波动偏好型”——喜欢追求刺激,愿意在高波动的行情里操作,能接受收益和亏损并存,并且愿赌服输;可以是“稳健保守型”——只想要“稳稳的幸福”,不追求过高收益,更看重本金安全。

在 A 股市场里,这三种风格都能找到对应的机会。“轻舟已过万重山”,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那片「投资池塘」,钓起属于自己的「大鱼」,带回实实在在的收获。END

//封面为豆包AI生成

//文章内容仅为个人经验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沙丘投研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