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周的 “邻里汇” 本地生活平台上线半年,最近却天天对着数据叹气:平台上的 58 家商家,有 12 家提出要解约,理由是 “入驻后订单没多几单,还得交服务费”;用户端更愁,下载量破万,但月活跃率只有 23%,很多人领完新人红包就卸载 —— 上个月营收刚够覆盖服
想突破营收瓶颈的企业,如何做好本地生活平台的商家赋能与用户留存
老周的 “邻里汇” 本地生活平台上线半年,最近却天天对着数据叹气:平台上的 58 家商家,有 12 家提出要解约,理由是 “入驻后订单没多几单,还得交服务费”;用户端更愁,下载量破万,但月活跃率只有 23%,很多人领完新人红包就卸载 —— 上个月营收刚够覆盖服务器成本,他把平台后台的 “营收趋势图” 翻来覆去看,最后在团队会上憋出一句:“再这样下去,咱们这平台就得黄。”
作为区域型本地生活平台,“邻里汇” 主打 3 公里内的吃喝玩乐,一开始靠 “商家免费入驻” 吸引了不少店铺,可没两个月问题全暴露:商家不会用线上工具,只能挂个电话和地址;用户觉得平台 “除了发优惠券,啥用没有”;老周团队夹在中间,一边哄着商家别走,一边劝着用户别卸载,却始终找不到突破口。
直到社区 “我店” 的平台顾问小秦上门,拿着一份 “双端激活方案” 说:“老周,平台要活,得先让商家赚钱、让用户觉得‘有用’—— 商家赋能不是‘帮卖货’,是帮他们学会线上经营;用户留存不是‘拼优惠’,是让他们离不开你的场景。”
第一部分:商家赋能 —— 从 “挂个店铺” 到 “帮着赚钱”
小秦给老周的第一个建议是:先从 “最抱怨的商家” 入手,做深一家,再复制一片。老周选了小区门口的 “张叔早餐铺”—— 张叔入驻平台后,只会用 “到店消费” 功能,早高峰忙得接不了线上单,非高峰又没客流,天天跟老周说 “平台没用”。
第一步:给商家 “定制化工具”,解决实际痛点
小秦帮张叔在 “我店” 后台开了 “预定自提” 功能:用户前一晚在 “邻里汇” 下单,选好第二天取餐时间(如 7:00-7:15),张叔提前备好,用户到店直接拿,不用等。还帮他设置 “预定满减”:订 2 份包子 + 豆浆,减 3 元,鼓励多订。
上线第一天,张叔就接了 27 个预定单,早高峰没再出现 “人挤人、单出错” 的情况;非高峰时段,通过平台推送 “下午茶豆浆 + 油条套餐”,又多了 15 单。张叔算过账:以前早高峰最多卖 80 单,现在能卖 110 单,非高峰还能多赚 50 块,月底直接跟老周续了一年约,还拉了隔壁的馄饨店入驻。
第二步:帮商家 “做会员”,把流量变成 “回头客”
小区里的 “王姐干洗店” 更头疼:入驻平台后,线上订单多了,但都是 “一次性客户”,没人办会员。小秦帮王姐在 “我店” 上搭了 “会员体系”:
消费 1 元得 1 积分,100 积分抵 10 元干洗费;
老会员推荐新客户,双方各得 50 积分 + 免费熨烫 1 次;
会员生日当月,洗 3 件免 1 件。
王姐一开始担心 “积分成本高”,没想到第一个月会员数从 32 人涨到 156 人,复购率从 28% 涨到 65%—— 有个老会员李姐,推荐了 8 个同事来,光积分就抵了 4 次干洗费,还帮王姐拉了不少订单。王姐后来跟老周说:“以前觉得平台就是‘帮我接几单’,现在才知道,还能帮我把客户留住。”
不到两个月,“邻里汇” 的商家解约率从 21% 降到 5%,新增入驻商家 36 家,商家月均营收比之前涨了 42%—— 老周终于不用再天天哄着商家别走了。
第二部分:用户留存 —— 从 “领红包” 到 “离不开”
解决了商家的问题,用户活跃率低的难题还没破。小秦说:“用户留不住,不是因为优惠少,是因为‘用不上’—— 你发 10 元红包,他用完就走;但如果他的积分能换孩子的手工课、能帮老人预约上门理发,他就不会卸载。”
第一步:让积分 “有场景”,不是只用来 “抵钱”
老周团队在 “我店” 的支持下,把平台积分改成 “生活积分”:除了抵商家消费,还能换社区服务 ——
50 积分换一次小区代收快递(针对上班族);
100 积分换一节儿童手工课(针对宝妈);
200 积分换一次老人上门量血压(针对中老年)。
宝妈李姐以前领完红包就不用平台了,自从发现 “给孩子订蛋糕的积分能换手工课”,每周都会在平台上订水果、买文具,攒积分换课:“以前觉得积分没用,现在我家孩子的手工材料,基本都是用积分换的,平台像‘第二个社区服务站’,离不开。”
第二步:搞 “社群联动”,让用户 “有参与感”
老周还在 “我店” 上建了 “用户社群”,按 “宝妈”“上班族”“中老年” 分组,每周搞不同活动:
宝妈群:组织 “平台商家亲子 DIY”,比如去烘焙店做饼干、去花店包花;
上班族群:发起 “下班拼单”,比如拼水果、拼晚餐,满 5 单免配送费;
中老年群:开展 “健康讲座”,邀请社区医生在平台直播,用积分就能报名。
有次上班族群的 “晚餐拼单”,一晚上就拼了 120 单,其中 80% 是之前不活跃的用户。用户小张说:“以前觉得平台就是‘买东西的’,现在能拼单、能看直播,还能认识邻居,卸载了反而不方便。”
三个月后,“邻里汇” 的用户月活跃率从 23% 涨到 58%,复购用户占比从 31% 涨到 67%,营收也翻了 1.6 倍 —— 老周再也不用对着数据叹气,反而天天有周边小区的商家来问 “怎么入驻”。
现在:平台活了,商家赚了,用户离不开了
现在的 “邻里汇”,不再是当初那个 “只挂店铺的空壳”:商家会用 “预定自提”“会员体系” 搞经营,用户会用积分换服务、在社群拼单,连社区居委会都来找老周合作 “公益活动”—— 比如用平台积分换 “旧物回收券”,鼓励居民环保。
有次老周跟张叔、王姐聊天,张叔说:“以前觉得平台是‘赚我服务费的’,现在才知道,是帮我赚钱的;王姐补充:“我现在一半的客户都来自平台会员,要是没这会员体系,我早关门了。” 用户李姐也说:“我手机里留着的 APP,就‘邻里汇’最有用,别的都是用完就删。”
老周现在常跟想做本地生活平台的朋友说:“以前总觉得‘平台要赚钱,就得收商家服务费、赚用户差价’,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营收突破点,是先帮商家赚好钱、帮用户解决好问题 —— 商家有营收才会留,用户觉得有用才会来,这都是‘我店’帮我们想通的。”
其实 “我店” 给 “邻里汇” 的,不只是一套工具,更是 “双端激活” 的逻辑:商家赋能,要从 “表面入驻” 到 “深度经营帮扶”;用户留存,要从 “短期优惠” 到 “长期场景绑定”。如果你也在做本地生活平台,正愁商家留不住、用户不活跃,不妨试试这样的思路 —— 先让商家赚得踏实,让用户用得舒心,营收自然会跟着来。
📌 本文编辑:rjkfwxs 了解更多商业模式
📌 转载须知:全文可转,但请保留风险提示与来源。
来源:软件开发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