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布会上,雷军用“移动影像新标杆”定义该系列的逆光拍摄能力,展示了其在正午强光、夜景逆光等极端场景下的成像效果;但发布会后,社交媒体上关于“定价虚高”“逆光性能噱头大于实用”“与竞品差异化不足”的质疑声此起彼伏。这款承载着小米高端化野心的旗舰机型,为何刚一面世
9月25日,小米集团CEO雷军在发布会上推出全新小米17系列手机,其中主打“逆光之王”设计的小米17Pro系列以4999元起售价引发行业热议。
发布会上,雷军用“移动影像新标杆”定义该系列的逆光拍摄能力,展示了其在正午强光、夜景逆光等极端场景下的成像效果;但发布会后,社交媒体上关于“定价虚高”“逆光性能噱头大于实用”“与竞品差异化不足”的质疑声此起彼伏。这款承载着小米高端化野心的旗舰机型,为何刚一面世就成为众矢之的?
“逆光之王”的技术底牌
小米17Pro系列的“逆光之王”称号,源于其影像系统的升级。发布会上的现场演示呈现了亮眼效果:在模拟正午阳光直射的场景中,小米17Pro拍摄的人物面部曝光均匀,背景天空未出现过曝;而在逆光夜景下,灯光招牌与暗部建筑的细节还原度明显优于前代产品。但实际体验中,部分媒体和KOL反馈存在争议。科技媒体“爱范儿”的实测显示,在极端逆光(如夕阳直射镜头)场景下,该机型偶尔出现光斑控制不佳的问题;而普通用户则表示,“日常拍照中逆光场景占比不高,专门为这一功能多花数百元并不划算”。
发布会上的现场演示呈现了亮眼效果:在模拟正午阳光直射的场景中,小米17Pro拍摄的人物面部曝光均匀,背景天空未出现过曝;而在逆光夜景下,灯光招牌与暗部建筑的细节还原度明显优于前代产品。
但实际体验中,部分媒体和KOL反馈的争议更显尖锐,甚至透着几分荒诞。媒体的实测显示,在极端逆光(如夕阳直射镜头)场景下,该机型偶尔出现光斑控制不佳的问题,有用户调侃“拍出来的光斑像撒了一把碎钻,倒是省了后期加滤镜”;更有普通消费者直言“日常拍照中逆光场景占比不足5%,为这偶尔‘露一手’的功能多花数百元,感觉像为‘一年用两次’的奢侈品买单”。行业内甚至出现戏谑声音:“要是‘逆光之王’的评判标准是‘偶尔能拍好逆光’,那十年前的老机型加个HDR滤镜也算‘王者’了。”
值得注意的是,“逆光拍摄”并非小米首创。早在2018年,OPPO就推出“逆光HDR”技术,华为、vivo等品牌也在旗舰机型中持续优化逆光算法。行业分析师王骏指出:“小米17Pro的逆光性能确实有提升,但并未形成颠覆性的技术壁垒,‘逆光之王’的称号更像是营销话术的强化,而非实质性的代际突破。”
定价与定位的拷问:高端化之路为何步履维艰?
4999元的起售价,让小米17Pro系列直接跻身高端手机阵营,但这一定价引发了市场对“性价比”标签松动的质疑。
对比来看,上一代小米16Pro起售价为4699元,而同为安卓旗舰的华为Mate70标准版起售价4799元,iPhone16起售价5999元。小米17Pro的定价介于两者之间,但在品牌溢价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不少消费者认为“价格与价值不匹配”。
配置层面的“取舍”更让“逆光之王”的定位显得有些啼笑皆非。尽管搭载了7000mAh小米金沙江电池和67W有线快充,但Pro系列未配备无线充电功能——这个在5000元价位旗舰机中近乎标配的配置缺失,成为用户吐槽的重灾区。“号称‘逆光之王’,却连无线充电都‘偷工减料’,难道拍逆光照片不需要无线续航支撑?”
小米高端化的困境在此刻凸显。IDC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高端手机市场(4000元以上)中,苹果和华为合计占据68%的份额,小米以12%的占比位列第三,但增速较去年同期放缓5个百分点。“小米需要通过差异化功能打开高端市场,但‘逆光之王’的单点突破不足以支撑起4999元的定价,消费者更看重综合体验和品牌认同。”王骏补充道。
小米17Pro系列的争议,本质上是智能手机市场“内卷”加剧与用户理性回归的缩影。2025年以来,各大手机品牌在旗舰机型上密集发力:华为Mate70系列主打“卫星通信+AI大模型”,vivo X100系列聚焦“蔡司影像+自研芯片”,苹果iPhone16则强化“生态协同+隐私安全”。在功能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单一的“逆光优势”很难形成持续吸引力。
破局关键:从“功能标签”到“体验闭环”
面对争议,小米并非无牌可打。发布会上同步推出的“妙享背屏”功能,可实现前后屏协同操作,在vlog拍摄、多任务处理等场景下具有实用价值;而7000mAh的超大电池,在续航测试中以连续使用1.5天的成绩领先多数竞品。若能在后续的系统更新中优化逆光算法细节,并通过线下体验店强化“逆光场景”的实际演示,或能缓解部分用户的质疑。
长远来看,小米高端化需要摆脱“单点功能营销”的路径依赖,转向“体验闭环”的构建。正如雷军在发布会上所说:“高端手机的竞争,最终是生态的竞争。”目前,小米的AIoT生态已覆盖超6亿设备,若能将手机的“逆光影像”与智能家居(如小米电视、摄像头)形成联动,打造“全场景影像解决方案”,或许能开辟差异化赛道。
当“逆光之王”的热度褪去,真正决定其市场命运的,仍是能否用持续稳定的体验和清晰的生态定位,赢得消费者的长期认可。
来源:咫尺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