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3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吃了半个月的B12,怎么手脚麻的老毛病真好了一些?”72岁的李阿姨惊讶地说,早年查出糖尿病神经病变后,她几乎每天早上醒来都被麻木感困扰。直到医生建议她补充维生素B12,才让她的生活悄悄出现了转机。
这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维生素B12不仅仅是一个“补营养”的配角,它在多种慢性病的防治中,可能扮演关键角色。
那么,维生素B12究竟是怎么帮上老人忙的?咱们一起来看看。
维生素B12,学名钴胺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比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类、鸡蛋和奶制品。
它参与神经髓鞘的合成、DNA复制和红细胞生成,如果人体长期缺乏,就容易出现贫血、神经退行性疾病、认知障碍等问题。老年人由于胃酸减少、肠道吸收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缺乏。
更重要的是,维生素B12的“用武之地”远不止这些。最新研究发现,它在以下几种慢性病的管理中,或许可以大展拳脚。
糖尿病患者常年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外周神经损伤,导致手脚发麻、刺痛、下肢无力等,这便是熟知的“糖尿病神经病变”。
不少研究发现,维生素B12在修复神经髓鞘、促进神经再生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甲钴胺(一种活性B12),在多项临床中被用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症状。
2021年由北京协和医院主导的一项临床研究指出,长期补充甲钴胺的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提高,症状改善率超过60%。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如出现手脚麻木、感觉迟钝等症状,应及时检查维生素B12水平,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
一说到贫血,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补铁”。但你知道吗?有一种贫血,补再多铁也没用,那就是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这种贫血常见于老年人群,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但血液检查时却发现铁储备正常。真正的“幕后黑手”,就是维生素B12的缺乏。
因为B12是红细胞发育的重要原料,如果它不够,红细胞就会发育异常,个头变大、功能变差。
好消息是,这种贫血通过补充B12往往能快速改善。尤其对于长期素食、胃肠吸收不良或做过胃切除手术的老人,更需要警惕B12缺乏性贫血的可能。
很多老人年纪一大,就开始“忘东忘西”,有的甚至逐渐发展为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这背后的原因复杂,但维生素B12缺乏被证实与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2020年《中华神经科杂志》一项研究指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超过40%存在维生素B12水平偏低的情况。补充B12后,部分患者的记忆力和注意力有所改善。
医学上认为,B12参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代谢,而Hcy升高被公认为脑卒中与认知退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补充B12有助于降低Hcy水平,间接保护大脑。
当然,B12并非万能药,但对于早期记忆力减退的老人,检测并纠正B12缺乏,是合理且有效的干预方式之一。
你可能想不到,骨头和维生素B12之间竟然也有关联。
一项发表于《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的研究发现,维生素B12不足的人,骨密度水平明显下降,髋部骨折风险也更高。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B12参与骨形成细胞的活性调节有关。
而在老年人中,骨质疏松是常见且危险的慢性病,一旦跌倒,后果不堪设想。
专家建议,对于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除了关注钙和维生素D,也应关注B族维生素的摄入情况,特别是B12。
既然B12这么重要,老人怎么才能科学补充呢?下面几点建议值得收藏:
1. 饮食为本:日常多吃动物肝脏、瘦肉、鸡蛋、奶制品等富含B12的食物。植物中几乎不含B12,素食老年人更需注意。
2. 药补为辅:如确诊缺乏,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充剂。常见形式包括甲钴胺片、腺苷钴胺等。
3. 监测水平:建议每年体检时加入维生素B12检测,尤其是有胃肠疾病、神经症状、贫血家族史的老人。
4. 留意用药:一些药物如二甲双胍、*质子泵抑制剂(PPI)*等,长期使用会影响B12吸收,需注意补充。
维生素B12,就像人体的一颗“小火种”,平时看不见,关键时刻却能点亮健康的希望。它不是神药,也不能包治百病,但在慢病管理中,它可能是被低估的一环。
如果你是老年人,或者家中有老人,不妨从今天开始,给B12一点关注。科学补充,合理饮食,或许能为健康多添一份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中华神经科杂志. 维生素B12与认知功能关系研究. 2020
[3]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治建议. 2021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杏林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