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退休后,敬一丹开通公众号,开启了写作新生活,也开启了作为作家、新媒体人以及“行走者”的全新表达。十年间,她出了5本新书,做了两档很受观众喜爱的“中视频”文化节目,自己则依然“滞留”在最喜欢的中年状态。
近日,70岁的著名媒体人敬一丹带着新书《走过》,绕山东一圈,走过多个城市,与读者展开诚挚的交流。
2015年退休后,敬一丹开通公众号,开启了写作新生活,也开启了作为作家、新媒体人以及“行走者”的全新表达。十年间,她出了5本新书,做了两档很受观众喜爱的“中视频”文化节目,自己则依然“滞留”在最喜欢的中年状态。
记录、行走中的敬一丹,期待遇到跟她有共鸣的读者,与大家一起走过春夏秋冬,走过人生悲喜。
敬一丹在山东书城与读者交流。
松弛的“新媒体人”
敬一丹说,职业生涯中,赶上机遇,真是幸运。她赶上了广播的高峰、电视的高峰,还赶上了新闻节目的黄金时代,有了难得的经历,也成就了自己的职业理想。
1976年,敬一丹作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进入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就读。大学毕业后,她回到黑龙江做电台播音员。她工作稳定、婚姻幸福,却总感觉自己“吃了半饱,学没上够”,就一次次地尝试考研。28岁时,敬一丹又考回母校读研,毕业后留校任教一段时间,于1988年调入央视,成为一名节目主持人。
“没有读研的三年,就没有后来的三十年。”从《经济半小时》到《一丹话题》,再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感动中国》等名栏目,敬一丹被全国人民熟知。
1995年,40岁的敬一丹加盟《焦点访谈》,过了一年,又开始主持《东方时空》,一干就是20年,直到退休。用敬一丹自己的话说,“一个不够锐的主持人,在一个很锐的节目里坚持了很久。”她塑造了具有自己风格的资深新闻主持人形象——沉稳、大气、有力量。
2015年4月底,主持完《焦点访谈》,话筒一关,敬一丹退休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敬一丹很笃定地说:“十年前退休时,我就觉得自己会有更多人生可能。”她不将退休定义为退出工作,或退出某种人生方式,而是理解为一种“转换”。“人不一定总要上班。我也不能在大屏幕工作一辈子。我可以试试别的,可以去新的地方。比如,新媒体,比如做文化节目。”
敬一丹在古灯博物馆。
从2015年开始,敬一丹步履不停,开通公众号持续写作,写了《我遇到你》《走过》等五本书,并转战新媒体,与一群年轻人策划创办《节气·长城》《博物馆9分钟》等中视频产品。
《节气·长城》同时聚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在户外长城上,漫说节气。节目每解读一个节气,都会融合民俗、传说、历史故事、古诗词等内容,以鲜活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比如“秋分篇”中,敬一丹从乡村“送秋牛”风俗、古时秋分祭月,讲到古诗词中的秋收之美、农耕文明的智慧,将中华文化的时光密码娓娓道来。
敬一丹认为,古老的长城、古老的节气在时空中相遇,定能带来新表达空间。“以前我们仰望长城,用‘啊,长城’来表达其象征意义。《节气·长城》却是近距离亲近长城,以活泼的方式传播文化,让观众有非常新鲜的感觉。”
敬一丹对博物馆关注多年,早在1993年,她就做过一期节目,聚焦“落寞的博物馆”。在无法随心所欲逛博物馆的2021年,她和团队推出《博物馆9分钟》节目,以一镜到底的方式、超大信息量,聚焦全国一座座独特的小微博物馆。目前,该节目已走访全国多地,挖掘出家书博物馆、海子诗歌陈列馆、古灯博物馆、伞博物馆、皮影博物馆等有趣的场馆。
“很多小微博物馆伴随着城市发展和变化而出现,很有历史和时代价值,但它们藏在校园或城市街道深处,鲜为人知。我们的节目,就是要让它们广为人知。”敬一丹说。
《节气·长城》《博物馆9分钟》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灵动活泼,给敬一丹也带来了新体验,让她收获了新的小屏幕主持经验,改变了镜头前的语言表达方式,她也越来越放松和享受做节目。
半世光阴路上忙
近日,敬一丹带着新书《走过》,来到德州、东营、淄博、济南、聊城、济宁等城市,跟读者分享她的写作感悟、行走大山大河的收获。此次山东行,在她的书中早就埋下伏笔。
在这本书的《走遍了吗》一文中,敬一丹写道,她盯着地图,有些不满足,因为东营那么年轻,她还没去看过那新土地是怎么形成的。《大运河,我从哪里认识你的》一文中,敬一丹又许下心愿:“山东的运河,我还没去过呢,听说那里也有运河博物馆。大运河,这部大作,得慢慢读、好好读,还有那么多运河博物馆等着我们去呢。”
在东营的黄河入海口,敬一丹终于看到向往已久的黄绿交汇美景。在德州,敬一丹感慨道:“一个城市能叫‘德’,何其幸运啊。”她笑称,来到德州,圆了此前一直未睹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遗憾。在聊城,敬一丹说:“一座城市有一条河已很幸运,但聊城有黄河、运河,还有南水北调工程河流。一座城市有这么多水,就像有眼神一样。”
敬一丹一直对大运河有“心动”的感觉。她说,中国大运河是生动的、活跃的,就在我们面前,是古老的、沧桑的,也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世界文化遗产,运河边上的人都有这份骄傲。
“半世光阴路上忙。”这是敬一丹常说的一句话。早在1999年,她就走遍了全国——在抚远、喀什、三沙、漠河,领略东南西北不同的方位感;在崂山,听说这里有最北的茶;在三亚海岛,看风吹书页;在德令哈,抬头看星星;在额尔古纳的山坡上,遇到芍药花;在鄱阳湖,走过干涸的湖底,也见过它的烟波浩渺……但最令她激动的场景,是江河相融汇合和分流告别,她去看嘉陵江与长江在重庆汇合、金沙江与岷江在宜宾汇合,以及汇聚起大江、大河的大运河,“河流总是让人激动,让人产生特别多想象。”
几十年媒体人的经历,“走来走去”是敬一丹的工作方式,甚至固定成生活节奏。退休后,她有了大块时间可以写作,更喜欢将行走的感悟沉淀成文字,与大家交流。敬一丹说,作采访、作报道需要很客观,谈的是公众话题,有很强的目的性,这是她作为媒体人的职业特征,但文字中更多的是她的感动和动容,读者看到了她这个人。这是作者和读者之间,更具有吸引力、更宽泛的心灵沟通。
走过的山川湖海的壮丽画卷,看过的人文历史的悠远诗章,都在敬一丹的笔下凝练为人生领悟。
比如,她曾多角度观察长江。从天上看到的长江平静从容,在岸上看到的长江有活力有威力,从水中看到的长江白浪翻滚。“长江就是这个长江,世界就是这个世界,然而,它可以有一千种样子、一万种样子。我们何必一动不动守着那份偏执和苦恼呢?多种角度看世界,人也就变得开朗、自由,豁达、辩证。”
在泰山看日出,敬一丹心潮澎湃,人生、个体、世界,这些哲学课上的词都涌到眼前,豁然开朗,“那些遗憾,那些迷惑,如同雾,在阳光下散了。”
敬一丹说,自己走过春夏秋冬,走遍东南西北,走过时空交叉——也就是走过自己,面对着自己的内心悲喜,“单纯的‘走过’只是经历,带着思考才有意义。”
有些写作要趁早
退休后,敬一丹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我遇到你》,这不仅是一个主持人30年的奋斗史,也讲述了30年里的社会变迁和百姓故事。书中,敬一丹袒露了她坎坷的求学经历、主持生涯台前幕后的故事,回忆了她在全国各地采访时刻骨铭心的记忆,书写了自己所坚守的新闻理想、记者良知。这也让该书成为了解传统媒体人的一个重要窗口。
2017年,敬一丹年近九旬的母亲因病住院。为了给母亲传递精神上的慰藉,她开始整理家中木箱里珍藏的信件。这1700封手写信件,横跨了68年的时光长河,串联起五代人的真实生命轨迹,也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是敬一丹母亲悉心守护的岁月见证。信件结集成《那年那信》出版,书中敬一丹父母对家人、对生命的表达,让很多读者动容,一个家庭的珍贵记忆,也是千家万户的精神遗产。
在家书博物馆那期节目中,敬一丹强忍着泪水主持到最后。博物馆里那些父母与孩子的通信,再次让她触景生情,但她的父母再也不能给她写信。敬一丹说,家信,正渐渐淡出当代人的生活,幸好还有这样的博物馆,让我们在手写家信里感受有温度的亲情交流,在泛黄的信纸上看到原生态的民间文本,在零星的碎片中触摸真实的历史记录。
2019年,敬一丹64岁生日那天,她的妈妈永远离开了人世。忍着悲痛,她开始写作随笔集《床前明月光》,却几度因陷入哀伤而中断,“写,难受;但不写,更难受。”
这本书细腻、深情地描述了敬一丹在妈妈病床边,对于生命、亲情的思索。天渐黑,人回归床前,床前月光下,对于如何看待生死的问题,她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新的日子,新的悲欢,该认真的认真,该宽容的宽容,该喜悦的喜悦,该付出的付出,该记住的记住。好好活着,像亲人期望的那样活着,我们的生命,与亲人血脉相连,不容辜负!”
《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是敬一丹及大学同学对工农兵学员时期的青春记忆,由20个同学的小故事集结而成,以小见大写历史变革、时代变迁。
敬一丹说,《那年那信》《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等几部著作,是她退休后,为了家庭和亲人,为了逐渐老去的大学同学们,刻不容缓赶紧写的书。这让她深深感悟到,在记忆力开始减退、精力衰减的年龄,如果想写回望性的文章,一定要趁早。因为身边人的疾病、衰老不等人。
《走过》是敬一丹与时光和山河倾心交谈的书,也是她以记者视角的自我审视之旅。书中,敬一丹表达内心松弛的感受、细微观察的体验,以及来自山河自然的抚慰。走过、看过、听过、想过,于是,有了不一样的目光,有了不一样的表达。
在这些文字中,读者能看到一个更多面、更有亲切感的敬一丹。敬一丹说,她的职业新闻人形象,并非个人的全部形象,所以她在书中写杜鹃花、写看戏,希望通过记叙这些风花雪月的事,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自己,也特别想得到读者的共鸣。“我写下来,是相信恰好你也这样走过。山你走过,河你也走过,那种情境你也经历过。这就是我写作的意愿。”
“滞留”在中年
今年70岁的敬一丹,依旧留着利落的短发,身着雅致的长裙或干练的牛仔裤,保持着平时运动的习惯,整个人思维敏锐、散发活力,似乎岁月并不能在她身上留下过多痕迹。敬一丹站着完成一场场新书分享会,像老朋友一样,与身边的读者分享所思所想。很多读者都好奇,如何像她一样,始终保持充沛的能量和旺盛的生命力?
敬一丹从自己40岁学开车、学滑雪聊起,谈对年龄、衰老的认识和态度。她一年又一年地学滑雪,却始终徘徊在中级道;40岁学开车,感觉自己笨手笨脚,很是挫败。但是,40岁开始主持《焦点访谈》,她很快就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也保持住了职业敏感和思维前沿,一点没受到年龄的困扰。“开车、滑雪我真不行,但主持节目可以。经过漫长的纠结,我领悟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就容忍了自己的随遇而安,再也不挣扎、不困惑,剩下的就是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敬一丹没有年龄焦虑、退休焦虑。她在十几二十岁时,就严格要求自己,独立面对世界,不允许自己随意、松懈;20多岁,最欣赏中年之美,习惯克制自己、淡化情绪,被人夸稳重成熟。到了中年,敬一丹真切感受到中年真好,自己很适合中年人的角色,就一直“滞留”在中年状态中,50岁、60岁乃至70岁过去,她再也不关注年龄,而是靠着中年的惯性,一直往前走。
从敬一丹的文字能够看出,她钟情于体验“凌晨三点到海边看戏”“走到墨脱深处看山杜鹃”的人生惊艳时刻。这些惊艳时刻,也许藏着她生命活力的密码。
她说,当自身产生要做某事的冲动时,一定会珍惜这种感觉,尤其是退休后,想尝试新媒体,想与年轻人一起做有创造意义的事情时,她就紧紧抓住这种兴奋与心动。“生活中,一种是常规,一种是例外。常规的生活,有时候会无感。我们内心隐约渴望看到与自身生活不同的地方。例外,能让我们看到不平常的事物,会带来惊喜、惊讶。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的。”
在《走遍了吗》文章最后,敬一丹写道:“即使是到过的地方,也远远没有品透,远远没有读懂,何况还有那么多没到过的地方。这样一想,还得走下去。那行囊不解的游历生活,那行万里路与万人谈的经历,那一动一静富于变化的节奏,让我这样喜欢。走来走去,一直到走不动为止。腿脚走不动了,心也许还能走。”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