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A股市场上演了一幕罕见的“科技逆袭”:可控核聚变概念板块单日暴涨5.3%,15只核心个股中8只涨停,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入高达23.17亿元,其中某超导材料龙头获净买入超4.2亿元。股吧里瞬间炸开锅:“这是下一个AI还是昙花一现?”“现在追还来得及吗?
9月25日,A股市场上演了一幕罕见的“科技逆袭”:可控核聚变概念板块单日暴涨5.3%,15只核心个股中8只涨停,主力资金单日净流入高达23.17亿元,其中某超导材料龙头获净买入超4.2亿元。股吧里瞬间炸开锅:“这是下一个AI还是昙花一现?”“现在追还来得及吗?”
要知道,就在半个月前,这个板块还因“商业化遥远”被机构归为“远期概念”。如今资金突然疯狂涌入,背后是《原子能法》首次明确支持、HL-4装置落地等多重利好的共振,更关键的是,全球2.26万亿元的市场蛋糕已浮现清晰轮廓。今天就用产业视角拆解:这波行情是短期炒作还是长期风口?普通投资者该如何把握机会?
一、资金疯抢的底层逻辑:政策、技术、资本三重共振
主力资金从不做无理由的冲动布局,23亿资金涌入的背后,是可控核聚变领域迎来的“历史性突破窗口”。
1. 政策定调:从“科研探索”到“产业攻坚”
2025年《原子能法》的修订堪称关键转折点,其中首次明确将受控热核聚变研发列为“国家未来产业重点攻坚方向”,工信部同步将其纳入“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更具分量的是“国家队”的入场:由25家央企、科研院所组成的中国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已正式运作,中国聚变新能注册资本达145亿元,中国聚变公司增资至115亿元,政策与资本的双重背书彻底打消了市场对“研发断层”的担忧。
2. 技术突破:商业化节奏超预期
可控核聚变曾因“永远差50年”成为笑谈,但现在技术拐点已现。目前主流的磁约束路径中,托卡马克装置突破不断,我国HL-4装置的落地更标志着从实验向工程验证的跨越。据核聚变工业协会预测,2030年前全球将建成3台商业堆,2030-2035年将新增22台,这意味着商业化进程比此前预期提前了5-8年。对投资者而言,这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看得见的增长预期。
3. 需求倒逼:能源危机下的“终极解决方案”
AI算力爆发带来的电力需求激增,让能源问题成为全球焦点。核聚变具有能量密度高、零碳排放、燃料充足等天然优势——1升海水提取的氘,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且无核废料风险,被公认为“终极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前布局核聚变产业链,成为资金抢占未来能源革命话语权的必然选择。
二、2.26万亿赛道拆解:最具投资价值的三大核心环节
根据美国能源部PPPL实验室数据,一个典型托卡马克装置的主机成本占比达30%,而高温超导带材、真空室部件等核心环节,正是当前资金布局的重点,未来10年市场空间均超千亿元。
1. 高温超导带材:磁体系统的“心脏血管”
核聚变装置的磁体系统需要用超导材料制造强磁场约束等离子体,其中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因适用温度高、成本优势显著,成为绝对核心。据测算,2030-2035年间全球核聚变领域超导带材市场空间将达2740.8亿元。
这个领域的玩家已形成清晰格局:联创光电作为高温超导磁体全球龙头,已中标中核集团重大项目,其研制的百米级大电流高温超导缆线达国际先进水平,与HL-4装置技术路线高度契合;永鼎股份子公司东部超导已实现高温超导带材量产交付,2024年相关研发投入占比超70%,技术先发优势明显。
2. 真空室及核心部件:聚变反应的“安全容器”
真空室是核聚变装置的核心载体,需为等离子体提供密闭的极端环境,其中偏滤器、包层第一壁等部件要承受上亿度高温和粒子轰击,技术壁垒极高。该领域2030-35年市场空间合计超3000亿元,钨基合金是核心材料。
安泰科技在该领域几乎形成垄断,子公司安泰中科作为全球聚变装置涉钨部件核心供应商,市占率超八成,为ITER项目供应钨铜偏滤器等关键部件,技术适配性达国际顶尖水平。合锻智能则主攻真空室大型部件制造,2024年已签订2亿元核聚变相关订单,占当年营收12%,具备显著的业绩弹性。
3. 系统集成与核心设备:产业链的“总装中枢”
当部件企业完成生产后,系统集成商负责将分散的部件组装成完整装置,是产业链的关键枢纽。上海电气作为国内少数具备整体集成能力的企业,为ITER项目提供超导磁体支撑结构等核心装备,2024年核聚变相关订单同比翻倍;东方电气则实现“双线布局”,在磁约束与惯性约束路线均有突破,其自主研发的聚变堆包层模块已通过高温高压测试,与HL-4装置需求高度匹配。
三、标的筛选与风险提示:理性布局而非盲目追高
尽管赛道前景广阔,但23亿资金涌入后部分个股短期涨幅过大,盲目追高风险极高。筛选标的需遵循“技术壁垒高、订单确定性强、现金流稳定”三大原则,同时警惕概念炒作陷阱。
1. 核心标的分类清单
• 长期龙头(技术壁垒+国家队背景):
◦ 安泰科技:涉钨核心部件市占率超80%,深度绑定国家级项目,央企背景提供政策确定性。
◦ 上海电气:全链条集成能力稀缺,ITER项目核心供应商,订单增速迅猛。
◦ 中国核电:核聚变“国家队”成员,传统核电业务提供稳定现金流,有望参与商业化运营。
• 弹性标的(小市值+订单落地):
◦ 合锻智能:市值50亿级,已实现2亿元订单落地,HL-4装置建设将带来业绩爆发。
◦ 国光电气:真空器件核心供应商,核聚变业务占比已提升至20%,抗中子辐照技术领先。
• 技术先锋(高温超导主线):
◦ 联创光电:高温超导磁体国际领先,超导业务营收增速超45%,契合下一代技术路线。
◦ 永鼎股份: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量产领先,光通信主业支撑研发投入。
2. 必须警惕的三大风险
• 商业化不及预期风险:尽管节奏超预期,但核聚变项目建设仍可能延期,若2030年前商业堆落地数量不足,将直接影响产业链需求释放。
• 短期业绩承压风险:多数企业当前核聚变业务占比不足5%,西部超导、永鼎股份等2024年净利润均有下滑,短期业绩难以支撑过高估值。
• 技术迭代风险:若惯性约束等其他技术路线实现突破,当前主流的磁约束产业链标的可能面临估值重估。
结语:布局未来,但别活在未来
23亿主力资金的涌入,本质是对能源革命确定性的投票——可控核聚变不是概念炒作,而是能改变人类能源格局的历史性产业,2.26万亿的市场空间终将逐步兑现。但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切忌被短期涨幅冲昏头脑:这个赛道的投资周期是以5-10年计,当前的核心逻辑是“技术验证→订单落地→业绩释放”的逐步兑现,而非一蹴而就的暴涨。
9月25日的大涨,更像是市场对产业拐点的确认信号。与其追涨已翻倍的个股,不如聚焦那些“技术有壁垒、订单有落地、现金流有支撑”的核心标的,逢调整布局。记住:核聚变的价值不在于今天的涨停板,而在于10年后它可能成为的“能源巨无霸”产业。理性布局,才能在这场跨越十年的能源革命中,真正分享到成长红利。
来源:Kitty喵