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缅怀不再以大理石为载体,而是通过参与、维护、照料、建造、培育与关怀等行动来实现时,会发生什么?最成功的纪念碑,能成为唤起记忆、治愈心灵与凝聚社会的催化剂。
Preface
当缅怀不再以大理石为载体,而是通过参与、维护、照料、建造、培育与关怀等行动来实现时,会发生什么?最成功的纪念碑,能成为唤起记忆、治愈心灵与凝聚社会的催化剂。
“参与”的行动
全景-韦德广场,鹿特丹 / Observatorium
相较于常规的城市项目,纪念性建筑的形式未必那么固定,却无疑承载着浓厚的情感重量。
《FRAME》杂志编辑 Hayley Daen 曾写道:“我们应当思考,如何处理那些损毁的建筑与空间。我们必须缅怀曾经存在的一切,但同时也需适应与发展,让这些重生的空间服务于幸存者。”
这番话恰好点出了纪念碑设计的核心命题 —— 它不仅是留存并促使人们反思集体历史的重要载体,其形态也已从供人静思的静态纪念物,演进为能吸引社群参与、促成集体反思与对话的动态体验空间。
Observatorium 工作室设计的“全景 - 韦德广场”(Panorama-Waidmarkt),将科隆历史档案馆坍塌遗址改造为一座可移动绘画工作室。这个装置艺术邀请公众通过绘画与文字参与其中,打造出一座 “活态纪念碑”,推动人们就集体损失展开对话。 © Observatorium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项目的 A. Krista Sykes在一篇论文中指出:“过去,关于纪念建筑的讨论多聚焦于其形式特征 —— 是具象还是抽象?而如今,关注点已从美学属性转向访客与纪念碑的互动方式。”
总部位于鹿特丹的 Observatorium 工作室的作品,便顺应了这一转变。2009 年科隆市历史档案馆遭遇毁灭性坍塌后,该工作室在此遗址上打造了“全景 - 韦德广场”(Panorama-Waidmarkt),为缅怀文化注入新活力。这件艺术作品是一座可移动展馆,邀请公众通过绘画与文字参与到这座“活态纪念碑”中,就档案馆损毁所造成的影响展开对话。
“维护”的行动
盆景:1871 年洛杉矶华人屠杀事件遇难者纪念碑,洛杉矶 / J.Jih 工作室+ Figure 工作室
基于同样的理念,J.Jih 工作室与 Figure 工作室联合设计的“盆景:1871 年洛杉矶华人屠杀事件遇难者纪念碑”(Penjing: A Memorial to the Victims of the Los Angeles Chinese Massacre of 1871),将一段曾从洛杉矶城市记忆中消失的历史重新带回公众视野。
1871 年的洛杉矶华人屠杀事件是该市历史上规模最大却鲜为人知的屠杀事件,该项目以此纪念当时遇难的 18 位洛杉矶华人,并直面当下社会对种族、包容与暴力问题的关切。
在加利福尼亚州,J.Jih 工作室与 Figure 工作室联合设计的“盆景”纪念碑,通过在屠杀遗址处设置石灰岩微型园林,纪念 1871 年洛杉矶华人屠杀事件的 18 位遇难者。这座“活态纪念碑”需要持续的照料与维护,让缅怀成为一种主动的、可触摸的互动行为,而非一座静止的纪念物。 © J.Jih 工作室
纪念装置以“盆景”为名,这一名称源自中国的一门传统艺术 —— 它以精心培育微型园林为核心,意在启发观者的哲思。该装置在屠杀遗址(如今的人行道与停车场)上,用石灰岩打造出一座座“盆景”,为缅怀活动营造出私密而庄重的空间。
正如 Jih 工作室所强调的:“我们认为,缅怀应是持续不断的行动,而非神圣不变的存在。”通过融入具有生命力的元素,“缅怀的过程也成为关怀与维护的过程,让人们得以通过触摸与之互动”。
这一设计传递出一个核心理念:悲伤不再只被镌刻于石头之上,更存在于鲜活、动态的参与和关怀行动之中。
“建造”的行动
7 月 22 日国家纪念碑,奥斯陆 / Matias Faldbakken
2011 年,奥斯陆与于特岛遭遇恐怖袭击,77 人不幸遇难。为纪念这一事件,挪威艺术家 Matias Faldbakken 受邀设计“7 月 22 日国家纪念碑”(National Memorial for 22 July)。他的设计方案名为“坚守”(Upholding),是一幅巨大的马赛克镶嵌画 —— 这幅破碎感十足的图像高 12 米、宽 15 米,由约 50 万块石头组成。
这些石头共同拼绘出一只小巧纤弱的涉禽(于特岛的原生鸟类),其倒影映于湖面之上。袭击事件的幸存者与遇难者家属将参与石块的铺设工作,把集体的关怀直接融入这件作品之中,让“建造”本身成为一种治愈仪式。
挪威艺术家 Matias Faldbakken 设计的“坚守”纪念碑,通过由约 50 万块石头组成的 12 米高马赛克镶嵌画,呈现出一只纤弱的涉禽。幸存者与遇难者家属参与每一块石头的铺设,将“建造”的行动转化为集体的治愈仪式。 © Vegard Kleven
《不止于石》(Not Set in Stone)是一份源自“未来纪念碑”(Memorials for the Future)竞赛的研究报告。
该竞赛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国家首都规划委员会与范艾伦研究所联合举办,报告明确指出,如今的纪念碑设计必须能够回应多元受众的需求与多层次的历史背景。
报告还列出了一系列指导原则,包括“如何涵盖多样化的新主题、允许随着时间推移进行重新解读、支持并尊重多元叙事、考虑技术应用、兼顾国家背景与地方体验、打造具备适应与发展能力的设计、适当采用临时或短期存在的形式,以及让公众直接参与到纪念碑建设中”。
《不止于石》(Not Set in Stone)是一份源自“未来纪念碑”(Memorials for the Future)竞赛的研究报告。
当设计与集体参与相融合时,纪念碑便不再是沉默的历史标记,而成为“活态论坛”—— 既是对话的场所,也是关怀的载体,它们塑造着我们哀悼的方式,也指引着我们共同前行的方向。
来源:FRAME构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