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海”23年坚守:一座加油站如何成为4000人的生命灯塔?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4:25 1

摘要:在新疆罗布泊荒原,年均8级以上大风天气超过200天,夏季地表温度足以煎熟鸡蛋,冬季寒风凛冽如刀割面。这片被世人称为“死亡之海”的土地,却有一抹亮丽的石油红在此坚守23年——中国石油罗布泊加油站,作为周边数百公里无人区内唯一的加油站,成为这片生命禁区中不可或缺的

在新疆罗布泊荒原,年均8级以上大风天气超过200天,夏季地表温度足以煎熟鸡蛋,冬季寒风凛冽如刀割面。这片被世人称为“死亡之海”的土地,却有一抹亮丽的石油红在此坚守23年——中国石油罗布泊加油站,作为周边数百公里无人区内唯一的加油站,成为这片生命禁区中不可或缺的能源灯塔。

一片被称作“生命禁区”的荒漠,一群被称为“守护神”的石油人,用23年时间在茫茫戈壁上书写了一段能源保供的传奇。


01 荒漠起步,拓荒“死亡之海”

罗布泊加油站的建设始于国家钾盐开发战略。2002年,随着全国最大的钾盐开发基地在罗布泊镇布局建设,中国石油的第一车油品于同年10月送入罗布泊。

当时的罗布泊没有现成道路,首车油品的运送本身就是一场生死考验。运油队伍带着200多个馕、几箱矿泉水和一箱榨菜,仅依靠一辆推土机开道,在盐壳路上颠簸了15天,才走完320公里的路程。

曾在罗布泊扎根十年的站经理孙富民回忆:“那时候没有住宿条件,我们就住在地窝子,吃的东西要从420公里外的哈密市拉。水是买来的淡化水,每立方米80元。一壶水几个人轮着用,先擦脸,晚上留着洗脚,最后喂狗”。

加油站初创时期,只有三间彩板房、一个加油棚和三个储油罐。员工们不得不挖掘地窝子——在地下四五米深处搭建住所,以躲避极端气温。

“尽管一天加不了几辆车,但这里绝不能没有加油站!有了加油站,车辆、厂矿、工地,包括数得过来的几户人家,就都有了指望。”这是罗布泊加油站员工共同的信念。

02 生命守护,超越加油站的使命

在罗布泊,加油站的功能远不止能源保供。员工们既是加油员,又是修理工、导航员和急救兵,形成了一支多功能应急救援队伍。

2017年,26岁的陈乐担任站经理后,面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带领团队用钢丝绳和钢板加固加油机,抵御沙尘暴袭击;在高温中跳进操作井抢修设备;制定“错峰保供方案”,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冬夜轮流值守,保障油品稳定供应。

2022年,陈万云接过站经理接力棒。同年寒冬深夜,他发着高烧仍坚持救援冻僵在零下30摄氏度荒野的油罐车司机。这样的救援故事在罗布泊加油站不胜枚举。

当寒潮突袭导致油品凝冻时,员工们会将仅有的棉被裹住储油罐;发现迷途探险者时,地窝子里总能腾出半张床铺。建站23年来,该站累计完成应急救援287次,被当地政府授予“罗布泊守护神”称号。

03 薪火相传,从能源孤岛到精神高地

随着罗布泊钾盐矿区的发展,加油站年供油量已突破万吨,日均服务车辆持续增长。面对新挑战,罗布泊加油站全面上线加油站管理3.0系统,推行阿米巴经营模式激发创新活力。

如今,加油站的成品油销量屡创新高,非油收入历史性突破百万元大关,“沙漠补给站”服务品牌深入人心。

23年间,6任站经理从青春年华到青丝染霜,将石油精神代代相传。昔日的“能源孤岛”已跃升为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精神教育基地,成为新时代新疆销售人的精神坐标。

2025年,罗布泊加油站作为“感动石油人物”推荐宣传活动候选集体,其故事通过新华社客户端等平台传播,收到网友海量点赞好评。

如今的罗布泊已不再是纯粹的“死亡之海”。随着钾盐资源的开发和中国石油人的坚守,这片土地正逐渐变为造福百姓的“幸福之海”。

罗布泊加油站的23年坚守,见证了中国能源保障的坚实力量。从最初的三间彩板房到如今的数字化管理,从单一的加油服务到多元化的沙漠补给站,变化的是服务方式,不变的是石油人“苦干实干”的精神内核。

如今,这座加油站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保障体系中的关键一环,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庄严承诺。


来源:加能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